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内容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发表时间:2024-11-07 10:08:31      吴倩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小编为您准备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将让您收获满满,感恩支持愿我们在学习的路上相互帮助。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1

《孟子》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

(4)无违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划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举3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准则、原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4)违背。

2.[解析]A例句和A项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项,“之”为动词,到;C项,“之”为代词,指曹刿;D项,“之”为助词,的。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项羽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2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于旧历新年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过新年的事情,渲染节日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过年的情景之中。

2.讨论点拨法。对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矛盾情感,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自身情况探讨。

3.品读鉴赏法。学生通过多次默读和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情感,感受节日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过春节的有关图片或视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

师:大家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过春节时心情怎样?

(两三个学生谈谈)

师:确实,说到过节,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我们中国,过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在过去人们是怎样过节的,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林语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纪30年代他“庆祝旧历元旦”的氛围吧!(打出题目《庆祝旧历元旦》)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后基本上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是一个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问: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学生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老师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学生探讨发言)

老师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许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生交流后,可归纳出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C.是生命复归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影。”

B.“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六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D.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

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名校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4

1.积累语言,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3.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3.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1.指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并利用一节课交流。

2.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仿《故宫博物院》介绍一处建筑群。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的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举世闻名。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黄传惕所写《故宫博物院》看作一篇解说词,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解说去参观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li)藻井(zǎo)蟠(pán)龙金銮(luán)殿击罄(qìng)檀木(tán)坤宁宫(kūn)鎏(liú)金玉玺(xǐ)嫔妃(pí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诏(zhào)书

②额枋:额,匾额。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③殿试:科举制度一级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那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以空间为顺序,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从篇章上讲是按照先总分总的顺序写的。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故宫的特点来介绍。作者突出了故宫如下方面的特点:

宏大壮丽: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统一和谐的布局:紫禁城布局统一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1.研讨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故宫的布局,处处体现着“君权神授”的观念。作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之南,有三颗星,被古人视为三门,起名曰:端门、左掖门、右掖门。故宫也按此布局,在前面建了端门、午门、午门东西各建有左掖门、右掖门。金水河穿过午门和正阳门之间,是天宫中银河的象征。皇帝、皇后居的乾清宫、坤宁宫,两宫名称,取天地之意,因为“乾”表示“天”,“坤”表示“地”。在其东西两侧有日精门与月华门,则是“日”“月”的象征。另外的东西六宫,也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这种布局,代表着“天地合一”的观念,表示了封建统治的威严,同时也为了封建帝王豪华、奢侈生活的需要。

太和殿的内部,更强烈地表现了封建帝王的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宝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公尺的精雕细刻的基座上,使“宝座”从平地升起,有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样,实际上重复了一次太和殿的节奏,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在太和殿内空间的处理也很有特色。“为了突出以宝座为中心的明间部分,还充分运用了光与色彩的装饰效果,把当心明间的四根金柱沥粉画成盘龙,而且全部贴金。这四根盘龙金柱,光彩奕奕,十分典丽而雄壮,同其余森然林立的暗红色柱列形成强烈对照,不仅标志出明间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空间范围,并赋予明间以相对独立的性格。”(《建筑师》,1980年第2期,第151页)殿里的装饰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柱子上缠的是龙,屏风、宝座上雕的是龙,屋顶上盘的是龙,皇帝锦袍上绣的是龙,……太和殿可以说是龙的世界,皇帝在这里成了“真龙天子”。……此外,在殿内有限的面积密集着72根巨大的柱子,其中有6根金龙柱子。大量的柱子完全超出了实用的需要,表现出帝王的威严和永恒统治的幻想。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重点介绍养心殿,是因为它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作者是怎样介绍写太和殿的?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先写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其次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三是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第四是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磬、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不同见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本文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6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9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

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第25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10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伧俗(    )          ②休憩(    )③擅长(    )          ④徒劳(    )2.默写杜牧《秋夕》一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的代表作。  (一)语段点将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1.解释下列词语。①伧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3.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有几项选几项。(    )a.作诠释        b.下定义                     c.分类别d.举例子        e.列数字                     f.打比方4.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5.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①cāng②qì③shàn④tú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明 戏剧 汤显祖(一)1.见“字词积累”2.如何使用屏风 3.①句式工整匀称 ②语言精练典雅(二)1.b 2.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a b c d e f 4.c 5.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 篇12

1.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演讲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4.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本文是顾拜旦在19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文章中说的“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写于1919年4月,“在过去的五年内”“五年前”从这一年到作者演讲时为止的五年,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来,战火把奥林匹克精神粉碎了,作者在这里纪念恢复,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交流点拨】因为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1.“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主义的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博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奥运精神就诞生了。

2.“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我刚才回忆起196月的庆典”,这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所以用了“似乎”二字。

3.为什么要重建奥运?

【交流点拨】一些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渴求进步但又常常因夸大某种正确思想而误入歧途的人类精神,开始致力于将青少年从这种状态中挣脱出来。

1.文中说:“在那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句话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它必须要面向大众。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2.通读全文,升华主旨,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3.顾拜旦倡导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现代奥运走过了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也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收集奥运会的口号,以此激励自己参加此项运动中去。

【交流点拨】①更快、更高、更强;②点燃你的激情;③激情冰火属于你;④永不燃烧的火焰;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⑥让世界凝集成一朵花。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25周年)面向大众贵在参与强身健体奥林匹克精神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9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我制作这份“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是为了给您带来美味的享受,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工作和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1.了解顾拜旦及其生平、贡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反复阅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3.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个性和风度。

4.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情趣,树立演讲的信心。

重点:强化阅读及读听结合,培养倾听能力,学会在倾听中抓住主要信息。

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实践,培养演讲信心,提高演讲能力。

教法:

1.活动体验法:指导朗读课文,引导倾听演讲,在朗读和倾听的活动体验中形成理解。

2.情境创设法:结合演讲学习,创设演讲情境,开展演讲活动,提高演讲水平。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实现“1+l>2”的合作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

学法:

1.情感体验法: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自己探索演讲的魅力所在。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作者和背景资料、CAI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内容大意,初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1.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导入。

播放奥运会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一段视频解说。

师:圣火传递奥运的步伐,画面定格健儿的意志,人类奏响时代的强音。20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让盛会走进了北京,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那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演讲现场,到顾拜旦的演说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由于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本文是顾拜旦于19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拜旦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运动,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1894年,他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成立了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从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9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顾拜旦发表了散文诗作《体育颂》。在这篇诗作中,他充满激情地讴歌了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高度评价了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种.种弊端,其主导思想是“体育就是正义”“体育就是进步”“体育就是和平”。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的演讲。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浩劫(jié)衰退(shuāi)诞生(dàn)襁褓(qiǎng)无可指摘(zhāi)

凋零(diāo)姊妹(zǐ)阐述(chǎn)萦绕(yíng)误入歧途(qí)

枷锁(jiā)拙劣(zhuō)束缚(fù)祈祷(qí)分崩离析(bēng)

蓬勃(péng)严峻(jùn)湛蓝(zhàn)挚爱(zhì)愧不敢当(kuì)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是对理解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对于整体把握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阅读:朗读课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力争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演讲者的大局观念。熟读之后,再尝试用演讲的语气朗读。

2.概括:再次读文,在读文中,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并尝试梳理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读引入,进而概括。读是基础,概括是深入。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作者的演讲思路,为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明确:顾拜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社会底层的人们”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正如顾拜旦的一句名言所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足以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仍可促进“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正”“教育”,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里两个讨论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疑难,并学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想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所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质疑讨论的思维习惯。

1.学习本文后,你觉得应如何把握“当今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

2.奥运会不光是世界瞩目的一场盛会,更重要的是,伴随奥运会的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渐入人们的内心。那么,奥林匹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1.示例:要把握好奥林匹克精神,应该致力于改革教育的弊端,唤醒大众共同参与,坚持和平性、公正性、教育性的奥运精神,让体育事业更阳光,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真正的加强。

1.阅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行文特点。

2.赏析语言,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回顾历史,把握现在——恢复奥运的原因、重振奥运的途径、阐述奥运的精神、畅想未来)

2.导入: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瑞士的日内瓦逝世。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个“自由超越的领域”,他确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顾拜旦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考,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而在此次瑞士洛桑的演讲中,他又将带给我们哪些信心和理念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导入部分补充了顾拜旦的资料,增进了学生对作者与演讲内容的全面感知与深入理解。

1.品味语言。

提示:本文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诗意与形象两个方面。那么,作者是怎样保证这两方面的呢?(运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形成诗意的语言风格)

①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将“勇气”以“花”的形象展示出来,具体形象)

②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将“自信”与“平和”比作“姊妹”,美好融洽)

