草房子初中读后感6篇。
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领军人物,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你知道如何在读后感写作当中更好的概括作品内容吗?我们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草房子初中读后感”相关内容。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1
轻轻合上书,我还沉浸在桑桑有趣的故事中。脑中一遍一遍的回放着桑桑那些有趣的故事。秃鹤顶着光溜溜脑袋,在众目睽扮演光头司令的搞笑场景,直到被他的努力维护仅自己的自尊而感动;害羞的纸月拉着外婆的手,出现在桑桑院子时那娇小可爱的模样。
蒋老师与白雀没有结果的爱情;不幸的杜小康与厄运相对时的悲惨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刹那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这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让桑桑在这短短六年时间里,敢受到了世间冷暖渐渐的长大了。
我不禁佩服起这个少年,为了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为了自己的尊严不被侮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当台下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时他却一个人哭了,把所有的不甘,所有的屈辱发泄出来了。油麦地全体师生都哭了,在他们眼里有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在我们眼里是一个不屈的灵魂。
一个人从富有到贫穷只是一瞬间的事,就象杜小康一样。他家住在油麦地的一间“红门”里,他们家几代都在油麦地经商,是油麦地的首富,所以他父亲杜雍和对他一直是有求必应。他拥有的跟多是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可就在他父亲拿了自家所有钱又去购买一批货准备继续经商时,船翻了,他们家破产了,杜小康停了学。
懂事的他在停学后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维持着生计,在校门口卖东西,没有一丝卑微的神色,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不怕苦,不怕累,精神饱满地过着每一天。生活就是如此,世事难料,只有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下去的勇气,什么困难都不用怕。
六年很快就过去了,桑桑因为父亲的工作,要离开这一片让他迷恋的草房子了。在桑桑心中这一片金色的草会在他的记忆中永存。这些参杂着温馨、快乐、悲伤、温暖的记忆,这也会在每一个向往金色麦田的孩子,它陪伴着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在草房子的对面,在桑桑身边还会发生多少有趣的事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一片草房子永远在闪烁。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2
那晚在整理书橱的时候,我的眼睛再次落在了那本美文小说上,忍不住再次走进了___叔叔为我们搭建的《草房子》里,与主人公桑桑一起细细品味那一连串撼动人心的故事:不幸的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惨;秃鹤对尊严的执着坚守;秦大奶奶在最后一刹那闪耀的人格光彩……
在油麻地天真的孩子中,写纸月的笔墨并不是很多,但她的恬静清纯和善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里的纸月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美文,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却没有一点傲气;生活中的纸月,当得知桑桑生病后,隔不几天就会走进桑家的院子,或是放下一篓鸡蛋,或是放下一篮新鲜的蔬菜。有一天,恰逢下雨,路滑桥滑。她老早就看到了艰难的行走着的桑家父子时,冒着雨,从操场边上的草垛上拔下了一大抱稻草,将它们厚厚地撒在了容易打滑的桥上。而此时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瘦圆的下巴上,滴着亮晶晶的雨珠;在离开那片土地前,她把母亲生前留给自己的书包送给了桑桑……
善良的纸月感谢桑乔校长让她在油麻地小学读书,感谢师娘的疼爱,感谢桑桑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的帮助,也懂得回报和感恩。细细想来,我们终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物质上的享受,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愉悦,但往往我们对于家长的要求置之不理,认为无理,甚至无聊。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可我们呢?竟不懂得回报和感恩,与纸月相比真是惭愧。
再读这本书后,纸月的人格魅力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人,要学会付出,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3
读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秦大奶奶的形象,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不得不叫我掩卷深思。
秦大奶奶,孤苦伶仃的一个老太婆,为了守住和自己的丈夫秦大辛辛苦苦赚钱而买下的一片土地,不惜与政府、与学校、甚至与所有的人们努力抗争了十几年。即使为她盖好了新房,她还是依然坚守着她的小草屋和屋前的那片艾地。由于她是一位农民,她视土地为秦大和她的命根子,所以她对土地的热爱、执着,而让人们误解了她是个倔强的孤老婆子。有时,还会像孩子般在学校种满楝树的苗圃上打滚;有时,她还会放出她的鸡、鸭、鹅扰乱整座宁静的校园,被人们说成是一个“最可恶的老婆子。”
就是这样一个“最可恶的老婆子,”就是这样一个无儿无女,甚至让别人认为无情的孤苦老婆子,当乔乔落在水里,当听到水中的乔乔喊出的一声奶奶时,她——秦大奶奶,就“像一件黑色的布褂被大风吹起,从高处向她飘落下来。”秦大奶奶在“震撼人心的‘奶奶’余音里,未来的及爬下河堤,就扑了下去。”乔乔得救了,秦大奶奶却奄奄一息。人们感动的呼喊着、哭叫着,这个被他们视为“最可恶的老婆子。”
当人们把秦大奶奶救过来后,秦大奶奶仿佛换了一个人,与学校、与老师、与孩子竞融在了一起,如此地和谐。她,就像校园里的卫士看守着学校里的一切。这种美好的光阴没过多久,秦大奶奶却“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的分别了。”秦大奶奶还是掉到水中淹死的,而这一次,“仅仅是为了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
秦大奶奶去了,她的艾也守在了她的墓前。“它们笔直的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在她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在油麻地那些善良的人的感化下,这位执着于土地的老人由“最可恶的老婆子”变成“救人英雄”的一段曲折的历程。在作者简单朴实的描摹中,我们看到了这位老人身上的闪光点,这位勤劳、善良、执着于土地的孤独的老人身上,闪现着中国多少农民最朴素的情怀呀,她的形象在我眼前慢慢地高大起来……。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4
