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内容课件

《秋水》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15 18:00:54      关小雨

《秋水》教案。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秋水》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秋水》教案【篇1】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1.理解“泾流、濉⑼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1.朗读法。

2.问答法。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一)通假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秋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 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 理解本文寓意,5、 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  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  ,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3)、 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贻笑大方4、 集体朗读,思考:

(1)、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 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 分析特殊句式: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    )河。   (6)、(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 语法总结--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

《秋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六、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七、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八、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秋水》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案【篇7】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