③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将“愉悦”比作泉水般“喷涌”,将“奥林匹克精神”比作“阳光”“音乐”和“珠宝”,营造美好的境界)

④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鲜明而又活泼)

⑤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以“花”为喻,突出美好)

⑥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两个形象,形成对比,展现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⑦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一“蓝”一“黄”,遥相呼应;以“麦穗”为喻,形象美好)

(1)比喻论证。论证“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这一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勇气”比作“花朵”,把“平和”和“自信”比作“姊妹”,把“愉悦”之情比作泉水般“喷涌”;阐述“重振奥运会的途径”时,将“奥林匹克”比作再次含苞欲放的花朵;论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时,把“美好的未来”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2)举例论证。

正如我最近在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自身。

当我在纽约和伦敦对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做出评估之后,我向不朽的古希腊精神祈祷,希望它给这意外中诞生的结合体一剂理想主义的良药。

(3)假设论证。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

【设计意图】从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演讲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同时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和拓展训练作铺垫。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奥林匹克精神,这样讲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人类刚刚经过世界大战的洗礼,在思想与精神上,受到了侵略和野蛮的冲击,而奥林匹克精神却是其中不灭的光明。

从青少年角度考虑,他们的心态渐趋平和与自信,他们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正在不断走出阴影,走向崭新的未来。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在于和平、公正和教育,这是为未来奠基的工程,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

奥林匹克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拥有新的未来,它必将承前启后,成为人们心灵、精神、思想和情感上的支柱,撑起晴空,迎来丽日。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发动学生合作互助,共目探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讨论,深入探究,相互争辩,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与思维。

面对奥运会,面对我国的奥运健儿,面对我们身边的奥运志愿者,面对奥运的圣火传递者,你想说些什么?请和同桌说一说,或在小组相互说,并准备演讲。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适当地说出你对发言人的评价。

示例:奥运健儿们,当我看到你们在奥运赛场上挥汗如雨,努力拼搏着,我为你们的坚强毅力所折服;看见你们在领奖台上热泪盈眶,我知道,你们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榜样,是你们用行动在告诉我,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现在心中依然记得8月27日,那一天,刘翔那矫健的身影,在奥运赛场上,跨过阻碍,为祖国争取了宝贵的一枚金牌,因为那一搏,打破了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l993年创造的12秒95的世界记录——12秒91!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是的,那数字的背后,饱含着怎样的艰辛,孕育着怎样的困苦!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我从你们身上看到,成功只属于那些透彻认识自己,并且有目标,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其实,敌人就是自己,说到这儿,奥运健儿身上所体现的,不正是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精神吗?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抓住每次机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肩作战,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模拟发言(演讲),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完成口语听说训练,推动思维与表达的提高。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之前我曾提及19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l.请分别概括出两个选段的内容。

2.第一段连续运用三个反问句,这在演讲中有何作用?

3.阅读第二段,说一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和民主体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奥林匹克精神”?

1.重振奥运的途径:大众参与;阐述奥运的精神:和平、公正和教育。

2.示例:三个反问连用,层层推进,以不可反驳的气势,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就是大众参与,增强了演讲的气势,强化了演讲内容的表达效果。

3.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4.第一段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第二段论述奥运精神的内涵,二者一为外延,一为内涵,内外结合,共同组成了“参与”“和平”“公正”“教育”为元素的奥运精神。

5.示例:“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参与意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只要敢于参与,敢于不断超越自我,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同时,尽可能让奥林匹克的盛会成为人人参与的大众运动盛会。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

“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谐、和平,要把友好、谦让、互助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体谅他人,提高自己;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1.积累语言,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3.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3.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1.指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并利用一节课交流。

2.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仿《故宫博物院》介绍一处建筑群。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的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举世闻名。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黄传惕所写《故宫博物院》看作一篇解说词,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解说去参观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li)藻井(zǎo)蟠(pán)龙金銮(luán)殿击罄(qìng)檀木(tán)坤宁宫(kūn)鎏(liú)金玉玺(xǐ)嫔妃(pí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诏(zhào)书

②额枋:额,匾额。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③殿试:科举制度一级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那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以空间为顺序,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从篇章上讲是按照先总分总的顺序写的。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故宫的特点来介绍。作者突出了故宫如下方面的特点:

宏大壮丽: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统一和谐的布局:紫禁城布局统一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1.研讨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故宫的布局,处处体现着“君权神授”的观念。作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之南,有三颗星,被古人视为三门,起名曰:端门、左掖门、右掖门。故宫也按此布局,在前面建了端门、午门、午门东西各建有左掖门、右掖门。金水河穿过午门和正阳门之间,是天宫中银河的象征。皇帝、皇后居的乾清宫、坤宁宫,两宫名称,取天地之意,因为“乾”表示“天”,“坤”表示“地”。在其东西两侧有日精门与月华门,则是“日”“月”的象征。另外的东西六宫,也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这种布局,代表着“天地合一”的观念,表示了封建统治的威严,同时也为了封建帝王豪华、奢侈生活的需要。

太和殿的内部,更强烈地表现了封建帝王的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宝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公尺的精雕细刻的基座上,使“宝座”从平地升起,有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样,实际上重复了一次太和殿的节奏,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在太和殿内空间的处理也很有特色。“为了突出以宝座为中心的明间部分,还充分运用了光与色彩的装饰效果,把当心明间的四根金柱沥粉画成盘龙,而且全部贴金。这四根盘龙金柱,光彩奕奕,十分典丽而雄壮,同其余森然林立的暗红色柱列形成强烈对照,不仅标志出明间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空间范围,并赋予明间以相对独立的性格。”(《建筑师》,1980年第2期,第151页)殿里的装饰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柱子上缠的是龙,屏风、宝座上雕的是龙,屋顶上盘的是龙,皇帝锦袍上绣的是龙,……太和殿可以说是龙的世界,皇帝在这里成了“真龙天子”。……此外,在殿内有限的面积密集着72根巨大的柱子,其中有6根金龙柱子。大量的柱子完全超出了实用的需要,表现出帝王的威严和永恒统治的幻想。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重点介绍养心殿,是因为它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作者是怎样介绍写太和殿的?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先写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其次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三是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第四是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磬、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不同见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1.了解作者及其重要抉择。

2.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同学们听说过“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凭着以王选为核心的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在中国IT产业发展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集团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核心人物王选,就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怎么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1.了解文体。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一种文稿。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关注听众的身份。第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第三,演讲语言要体现口语化的特点。

王选(1937.2.5-.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2月1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jué)趋势(qū)堕落(duò)署名(shǔ)名人逸事(yì)

扶植: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狡辩:指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用虚假掩埋真相把无理的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按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1)王选作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的演讲。

(2)第一部分(1):开头。开场白,介绍自身情况,引出演讲话题。

第二部分(2-7):主体。具体阐述“我”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第三部分(8):结尾。向大家提出希望: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学生朗读全文,学习探究课文。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问题。

这篇演讲是如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引用微软原董事长盖茨的话,并把自己跟李素丽比照,阐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运用太阳的比喻,拉近了演讲者与现场听众的距离。

这样幽默生动的开场白,引起下文,为提出演讲话题铺垫。活跃了现场气氛、有吸引听众的效果。

2.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进行这个抉择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2)在作者阐述重要抉择,为什么在第7段列举名人和凡人的差别?

参考: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名人与凡人的差别,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偏见,从而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3.在演讲中,作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系列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作具体分析。

(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观点。

(2)引用论证。作者引用盖茨的话证明自己60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名人名言,说服力强。

总之,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找出例句,体会其作用。

(1)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

(2)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1)作者把自己为方正做宣传工作称作“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幽默风趣,能引起现场听众的兴趣。

(2)运用一连串的对比,罗列出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生活中的口语,轻松幽默。

总结:作者在演讲中,幽默风趣,既准确说明了演讲的实际情况,又引起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拉近了演讲者跟听众的距离。

1.完成【训练测试】“阅读训练”。

(1)了解了王选和他的抉择。(2)作者在演讲中用一系列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演讲的语言幽默风趣。

说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社会上或学校内的某种现象写一篇演讲稿。

参考:①乱丢垃圾。②行人闯红灯。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

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第25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一、 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法

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

(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

(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 品味这份母爱。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

(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 (分析文章的结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五)、深情诵读 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

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一、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_”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必要途径。请看下面编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内容,非常感激您的关注和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 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品析: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受一碗普通的过桥米线作者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

在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思考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的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汪曾祺在昆明》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____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_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1.了解顾拜旦及其生平、贡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反复阅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3.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个性和风度。

4.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情趣,树立演讲的信心。

重点:强化阅读及读听结合,培养倾听能力,学会在倾听中抓住主要信息。

难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实践,培养演讲信心,提高演讲能力。

教法:

1.活动体验法:指导朗读课文,引导倾听演讲,在朗读和倾听的活动体验中形成理解。

2.情境创设法:结合演讲学习,创设演讲情境,开展演讲活动,提高演讲水平。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实现“1+l>2”的合作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

学法:

1.情感体验法: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自己探索演讲的魅力所在。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作者和背景资料、CAI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内容大意,初步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1.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导入。

播放奥运会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一段视频解说。

师:圣火传递奥运的步伐,画面定格健儿的意志,人类奏响时代的强音。20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让盛会走进了北京,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那么,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演讲现场,到顾拜旦的演说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由于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本文是顾拜旦于19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拜旦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运动,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1894年,他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成立了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从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9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顾拜旦发表了散文诗作《体育颂》。在这篇诗作中,他充满激情地讴歌了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高度评价了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种.种弊端,其主导思想是“体育就是正义”“体育就是进步”“体育就是和平”。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的演讲。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浩劫(jié)衰退(shuāi)诞生(dàn)襁褓(qiǎng)无可指摘(zhāi)

凋零(diāo)姊妹(zǐ)阐述(chǎn)萦绕(yíng)误入歧途(qí)

枷锁(jiā)拙劣(zhuō)束缚(fù)祈祷(qí)分崩离析(bēng)

蓬勃(péng)严峻(jùn)湛蓝(zhàn)挚爱(zhì)愧不敢当(kuì)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是对理解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对于整体把握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阅读:朗读课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力争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演讲者的大局观念。熟读之后,再尝试用演讲的语气朗读。

2.概括:再次读文,在读文中,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并尝试梳理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读引入,进而概括。读是基础,概括是深入。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作者的演讲思路,为深入把握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明确:顾拜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社会底层的人们”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正如顾拜旦的一句名言所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足以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仍可促进“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正”“教育”,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这里两个讨论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疑难,并学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出想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所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质疑讨论的思维习惯。

1.学习本文后,你觉得应如何把握“当今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

2.奥运会不光是世界瞩目的一场盛会,更重要的是,伴随奥运会的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渐入人们的内心。那么,奥林匹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1.示例:要把握好奥林匹克精神,应该致力于改革教育的弊端,唤醒大众共同参与,坚持和平性、公正性、教育性的奥运精神,让体育事业更阳光,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真正的加强。

1.阅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行文特点。

2.赏析语言,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回顾历史,把握现在——恢复奥运的原因、重振奥运的途径、阐述奥运的精神、畅想未来)

2.导入: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瑞士的日内瓦逝世。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个“自由超越的领域”,他确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顾拜旦将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考,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而在此次瑞士洛桑的演讲中,他又将带给我们哪些信心和理念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导入部分补充了顾拜旦的资料,增进了学生对作者与演讲内容的全面感知与深入理解。

1.品味语言。

提示:本文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诗意与形象两个方面。那么,作者是怎样保证这两方面的呢?(运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形成诗意的语言风格)

①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将“勇气”以“花”的形象展示出来,具体形象)

②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将“自信”与“平和”比作“姊妹”,美好融洽)

③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将“愉悦”比作泉水般“喷涌”,将“奥林匹克精神”比作“阳光”“音乐”和“珠宝”,营造美好的境界)

④许久以前,就是在这般情景下,古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绚丽梦想在阿尔弗斯河的两岸诞生了。(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鲜明而又活泼)

⑤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以“花”为喻,突出美好)

⑥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两个形象,形成对比,展现对美好未来的畅想)

⑦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一“蓝”一“黄”,遥相呼应;以“麦穗”为喻,形象美好)

(1)比喻论证。论证“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这一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勇气”比作“花朵”,把“平和”和“自信”比作“姊妹”,把“愉悦”之情比作泉水般“喷涌”;阐述“重振奥运会的途径”时,将“奥林匹克”比作再次含苞欲放的花朵;论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时,把“美好的未来”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2)举例论证。

正如我最近在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自身。

当我在纽约和伦敦对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做出评估之后,我向不朽的古希腊精神祈祷,希望它给这意外中诞生的结合体一剂理想主义的良药。

(3)假设论证。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

【设计意图】从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演讲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演讲词的特点,同时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和拓展训练作铺垫。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奥林匹克精神,这样讲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这与时代背景有关,人类刚刚经过世界大战的洗礼,在思想与精神上,受到了侵略和野蛮的冲击,而奥林匹克精神却是其中不灭的光明。

从青少年角度考虑,他们的心态渐趋平和与自信,他们推崇奥林匹克精神,正在不断走出阴影,走向崭新的未来。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在于和平、公正和教育,这是为未来奠基的工程,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

奥林匹克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拥有新的未来,它必将承前启后,成为人们心灵、精神、思想和情感上的支柱,撑起晴空,迎来丽日。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发动学生合作互助,共目探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讨论,深入探究,相互争辩,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与思维。

面对奥运会,面对我国的奥运健儿,面对我们身边的奥运志愿者,面对奥运的圣火传递者,你想说些什么?请和同桌说一说,或在小组相互说,并准备演讲。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适当地说出你对发言人的评价。

示例:奥运健儿们,当我看到你们在奥运赛场上挥汗如雨,努力拼搏着,我为你们的坚强毅力所折服;看见你们在领奖台上热泪盈眶,我知道,你们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榜样,是你们用行动在告诉我,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现在心中依然记得8月27日,那一天,刘翔那矫健的身影,在奥运赛场上,跨过阻碍,为祖国争取了宝贵的一枚金牌,因为那一搏,打破了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l993年创造的12秒95的世界记录——12秒91!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是的,那数字的背后,饱含着怎样的艰辛,孕育着怎样的困苦!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我从你们身上看到,成功只属于那些透彻认识自己,并且有目标,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其实,敌人就是自己,说到这儿,奥运健儿身上所体现的,不正是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精神吗?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抓住每次机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肩作战,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模拟发言(演讲),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完成口语听说训练,推动思维与表达的提高。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之前我曾提及19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l.请分别概括出两个选段的内容。

2.第一段连续运用三个反问句,这在演讲中有何作用?

3.阅读第二段,说一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和民主体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奥林匹克精神”?

1.重振奥运的途径:大众参与;阐述奥运的精神:和平、公正和教育。

2.示例:三个反问连用,层层推进,以不可反驳的气势,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就是大众参与,增强了演讲的气势,强化了演讲内容的表达效果。

3.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4.第一段论述重振奥运的途径,第二段论述奥运精神的内涵,二者一为外延,一为内涵,内外结合,共同组成了“参与”“和平”“公正”“教育”为元素的奥运精神。

5.示例:“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参与意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只要敢于参与,敢于不断超越自我,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同时,尽可能让奥林匹克的盛会成为人人参与的大众运动盛会。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

“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谐、和平,要把友好、谦让、互助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体谅他人,提高自己;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一、 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法

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

(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

(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 品味这份母爱。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

(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 (分析文章的结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五)、深情诵读 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

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观舞记(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舞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观舞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谓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彩的服饰,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传达出神奇绚丽的民族风情,给人以审美愉悦。今天,我们将在冰心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这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共鸣于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颦蹙粲然嗔视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雏凤花鬘

斗薮浑身解数妥帖褶裙

(2)释义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2.教师感情范读全文,学生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飞动的“美”概括。

3.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学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如“光艳”“秀丽”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从衣饰方面写出舞蹈的美,如“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疾风般旋转”;

17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舞蹈的特点。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4.学生大声朗读摘录的精彩句段,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明确:

卡拉玛姐妹是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的:(1)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3)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领悟

1.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提问,师生交流,探究释疑。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课文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2~5段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姐妹俩在舞蹈过程中的什么?排比句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提示:

(1)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2.迁移延伸

(1)教师导学: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么你观看过的中国舞蹈,哪些能冠此美誉呢?

学生回答,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那么,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教师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则尽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使人领会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词语、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①她端凝地站立着。

②笛子______起,小鼓_______起,歌声______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③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髫上的花朵,腰间的zhé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痰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④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_________;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__________;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_________;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nì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1)zhé()裙 (2)细nì()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

(1)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②段中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相应的动词。

4.把“叱咤风云的盛怒、无边的喜乐、无限的哀愁”三个短语恰当地填入第④段空白处。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类似第②段“离合悲欢”的词句,写出这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主要用了_______修辞,选文还运用________修辞,请写出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参考答案:

1.褶 腻

2.

(1)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2)形容威力极大。

(3)全部的本事。

3.吹 敲 唱

4.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叱咤风云的盛怒

5.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6.排比 比喻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7.在她舞蹈过程中,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讲说印度古代优美的诗歌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假如”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

2.阅读《鼎湖山听泉》,回答问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拔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仅仅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给加黑字注音。

①繁衍()

②污垢()

③万籁俱寂()

(2)选文写了两方面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比喻来写泉声的?

(4)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污垢”一词的含义?