在假期,我读了一本曹文轩先生的名著——草房子。这本书反映了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我被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
故事里有一位主人公叫桑桑。他曾把碗橱改成了鸽子窝,偷家里蚊帐做渔网捕鱼。他的生活如此的拮据,但他的童年却充满了乐趣、充满着难忘的回忆。记得他也曾三伏天穿起棉衣、棉裤、戴上棉帽,成为校园里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这正与现在的我们成为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的我们渐渐失去了同去,假日里补习班排的满满。我们曾多么渴望桑桑那样的生活。
还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人物就是细马。他是邱二爷和邱二妈从江南领养回来的孩子。可是他们的房子被冲走了,养父也不幸地患癌去世了,他明明有逃避这个选择,但他却艰苦奋斗,努力赚钱,给养母盖了一座房子。杜小康也是如此,他放弃读书,去和父亲放鸭子。我想,这都是因为这都是由于他们勇于担当家庭的责任—用他们还稚嫩的肩膀扛起来家庭的重任。这让现世纪娇生惯养的我重新反省了一下我自己。
在陆鹤身上我懂得了,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药;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美,欣赏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读完了以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酸甜苦辣,苦难和幸福犹如白昼和黑夜一样,永远与我们相伴,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希望,微笑着去面对。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不幸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是那么纯真、善良,每个人身上都散发出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再次回味书中的人物,我越来越觉得羞愧。我想我应该像纸月一样拥有纯净的美、像陆鹤一样拥有执着、倔强的美、像杜小康一样拥有勇于承担,坚韧无比的美。在生活中,面对挫折不退缩、微笑着面对生活。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5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又一次静静地欣赏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草房子》。
这本书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不幸少年陆鹤的悲怆与优雅,秦大奶奶的孤寂与勇敢,清秀女孩纸月的纯净与坚持……
桑桑的学校西边,有一座草房子,里面住着秦大奶奶,她的房子很破,成了学校的污点,学校里的人,很多次把秦大奶奶赶走,给她搬家。可秦大奶奶满地打滚,嘴里还嚷着:“我要我的地呀!”可最终还是搬走了。秦大奶奶时不时回学校看看。桑桑发现了满头白发,衣衫破烂的秦大奶奶,便安慰她,也经常去秦大奶奶家做客。秦大奶奶脸上又有了笑容。有一次,桑桑去河边玩,不小心掉入河里,这时,秦大奶奶跑了过来,二话没说就跳下去,用自己瘦瘦的双手把桑桑救了出来。等到大人们赶来的时候,秦大奶奶已经安详地离去……
我读到这里,心情非常激动,眼中充满了晶莹的泪水。我想:秦大奶奶是个孤单的老人,除了桑桑,没有人会理会她。面对没有儿女,没有子孙,住在破旧草屋里的孤独老人,人们不应该对她多点关心多点爱吗?在世界上,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这样过着苦难生活的老人。有的没有亲人,有的儿女常年不回家,这样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
如果我们都能像桑桑那样给老人一些帮助,给他们讲故事、谈心,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充满活力。更让我感动的是,即使人们这样对待秦大奶奶,但面对危险,秦大奶奶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双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又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电视上报道说,在郑州街头有一个老人摔倒了,周围的人怕惹麻烦,竟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扶,这与秦大奶奶比起来,真是让人羞愧不如!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照在我的心里,亮亮的。我轻轻地合上书,只听到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呼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给孤单老人多点关心,多点关爱吧!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灿烂,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草房子初中读后感 篇6
最近读完了曹文轩先生写的《草房子》,感慨颇深。《草房子》中描写了油麻地里的人和事。通过油麻地里发生的种种事件,不同性格的人,突出典型,描绘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章由一篇一篇章节构成,像是电影的故事情节,每个情节都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人的事迹。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两个角色—秃鹤以及秦大奶奶。
秃鹤是这本书的开篇章节,给我印象最深,读完这篇,我就爱上了这个孩子。他是油麻地的“笑草”捣蛋鬼,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再加上一颗光秃秃的脑袋,让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低。秃鹤在书中的形象是有明显变化的,对于孩子们的嘲笑。他由一开始欣欣接受,到后来的抵触,封闭,整天带着“白帽子”掩饰自己的缺点,到了最后,他变得无所谓,坚持自我,让我十分钦佩他。他的自尊自信,以及仿来的化缺点为优势,成功演绎《屠桥》中秃长官的角色,无不处处体现出他渴望展现自我,让自己为人所关注。记忆犹新的是,他演出结束后到河边大声呐喊和哭泣,让我体会到一个内心孤僻的孩子重新找回自己存在感的喜悦。
秦大奶奶的形象也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前期他由于土地问题和油麻地的人们相处十分不融洽,经常去学校捣乱,添麻烦。她将鸡鸭赶进教室,场面诙谐可笑,活脱脱一个固执不通情达理的老太太,以及到最后,她渐渐感受到心与心交集的温暖时,化作了油麻地的守护者,慈爱地看护着油麻地小学以及孩子们。纵观全文,她态度的转变是于情于理的。刚开始,死了丈夫的老太太孤苦无依,油麻地是丈夫留下的唯一念想。她只是想一个人独自收藏,但随着油麻地小学的建立,她“独占”愿望就破灭了,成了一个“坏老太”。但在书中不难发现,她虽然不通情达理,但内心还是善良的,她能静静地与桑桑交换心事,舍命救椿水的孩子,都让我十分喜欢她,很想认识认识这么一位可爱的奶奶。最终她死于溺水,这也是她热爱油麻地一草一木的表现。
虽然她逝世了,但她永远属于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