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现在,很多地方为了与国际接轨,将地名洋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24高考作文预测:地名洋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对“洋地名”说不【一】
地名洋化虽然是存在于社会中的表象,却反映出了一个本质问题:“文化不自信”。
为什么大家放着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优秀古代地理人文的宝贵的传统地名不用,乱用一些外国名字?这不单单是崇洋媚外更是我国古老传统地名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弱化的体现。“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其结果不言而喻,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们会嘲笑学步之人的傻与拙,可如今到了我们自己为何又盲从邯郸人的做法呢?可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有人说:“这不算什么,这是与时代的接轨”,甚至嘲笑那些尊重民族文化的人抱残守缺,这些人是“聪明”还是“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还有多少人记得,屈原汨罗江上的纵身一跃,中秋月圆时凄凉断肠,清明雨下的路上行人欲断肠。它们,如今已是什么模样?中国传统的地名渐渐弱化,再没有人记得,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早已淡出国人的视野,或许,只有深谙中华五千文化之人,才会在夜深人静时,怀念他们,像目送古人一样,看着他们渐远渐行。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洋地名”也许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长此以往,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还需要在经历一次精神上的“火烧圆明园”吗?当年他们只是夺走了我们的物质财富,可我们还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并不畏惧,可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取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那必将是一场民族浩劫;难道我们必须要挨过打之后才知道徐图自强;难道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被完全取代后才知道后悔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民族文化装在心中,别国的洋地名还能取代我们传统的地名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民族文化装在心中,华夏文明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东方雄狮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些地名就该被取代,因为它禁锢思想,可一些地名决不能被取代,记忆深处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被唤醒,它应该和国人一起被唤醒。
地名洋化利弊谈【二】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旧称仍堪千吟,故土不宜洋名【三】
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中,还映射在日常生活里。纵使是在国内城市,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幻想。
对于故土冠以洋名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一种地域特色的凝结,在一截岁月的见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参与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日转星移中坚守着这份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
然而,当凭着“与时俱进,国际接轨”的底气撕开这个城市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了洋名标签时,直接粗暴的无知糟蹋了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人们的情感时,一切还显得那么合乎情理,无关紧要吗?
或许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你们认为的“残缺”从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你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实的“残缺”根固在你们的卑屈里。至于态度的保守,那更近于对文化底蕴的坚定,我们支持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地动摇传统的根基。那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遗礼,可堪千次地吟唱。
再论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诚然会让人感叹,但是缺少了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感叹只会挑起一时的猎奇,终逃不过冗长的时间。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
故此,洋名的横行霸道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也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千万次轻吟那个名字,不再是饶舌矫情的洋名。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个洋地名”是个馊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从历史的角度不断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古地名在对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地位、作用,既丰富古老文化,也能与时俱进;也可将老地名的故事书写在地名旁,增添适量标志建筑,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亵渎,我们难道要放着丰富的历史不去珍惜,反而让外国那些宵小之辈来窥视吗?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条康庄大路,通向“中国复兴梦”!
=
2024高考作文预测:自我
2024高考作文预测:配角
2024高考作文预测:人生
2024高考作文预测:教育与金钱
2024高考作文预测:未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