(6)从内容、语言方面,任选一点谈谈你阅读之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2.

(1)略

(2)第一层:从开头到“奇妙的交响乐”。主要写所听到的泉声。第二层:“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到完。写作者听泉声的所想。

(3)从音乐角度。比作提琴、弹拨乐器、贝司、铜管、交响曲。

(4)还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5)这里比作心灵上、思想上的垃圾。

(6)只要从内容、语言方面任选一点谈,言之成理即可。

《观舞记》赏析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

将近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水,早已把人们大脑皮层上的种种印象冲淡,然而,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色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那美好夜晚的回忆。

舞蹈原本就是与诗歌、音乐结合为一的艺术,那么,用柔曼的诗句给予描写,自然是最合适的技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这些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她心头的惊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设喻,用婴儿的纯真双眼,突然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以这些鲜活的形象,来描画她心中所得的总的印象,和她的“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我们知道,冰心对印度的古老文化素有研究,她的最初的诗作,就是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受到启迪而得以飞翔;她翻译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诗选》和其他论著,翻译过印度作家安纳德的《石榴女王》;1953年底参加中国中印友好协会代表团对印度作了一个多月的访问后,归来不久即翻译出版了《印度童话集》。她自然熟谙印度舞蹈的历史,以及它们同宗教的渊源,然而这篇散文不在于作学术论述,作者只是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来说出她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感受,可是,就在她谦逊的表白中,也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正是在这一提示下,我们可以方便地翻检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到这派舞蹈流行的地点和它的主要特色。

倘若我们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为中国画中的写意,因为它的用笔是这样简练,而又如此形神兼备地点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么,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之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氲氤的静穆气氛之后,又给我们刻划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头合掌来到台口,那绚丽的服装正让人耀眼,她缓缓抬起头来,以她那“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把全场的观众的视线吸引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切赞叹、欢呼,全然缄默于胸,深恐任何一丝声响,会把这位再生之光惊逝。

作者写舞蹈家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以诉说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部的工整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写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我们从这里不仅是看到了无可疵议的风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泰戈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再次集》中的《剧本》篇中,曾经用诗的语言对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过如下的阐述:

散文时而喷射火焰,时而倾泻瀑布,散文世界里有辽阔的平原,也有巍峨的山岭,有幽深的森林,也有苍凉的荒漠……散文没有外表的汹涌澎湃,它以轻重有致的手法,激发内在的旋律。

我们以此来印证冰心的这篇散文,不是更有助于对这一佳作的理解与欣赏么?

卡拉玛姐妹都还年轻,她们的技艺固然出众,但在古老的印度文化面前,只能是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是作者的比喻,也是作者对年轻舞蹈家的期望;赞美不同于溢美,这正显出作者的仁慈敦厚,并且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观舞记》的教学反思

上完《观舞记》,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欣慰:

一、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巧妙地整合手段与内容

现在上课都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专家又在大声呼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不可轻易用图解读文字,那样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退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办呢?无疑,就《观舞记》这篇文章来说,运用多媒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语言也是极美极富表现力的。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看舞与读书结合了起来。先在不读书的情况下展示舞蹈的实况录相,学生眼睛一亮,情绪被调动起来。再从语言的角度布置了活动任务:将自己的观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再读文章,与作者的感受与描绘进行比较,顺势引入语言的学习;然后要学生将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描摹出来。媒体与文字、形式与内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完成和谐统一。

二、冷静面对“跑题”,机智点拨引出妙语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后,到了上课时,却发现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设计和理想相距甚远,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调动教学机智,智慧引导。《观舞记》教学环节中为了让零碎的朗读演变为对有效信息的整理,我设计了问题“概括出印度舞的特点”,学生在谈 “印度舞之美”时,出现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这种细节性说法(与我的设在“读雅句”与“解困惑”板块中学生好象课文还没有读明白,就开始了读之外的“用妙语”活动。虽然积累了美的语言,但对这些语言缺少深层的品味。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处理,无疑有些肤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背影》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_________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________。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孟子》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

(4)无违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划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举3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准则、原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4)违背。

2.[解析]A例句和A项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项,“之”为动词,到;C项,“之”为代词,指曹刿;D项,“之”为助词,的。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项羽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一、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_”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

1.了解作者及其重要抉择。

2.品味风趣幽默的语言。

同学们听说过“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凭着以王选为核心的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在中国IT产业发展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集团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核心人物王选,就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怎么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1.了解文体。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一种文稿。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关注听众的身份。第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第三,演讲语言要体现口语化的特点。

王选(1937.2.5-.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4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2月1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王选主要学术工作是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jué)趋势(qū)堕落(duò)署名(shǔ)名人逸事(yì)

扶植: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狡辩:指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用虚假掩埋真相把无理的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按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1)王选作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的演讲。

(2)第一部分(1):开头。开场白,介绍自身情况,引出演讲话题。

第二部分(2-7):主体。具体阐述“我”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第三部分(8):结尾。向大家提出希望: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学生朗读全文,学习探究课文。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问题。

这篇演讲是如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引用微软原董事长盖茨的话,并把自己跟李素丽比照,阐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运用太阳的比喻,拉近了演讲者与现场听众的距离。

这样幽默生动的开场白,引起下文,为提出演讲话题铺垫。活跃了现场气氛、有吸引听众的效果。

2.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进行这个抉择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2)在作者阐述重要抉择,为什么在第7段列举名人和凡人的差别?

参考: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名人与凡人的差别,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偏见,从而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3.在演讲中,作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系列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作具体分析。

(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观点。

(2)引用论证。作者引用盖茨的话证明自己60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名人名言,说服力强。

总之,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找出例句,体会其作用。

(1)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

(2)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1)作者把自己为方正做宣传工作称作“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幽默风趣,能引起现场听众的兴趣。

(2)运用一连串的对比,罗列出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生活中的口语,轻松幽默。

总结:作者在演讲中,幽默风趣,既准确说明了演讲的实际情况,又引起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拉近了演讲者跟听众的距离。

1.完成【训练测试】“阅读训练”。

(1)了解了王选和他的抉择。(2)作者在演讲中用一系列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演讲的语言幽默风趣。

说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社会上或学校内的某种现象写一篇演讲稿。

参考:①乱丢垃圾。②行人闯红灯。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

教学课时:二课时

互动目标:

一。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二。感受儒家学者的社会理想。

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编纂()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三。多种方式朗读。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 孔子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所以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养g.职业h.憎恶i.私藏j.*邪之谋。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用门闩插门。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第二部分:一。略 二。1.《礼记》、儒家、戴圣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附:可发放给学生的背景资料

陶渊明与桃花源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祖父和父亲呢,也因为正直、孤傲,终生不得志。

——啊,这不是火么?是火,这是一场灾难的大火,它来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势是如此的凌厉,完全出于意料之外。自己惊叫着、哭喊着、无济于事。火焰伸出它那长长的通红的舌头,向自己的那八九间草屋卷掠过去!毁灭了,穷巷深的住宅;毁灭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 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与不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诗篇啊!可是现在全都完了,能够给躯体遮风避日的寄托没有了,能够给精神愉悦自慰的寄托也没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颠簸在风浪里。这叶飘摇的苦舟,必时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啊。

往事,画面似一幅幅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痛楚之余,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这五个孩子,总希望灾难不要再演绎下一代。也就在这时,一个远古的东户时代社会的影子从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来,一次比一次清晰。从东户,又想到了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向往着那个有衣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远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时为何不能?他的思绪最后久久地停留在与他时代接近的两个人身上,两张面影交替地出现在眼前,一个在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会而虐兴,臣没而贼生”——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个又在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这是西晋的鲍敬言。是的应该有象阮籍和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在《拟古》诗中了对田畴这位三国时代的隐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给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这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隐居的。他还希望羊松龄经过商山的时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灵表示问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无意之中向陶渊明谈起了武陵的一个风光迷人、景色秀丽的处所,引起了陶渊明极大的兴趣。啊,武陵,这地方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骂为“溪狗”的啊!他兴奋了,他激动了,凝情如冼,构思默想于是挥笔写下了《桃花源记(并诗)》。他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多么艰苦的生活历程和尖锐复杂的思想斗争呵!

诗人的佳作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记》是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则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北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么?文和诗中所描绘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写的诸多田园诗非常相似么?是的!《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诗文的成篇谈何容易呵!

当然,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根据您的要求,的编辑为您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教案和课件的精湛设计能够带来教学思路的拓展。这里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1

《背影》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_________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________。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2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3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4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伧俗(    )          ②休憩(    )③擅长(    )          ④徒劳(    )2.默写杜牧《秋夕》一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家________的代表作。  (一)语段点将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1.解释下列词语。①伧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2.第①、②段的中心句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3.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有几项选几项。(    )a.作诠释        b.下定义                     c.分类别d.举例子        e.列数字                     f.打比方4.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5.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①cāng②qì③shàn④tú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明 戏剧 汤显祖(一)1.见“字词积累”2.如何使用屏风 3.①句式工整匀称 ②语言精练典雅(二)1.b 2.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a b c d e f 4.c 5.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5

【课前所思】《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类雅间名称,举例说明数字命名好,如:11、12……还是文字命名好?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

明确:(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建筑师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评”。

2、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明确: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外国人至今对我国的屏风齐声称道,就因为一个“巧”字,你认为我国的屏风巧在何处?举例说明。

巧在神秘;巧在意境;巧在构思;巧在实用;巧在内涵;巧在艺术……(可在文中或生活中找依据)

2、文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直叹“宁人消魂”,作者的这一感情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细心品读这些句子。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精读课文,探讨写法。

老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五、思维迁移

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2、受到陋俗文化的冲击,屏的艺术性在流失,屏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我们怎样使周围的屏能起到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出示画面,学生发挥想象力改进)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七、作业

收集与屏有关的诗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以下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使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理解,做教案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教案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传播,不一定要手写。这篇文章包含了轻松实用的小技巧和生活常识欢迎大家借鉴和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1

1.掌握基础知识,学会演讲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4.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摸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至1925年,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本文是顾拜旦在19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文章中说的“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写于1919年4月,“在过去的五年内”“五年前”从这一年到作者演讲时为止的五年,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来,战火把奥林匹克精神粉碎了,作者在这里纪念恢复,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为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交流点拨】因为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1.“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主义的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博的乐趣。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奥运精神就诞生了。

2.“我们似乎是在为恢复奥林匹克的理想变成现实而庆祝”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我刚才回忆起196月的庆典”,这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所以用了“似乎”二字。

3.为什么要重建奥运?

【交流点拨】一些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渴求进步但又常常因夸大某种正确思想而误入歧途的人类精神,开始致力于将青少年从这种状态中挣脱出来。

1.文中说:“在那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句话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它必须要面向大众。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2.通读全文,升华主旨,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交流点拨】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3.顾拜旦倡导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现代奥运走过了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也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收集奥运会的口号,以此激励自己参加此项运动中去。

【交流点拨】①更快、更高、更强;②点燃你的激情;③激情冰火属于你;④永不燃烧的火焰;⑤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⑥让世界凝集成一朵花。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25周年)面向大众贵在参与强身健体奥林匹克精神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3

观舞记(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舞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观舞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谓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彩的服饰,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传达出神奇绚丽的民族风情,给人以审美愉悦。今天,我们将在冰心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这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共鸣于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颦蹙粲然嗔视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雏凤花鬘

斗薮浑身解数妥帖褶裙

(2)释义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2.教师感情范读全文,学生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飞动的“美”概括。

3.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学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如“光艳”“秀丽”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从衣饰方面写出舞蹈的美,如“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疾风般旋转”;

17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舞蹈的特点。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4.学生大声朗读摘录的精彩句段,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明确:

卡拉玛姐妹是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的:(1)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3)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领悟

1.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提问,师生交流,探究释疑。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课文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2~5段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姐妹俩在舞蹈过程中的什么?排比句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提示:

(1)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2.迁移延伸

(1)教师导学: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么你观看过的中国舞蹈,哪些能冠此美誉呢?

学生回答,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那么,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教师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则尽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使人领会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词语、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①她端凝地站立着。

②笛子______起,小鼓_______起,歌声______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③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髫上的花朵,腰间的zhé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痰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④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_________;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__________;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_________;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nì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1)zhé()裙 (2)细nì()

2.解释文中下列词语。

(1)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②段中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相应的动词。

4.把“叱咤风云的盛怒、无边的喜乐、无限的哀愁”三个短语恰当地填入第④段空白处。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类似第②段“离合悲欢”的词句,写出这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主要用了_______修辞,选文还运用________修辞,请写出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参考答案:

1.褶 腻

2.

(1)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2)形容威力极大。

(3)全部的本事。

3.吹 敲 唱

4.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叱咤风云的盛怒

5.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6.排比 比喻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7.在她舞蹈过程中,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讲说印度古代优美的诗歌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假如”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

2.阅读《鼎湖山听泉》,回答问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拔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仅仅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给加黑字注音。

①繁衍()

②污垢()

③万籁俱寂()

(2)选文写了两方面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比喻来写泉声的?

(4)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污垢”一词的含义?

(6)从内容、语言方面,任选一点谈谈你阅读之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2.

(1)略

(2)第一层:从开头到“奇妙的交响乐”。主要写所听到的泉声。第二层:“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到完。写作者听泉声的所想。

(3)从音乐角度。比作提琴、弹拨乐器、贝司、铜管、交响曲。

(4)还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5)这里比作心灵上、思想上的垃圾。

(6)只要从内容、语言方面任选一点谈,言之成理即可。

《观舞记》赏析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

将近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水,早已把人们大脑皮层上的种种印象冲淡,然而,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色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那美好夜晚的回忆。

舞蹈原本就是与诗歌、音乐结合为一的艺术,那么,用柔曼的诗句给予描写,自然是最合适的技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这些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她心头的惊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设喻,用婴儿的纯真双眼,突然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以这些鲜活的形象,来描画她心中所得的总的印象,和她的“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我们知道,冰心对印度的古老文化素有研究,她的最初的诗作,就是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受到启迪而得以飞翔;她翻译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诗选》和其他论著,翻译过印度作家安纳德的《石榴女王》;1953年底参加中国中印友好协会代表团对印度作了一个多月的访问后,归来不久即翻译出版了《印度童话集》。她自然熟谙印度舞蹈的历史,以及它们同宗教的渊源,然而这篇散文不在于作学术论述,作者只是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来说出她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感受,可是,就在她谦逊的表白中,也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正是在这一提示下,我们可以方便地翻检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到这派舞蹈流行的地点和它的主要特色。

倘若我们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为中国画中的写意,因为它的用笔是这样简练,而又如此形神兼备地点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么,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之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氲氤的静穆气氛之后,又给我们刻划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头合掌来到台口,那绚丽的服装正让人耀眼,她缓缓抬起头来,以她那“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把全场的观众的视线吸引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切赞叹、欢呼,全然缄默于胸,深恐任何一丝声响,会把这位再生之光惊逝。

作者写舞蹈家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以诉说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部的工整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写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我们从这里不仅是看到了无可疵议的风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泰戈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再次集》中的《剧本》篇中,曾经用诗的语言对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过如下的阐述:

散文时而喷射火焰,时而倾泻瀑布,散文世界里有辽阔的平原,也有巍峨的山岭,有幽深的森林,也有苍凉的荒漠……散文没有外表的汹涌澎湃,它以轻重有致的手法,激发内在的旋律。

我们以此来印证冰心的这篇散文,不是更有助于对这一佳作的理解与欣赏么?

卡拉玛姐妹都还年轻,她们的技艺固然出众,但在古老的印度文化面前,只能是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是作者的比喻,也是作者对年轻舞蹈家的期望;赞美不同于溢美,这正显出作者的仁慈敦厚,并且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观舞记》的教学反思

上完《观舞记》,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欣慰:

一、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巧妙地整合手段与内容

现在上课都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专家又在大声呼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不可轻易用图解读文字,那样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退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办呢?无疑,就《观舞记》这篇文章来说,运用多媒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语言也是极美极富表现力的。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看舞与读书结合了起来。先在不读书的情况下展示舞蹈的实况录相,学生眼睛一亮,情绪被调动起来。再从语言的角度布置了活动任务:将自己的观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再读文章,与作者的感受与描绘进行比较,顺势引入语言的学习;然后要学生将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描摹出来。媒体与文字、形式与内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完成和谐统一。

二、冷静面对“跑题”,机智点拨引出妙语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后,到了上课时,却发现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设计和理想相距甚远,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调动教学机智,智慧引导。《观舞记》教学环节中为了让零碎的朗读演变为对有效信息的整理,我设计了问题“概括出印度舞的特点”,学生在谈 “印度舞之美”时,出现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这种细节性说法(与我的设在“读雅句”与“解困惑”板块中学生好象课文还没有读明白,就开始了读之外的“用妙语”活动。虽然积累了美的语言,但对这些语言缺少深层的品味。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处理,无疑有些肤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

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第25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本文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6

《孟子》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

(4)无违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划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举3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准则、原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4)违背。

2.[解析]A例句和A项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项,“之”为动词,到;C项,“之”为代词,指曹刿;D项,“之”为助词,的。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项羽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课件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

(这一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倡导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师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

(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

(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引吭大叫该怎么读?吭是喉咙的意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叫。谁来试试?通过你的声音、你的表情来证明你确实读懂了。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5、从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扣傲赏妙语

(一)、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叫声这部分,作者拿狗来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写步态这部分,课文拿什么与鹅对比呢?(鸭子)

2、出示这段: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的时候想象一下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3、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

4、指名两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5、请小评委根据课文的句子来评评

6、评议时相机解决:

(1)局促不安这个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说一句话。

(2)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3)课件欣赏净角出场的样子,加深理解。

7、分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读描写鹅与鸭走路的句子

8、全班起立,学学这只鹅傲然地站着,一起来读读这段。

(对于步态这部分的学习,师要注意动态生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作者对比的方法。)

(二)、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吗?(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

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

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59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

(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2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评价: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地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6、现在,那只捣蛋狗已经扬长而去,舞台上就剩下谁了?(鹅老爷)怎样的鹅老爷?(高傲的)谁能读出它的高傲?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丰老先生对这只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留给你的感叹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五、作业

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附: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喜爱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9

一、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_”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一、 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法

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

(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

(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 品味这份母爱。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

(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 (分析文章的结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五)、深情诵读 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

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精选


经过反复推敲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必要途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1

【教学思路】

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二、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而精魂离不开形体。诗歌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静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四、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六、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它们都为世界美好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人生价值观正闪耀最纯朴的人性的光辉。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以“ 之歌”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首抒情诗,字数不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学生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板书】:

海鸥

海鸭 恐惧

企鹅

5.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面对什么表现出来的?

提示:对比;暴风雨

五.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_沙皇_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_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_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_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

(不革命者)

高傲 (革命先驱)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对 比 象 征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3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雾霭(ai3)窥(kui1)探 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 滑翔(×iang2)顾忌(ji4)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迁徙:迁移。缄默:闭口不说话。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狩猎:打猎。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六、拓展训练。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八、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4

(二)怎样写好演讲稿

一。观点明确,具有感染性和煽动性。演讲稿观点鲜明,就是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赞成还是反对,应该清楚地表达出来。它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任感和可靠感。

写作时要注意表达,将推理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也有热情的鼓励;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

2。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层次简洁。讲话要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围绕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普遍的想法,观众一听到就会理解。

表明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充实的内容会让听众心服口服。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

3.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想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演讲稿写作中使用语言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中说了一系列声音,听众听到了一系列声音。

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听众听不懂,演讲就失去了意义。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自己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2)演讲词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真挚充沛的感情是靠语言来表现的。但演讲词不同于记叙文、散文,不适合洋洋洒洒漫无边际地抒情,而要注意结合现实,把话说到听众的心坎里,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短句和感叹句简洁有力。提问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反问、复述、比较、平行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气势。

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

四、范文评析

竞选班长演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走上演讲台的唯一目的就是竞选“班级元首”——班长。我坚信,凭着我新锐不俗的“官念”,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与大家同舟共济的深厚友情,这次竞选演讲给我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缺乏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从未在“官场”混过,一身干净,没有“官相官态”“官腔官气”;我少的是畏首畏尾的私虑,多的是敢作敢为的闯劲。正因为我一向生活在最“底层”,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体验,对摆“官架子”看不惯、弄不来,就特别具有民主作风。

因此,我的口号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班长”。班长应该是架设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向同学们传达老师的苦衷。我保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首先是“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

当师生发生冲突时,我必须分清是非,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当老师的说法或做法不正确时,我会积极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

班长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应该具有控制全局的能力。我相信他是合格的。首先,我有能力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因为本人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凭借这一优势,我保证做到将班委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每个班委成员扬长避短,互促互补,形成拳头优势。

其次,我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处变不惊,临乱不慌,能够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再次,我相信自己能够为班级的总体利益牺牲一己之私,必要时,我还能“忍辱负重”。最后,因为我平时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人际关系也很好,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工作的阻力。

我的治班总纲领是:以情联谊,以“法”治班,最广泛地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班委工作的整体规划;然后严格按计划执行,选派代表监督每一项执行的全过程,责任到人,奖惩分明。我要和全班班委会一道,在任期内为大家做八件好事:

一。借助科学的安排方法,减少个人劳动和卫生义务的总长度和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班级互**书馆,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初步解决阅读困难问题;

3.组织双休日城乡同学的“互访”,沟通情感,加深相互了解;

四。经学校和班主任同意,组织了解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技术活动;

5个。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购买三台廉价电脑,成立电脑兴趣小组;

6.在班级报廊中开辟“新视野”栏目,及时追踪校内外改革发展动态;

7.建立班级“**小组”,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有困难的同学**物件、代寄邮件、代传讯息等;

8个。设立班长意见箱,定期开箱,加快信息反馈和答疑。

我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最民主的班长,常规性工作要由班委会集体讨论决定,而不是由我一个人说了算。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全民”表决。如果同学们对我不信任,随时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我进行“**”。

你可以放心,**我不会像**美国**那样麻烦,我也不会留下。我决不信奉“无过就是功”的信条,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班长“无功就是过”。假如有谁指出我不好不坏,那就说明我已经够“坏”的了,我会立即引咎辞职。

同学们,请相信我,投我一票,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会经受住考验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班务工作一定能搞得十分出色,我们的班级一定能跻身全校先进班级的前列,创造班级历史的新辉煌!

谢谢大家!

点评:这篇演讲稿写得很热情,很有感染力。作者对班长一职有着自己充分的认识,对于怎样选上和选上后如何去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施政”方案,在演讲稿中表现得理由充分,信心十足。

在语言上也的确不摆“官腔”和书生气,注意拉近和听众的距离,走“亲民”道路,很能打动各位“选民”的心。这是一篇充满文学才华和感染力的演讲。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5

面对鲁迅先生的这一篇长文,难文,“杂”文,虽然教过多遍,但始终未能找到很愉快的教学感受。开学一周,边教边思考,边教边调整,几近教完此文,也终于找到了教学此文的一些快乐体验,至少我认为这次的教学,作为教师,我是愉悦的,而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互动,并且掌握的情况还令人满意。

教学思路整理如下:

一、布置预习

读课文两遍,标注出自然段的序号,用圈点的方式标注课文中的疑难;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其人、其事、其文”。

二、共享鲁迅先生的资料,主要从“其人、其事、其文”,几个方面归纳,呈现。

教师推荐鲁迅《父亲的病》《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中的几次重大转变。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学救国的道路,爱国思想贯穿鲁迅思想的始终。(这一环节的设计尽管费时不少,将近一节课,但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教师提问:你预习读了两遍,早自习的齐读是第三遍,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回答。

(生答:长、深、难、杂、悔等)

提问:当你面对这样的长文章的时候,你认为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答:分段,理清层次)

教师提示:记叙性文章分段的依据,学生回忆。然后给文章划分出段落层次,只要说出分段的起始和依据即可,有的文章可有多种分法。在分段的基础上,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的段落层次是比较容易的)

四、精讲法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此部分内容设计为精讲内容:

1、所见:公园赏樱花(由大到小的镜头拉近:东京—上野—樱花—辫子,着重写辫子,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揭露了清国留学生丑态百出、以丑为美的丑态;在会馆学跳舞,运用反语,揭露了留学生无所事事、留而不学的丑行。)

2、所感: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4、关键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领起本段,同时奠定本段感情的基调。“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过度句,承上启下。

3、正因为这样的所见所感,作者产生了“到别处去看看”的想法。所以此段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好了铺垫。

(教会学生运用找关键句或者关键词法分析文本,解析文本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层意蕴。)

五、探究法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4—5段)

学生四人小组探究讨论:提出疑难,并鼓励思考答案,也可以预设问题,给出答案。

问题如下:

1、为什么去仙台途中,现在只记得“水户”和“日暮里”?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为什么用“希”而不用“稀”?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为什么用上“大概”?

4、我在仙台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5、“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写完这句之后,为什么跳开不写我受到的优待,而去写“芦荟”“白菜”受到的优待?

6、为什么要“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7、写藤野先生之前,为什么要写我受到的优待?

8、“我”写这一段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此环节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讨为主,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很多问题学生都能找出答案,有少数经过探讨,很容易明白。但7、8题在此时讲显得牵强,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可以留待第二部学完后在揭示答案,此时作为问题设置留到后文揭示。)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35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老师写的教案课件优秀,也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足。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也许"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3500字"就是你要找的,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

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1.Words : barber shop , well , bathroom , accident , earth , silence , playground , around , strange , kitchen , modern , follow , shirt .

2.when , whil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3.学习过去进行时态。

4.利用知识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5.复习过去式,学会讲故事。

6.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教学重难点)

1.when , whil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学习过去进行时态。

Teaching aids : a tape-recorder , cards .

第一课时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Greetings and free-talk . 2.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

3.Dictate the words in Unit 2 .

Step 2 Pre-task(任务前活动)SB Page 18 , 1a .

1.Point to the sentences .Read the sentences .E_plain what each one means .

2.Look at the picture .Point out the si_ people .Match the statement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

3.Check the answers .

4.Practice reading .

Step 3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8 , 1b .

1.Read the instructions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should do .

2.Look at the dialogue in the picture .

语法:

过去进行时态的构成: was / were + doing .

用法: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一般用时间状语来表示。

I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when the UFO arrived .

3.Play the tape twice . Circle the correct responses . 4.Check the answers .

Step 4 Post-task(任务后活动)

Talk about what people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

Step 5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9 , 2a .

1.Read the sentences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mean .

2.Play the tape twice .Order these statements .

3.Play the tape again ,correct the answers .

SB Page 19 , 2b .

1.Read the instructions . 2.Play the recording .Write “when” or “while” on each line .

3.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correct their answers .

Notice: when / while

※ When comes before a quick action that happens only once .The word “while” comes from an action that continues for some time .

Step 6 Post-task(任务后活动)SB Page 19 , 2c .

1.Point ort the picture .Ask what each person is doing .

work : Ask “What was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

3.Ask a group to say its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

Step 7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_ by asking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

Homework(家庭作业) :

1.Go over the words in this unit

2.用介词或介词短语填空。

① They were talking the phone .

② I was he barber’s chair .

③ The boy was walking the street when a UFO landed .

④ I had a very unusual e_perience Sunday .

⑤ The alien visited the Museum Flight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所学物品的图片。

学生:英语点金教练及相关的学习用具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Greetings and free-talk .

2.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

Step 2 Pre-task(任务前活动)SB Page 24 , Groupwork .

1.Arrange the Ss in small groups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 events .Encourage students to say how historical events affected their

lives .

2.Tell the Ss to help each other with vocabulary they might need and don’t

know .

Step 3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

1.Reading strategy :The title can be helpful for you to understand a text

.It is also a good idea to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before

reading .

2.Read the title ,which gives an ind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reading

.Think of one question they think might be answered in the reading .

3.Play the recording , Ss listen . 4.Ask Ss to read the story out to the

class .

5.Ask Ss to comment on whether their questions in the previewing stage were

answered .

Step 4 Post-task(任务后活动)SB Page 25 , 3a .

Read the four events and match them to the correct dates .When finished

,ask Ss to swap their book with a partner for correction .

Homework(家庭作业) :

Write about an event that you remember well .Give dates and say why you

remember it ,and what you were doing at the time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测试课

一、单项选择。

( )1. What ____ you ____ when she came in?

A. did, do B. are, doing C. do, do D. were, doing

( )2. The girl is ill. She’s ______.

A. in hosp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3)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1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九年级英语备课组教师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教导处的指导下,按照英语教研组的计划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尽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下面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

一、树立竟争意识,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英语组每位老师敬业奉献,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在以人为本,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关爱后进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实抓好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把落实新课改,推进课程改革放在首位,因为新的课程标准颁布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对此,我组全体老师积极响应付诸实施。我们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制定出课改具体计划。我们通过相互观摩课、看录像等形式加强“课改”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规范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教学难度比较大的课,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每堂课,我们每位老师认真研究探讨,找出了重点,难点。

三、关爱每个学生,缩小两极分化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四、按照教学常规五个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备课:课前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教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针对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差的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法。上课:每天都保持饱满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认真做好组织教学,尽可能保证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力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作业和辅导:作业的布置适量,有针对性,重点放在遣词造句、阅读理解等;批改作业时多用赞美式、鼓励性的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辅导方面,做到有耐心,有方法,因材施教,个别无心思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教育,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成绩也有较大的进步。考试:本学期进行了多次阶段性的考试。每次的考试,都能做到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及时查漏补缺,从中改正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其他方面

1、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时间,统一教学进度,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2、认真辅导、组织学生参加了本学期举行的英语竞赛活动,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王梦涵同学和张宇熠同学在区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3、为了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对各种教育理论进行学习,给自己充电,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英语专业水平,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为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撰写出较有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并进行各种课题的研究。

六、今后采取的措施

从今年网上阅卷的情况来看,可以检测老师的水平,也能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书写,审题把握中心,并且在写作运用上加大力度。

#380450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2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1)班、(2)班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经验颇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一、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这是很容易碰钉子的。在上课前要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较难适应。另一方面,(1)班的同学比较沉静,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而(2)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虽然优生比例大,但中等生也有一小部分,我备课时也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三、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英语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4)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后进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别人学习,争取进步。

#380976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3

今年我担任毕业班两个班的英语,感到压力沉重。因为这两个班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而且英语底子参差不齐,而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重要一年,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我校的学生来源全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以及周围的环境对学习英语都不是很关注,而且大多是留守学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把背的作业当回事。学过的单词,句型,短文,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背等,往后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来,也是临时死记强记出来的。等过不了多久又忘了。

2、针对性习题跟不上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能自觉去独立完成,总需要老师再三强调,但仍有部分学生拖拖拉拉不做。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联系的东西少,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但真正一考起来,问题出来很多,而且差距很大。经过几次考试下来,问题也出来了,我任教的两个班:尖子生只有几个,中等生断层,差生面特大。

针对以上情况,改变这种局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不能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的巩固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稍好的学生请教。

其次,学生学习要主次分明,主要学科课后时间分配相应的因当多一些,特别是对英语学科,因为他毕竟不是母语。基础不打好,以后想提高也难。

第三,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容易忘记。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三、建设高效的课堂,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上课一定要设法吸引学生,不让其分心,上课内容力求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另外,我每天都坚持保持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为了让学生真正参入到课堂中来,凡是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都留给学生。

四、加强课外辅导

英语学习是语言的学习。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认真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有成绩也有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成绩.

#380975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4

时光飞逝,短暂而又愉快的假期生活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我所面临的是紧张而又愉快的新学期的教育教学生活。为把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特此作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减负”的内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扣大纲,把我教学层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一(1,2)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这两个班级,每班各有学生三十五人左右,但是,基础却不尽人意。初一.1班的学生基础还可以,但是2班的基础却相差很远,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工作开展的相当困难。

三.教材特点。

初中英语第一册(下)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教材通俗易懂,旨在使初一级学生基本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四.教学目标。

力争在期末考试中优秀率打到30%左右,及格率达到60%左右。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为下一学期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以良好的基础。

五.具体措施。

1.每天背诵课文中的对话。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2.每天记5个生词,2个常用句子或习语。实施: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

3.认真贯彻晨读制度:规定晨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晨读效果。

4.坚持日测、周测、月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对英语学习实行量化制度,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给学生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让进步的同学体会到成就感,让落后的同学找出差距,感受压力。由此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5.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6.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7.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9.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0.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总之,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我要以上一学期的基础为起点,树立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把教育教学工作推向一新的层次。

#277306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5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10)班、(13)班的英语教学。本学期以来,本人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按时上课、组织学生早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从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听课,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及时反思教学,使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虚心学习。现对本学期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做以下总结,希望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使教学有序地进行。在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的灌溉下,我依照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规划好阶段计划,课时计划。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堂课。

二、认真备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体会是,上好一堂课难,但备好一堂课更难。在备课之前,必须对所有内容进行熟悉,参考多方面的资料,认真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同时,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因此,本人在自身努力钻研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搞好同年级老师的小组集体备课。

三、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四十五分钟,就是一个教师表演技能的阶段。上课时,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有条理、清晰、准确、生动。使每堂课学生有所获,努力使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慧,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虚心请教其他教师。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一旦心中有疑,必会请教于同行。由于自己是一个教坛新手,缺乏经验,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须向其他教师学习。认真做到每月听课两节,做好听课记录,取之所长,克服所短。并常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五、认真批改作业。坚持布置适量的作业,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布置作业时,坚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形式多样化。以此同时,提倡学生写英语周记,坚持每两周检查一次。每周布置听写任务,对所学新单词、新短语、好句子进行听写。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作文、周记及听写。并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情况,认真透彻地进行讲评,根据其情况不断改进教法。

六、认真反思教学。教学这一活动,没有反思的伴随就不会有进步。坚持每次授课后,认真回想,进行反思。记录其教法、做法及操作不大理想的地方,虚心请教前来听课的领导及教师,及时做改进。并根据班级情况,分组教学,使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学习。正所谓“有竞争才有动力”,坚持长期性评价原则,使学生在组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培养团结互助的学习精神。

七、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从平时的课堂反应,课后交流,周记记录中掌握各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抓住他们的特点和个性,有的放矢地与其进行交流,做到按层次、按情况进行辅导。及时给予关怀和关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积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充分结合课本知识,给学生讲相关的英语故事,了解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引导他们对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地做好每项工作。其中学到的东西固然不少,但不足之处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我这颗教坛上的新星更加耀眼!

#380977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篇6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语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二、全期教学总目标

学生应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对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能参与讨论。能读供七至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纸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三.教材简要分析

《新课标英语》(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全书共有八个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一般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间接引语、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反意疑问句等。同时每个单元后都提供了一篇阅读文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学情简要分析

初二年级

5、6班,共有学生人数 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通过初一年半的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已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发展参差不齐。有少数学生因为基础不够好,学习很吃力而自暴自弃,有的因此扰乱课堂次序,这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五、提高教学质量可行措施及教改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与参与。

(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具体来说: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确定每堂课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需求,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如英语演讲比赛、单词听写比赛、朗读 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学唱英文歌曲,课前五分钟活动等。

5.注重个别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培优补差。

6.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具体要求:

1. 每天背诵课文中的对话。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培养语感。

2. 每天记5个生词,2个常用句子或习语。实施:利用“互测及教师抽查”及时检查,保证效果并坚持下去。

3. 认真贯彻晨读制度:规定晨读内容,加强监督,保证晨读效果。

4.坚持日测、周测、月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对英语学习实行量化制度,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给学生检验自己努力成果的机会,让进步的同学体会到成就感,让落后的同学找出差距,感受压力。由此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5. 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 信,尽快成长起来。

6.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7. 实施"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77307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4)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一框:我知我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与难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教学准备

和父母一起回忆在你们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比赛成功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导语]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请2—3名同学介绍。)

一、“什么是家呢?”

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

[情景故事]教材P4两则故事说:“那……不是我的房子” “我又有家了”。那么“家到底是什么?”

二、体验活动: “家”的遐想 /我眼中到的家。(并请说明理由)

[小结]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

三、“画”家

A 爸爸、妈妈、哥哥、小松

b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兰

c 爸爸、小刚

d 爸爸、妈妈、小浩、叔叔、婶婶

——我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知识拓展]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婚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

——父母赚钱不容易:为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从事的工作吗?他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吗?他们回家后还要干什么?

——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对儿女的爱。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

四、实话实说: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买一个新款MP3了,妈妈说家庭经济不宽余,一定要买的话就看期末考试有没有进步。

B、小亮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这次在学校不小心打破一块玻璃,要赔偿人民币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刚听了一个开头,便不高兴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顿。

C、小宁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饭来学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妈妈还告诉她学校的值周劳动最好不要参加。

D、……

五、小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

六、作业:介绍我家的好品质、好家风。

第二框:我爱我家(一课时)

知识目标: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明白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而父母也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标: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

教学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一个小生命还酝酿在母体的时候,已经倾注了家人对他的关爱,那就是他的名字。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名字的用意。以此来体会家人的期待和关爱。

一.爱的回忆

活动内容:先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再设问: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你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教师行为:开展这一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二要注意辨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无悔的爱

活动内容:让学生填写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来做?”另外,讨论两个问题:“说说自己家中贡献最大的人是谁,要说出具体理由”和“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同学听”。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一要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如实填写,通过填写体会父母的贡献;二要引导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渗透在家尽责的教育;三是说说家人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优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贡献;四是找父母的优点,夸夸自己的父母。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不限于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中的事,凡学生能做的,要鼓励学生做,这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讲“大”的事情,也可以讲感人的具体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体现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动人。在活动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学生的反应,防止伤害这些学生。

三.爱的低诉:

活动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一段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交流自己对这种爱曾经的误会或曾经的感动。

教师行为:呈现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见附录),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这一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学生从反面冲突来讲,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爱,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四.爱的告白:

活动内容:让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写几句话并交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心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在于让学生与父母心灵碰撞,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决心。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写父母的优点长处,也可以让学生写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期望,还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和决心。第二步,在同学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启发。第三步,把自己所写的交给父母,与父母沟通互动。

教学建议:在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写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要强调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避免应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情感和意志结合起来,即要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这件事是一个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过程,要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将学生的感受反馈给家长,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也给学生写寄言,在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五.爱的成长:

活动内容:讨论:当你们的父母发生了矛盾,你是怎样做的?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怎么办?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满,你还应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温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齐心协力。

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一课时)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教学过程:

一.爱洒心间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

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二.爱的回报

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

活动内容: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

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

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

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

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

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

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

⑻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

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与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孝与不孝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就教材所给材料进行讨论,通过分析、选择来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有许多可以辨析之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为父母着想的观念,找出孝与不孝的出发点的不同。比如,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表扬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师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扬,再引导学生自己谈。其次,让学生谈自己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并注意将孝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予以归类。再次,让学生谈尽孝后的感受。尽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实处的最好策略。也就是说,这种道德规范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选择。

三.爱的反思:

活动内容:仔细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如果有,你将如何改进?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有过不善待父母的事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发生了怎样的后果?现在你对这件事又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这一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反省,来体会父母对子女深沉、无私的爱,同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付出太少,从而增强同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四.爱的传递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粮票的故事”。

设计意图:体验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是精神上的关爱;不仅要孝敬我们的父母,还应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一框 严也是一种爱(两课时)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沟,代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代沟的产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第一课时 成长也会有烦恼

课前准备:课前先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等,以便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还可以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成长的烦恼

1.同龄人的心声(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请举几例。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同时对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缓解心理压力。如一些学生可能本来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很不满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亲不好。通过这一了解发现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这种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就会降低。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认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态度、心思,通过这些分析体会父母的爱。最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因而要注意达成有限目标,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要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会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涵的爱心和期待。

2.苦恼的不只是我们(见附录: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

活动内容: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首先在于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还有,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

教师行为:第一步,让学生分析,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鉴于比较两代人涉及许多内容,先为学生提供可比较的角度: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二是要渗透辨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二、成长不烦恼:

1.阅读感悟:其实你只有8%的烦恼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在过后第三周,打开“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没有发生。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结论: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必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过于忧虑。

2.质疑交流: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出示材料: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但华华却不以为然。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为什么为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家庭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自拟提纲,与父母订立一份《家庭合约》。

3.身体力行: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参照下面“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

学习方面: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

仪表方面: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最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

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二.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三.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四.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二框 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

知识目标: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不可。

能力目标: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能力;对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提高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袒露内心世界,进而达到相互理解进行沟通的正确方法,并学习双赢的沟通策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对模拟表演先作出布置。这个模拟扮演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正确地与父母沟通,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可能,正确解决与父母的矛盾。要把剧情让学生看仔细,让学生设计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最后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在准备扮演活动中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我一双慧眼——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冲突

活动内容:根据书上的两个观点“家不是说理的地方。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家里的矛盾易产生、也易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对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矛盾,因为夸大与父母的矛盾,会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抵触情绪,妨碍沟通;看不到矛盾,会不在意解决与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和学生的进步。

教师活动: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举个具体的例子设计教学情境,分析处理方法,接着让学生讲自己如何处理家庭矛盾,最终得出有必要、有办法解决家庭矛盾的结论。当学生的争辩僵持不下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异中见同;当学生争辩趋同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同中见异。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渗透辨证的观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务事通常属于什么性质?是不是每件事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分别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和思考,你会不会一定坚持自己的主见?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尊重别人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好处?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应不应得理不让人?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做法,要不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又如说明家中矛盾容易解决,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从父母爱子女、体谅子女的困难、期待子女更好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和争辩的过程,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对于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二、敢问路在何方——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

1.理解父母

阅读感悟:出示寓言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到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理解,才是打开别人心锁的钥匙,与父母的交往亦如此。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中小冰的例子,小冰冒火的理由是什么?爸爸的理由是什么?你的协调办法是什么?让学生选择A、干脆不去同学家了;B、按照家长的意思办,8点前到家;C、先斩后奏,写完作业、看完录像再回来。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处理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并分析其利弊。比如:不到同学家做作业、看录象了,会导致对同学失信,自己也不满意,由此还会迁怒于家长;按家长的要求做,这保证了安全和休息,可未必有时间看录象,自己和同学都不能尽兴;不理家长的要求,写完作业、看完录象再回来,这会让家长担心、着急,说不定到现场亲自捉拿;与家长协商,双方都作些让步,可能双方都满意。第二步在分析各种可能、权衡各种利弊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时可以对这些具体方法进行再剖析,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第三步,让学生把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即引导学生善于与家长沟通,向本框教育目标靠拢。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定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确选择;老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当老师遇到没有把握回答或者难以驾驭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将问题留待课下探究。

2.尊重父母

案例分析:母亲要到另一个城市去,临行前母亲问女儿:“回来我想给你买件衣服,可不知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儿回答:“您只要把服装店里您瞧着最不顺眼的衣服买回来就行了。”引导讨论:为什么亲子间的价值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可能表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会对家庭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对待这种差异是任之发展还是设法解决?如果你与父母的价值观不一致,你会怎么做?

阅读感悟:《珍珠与谷物》(见附录)

设计意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珍珠和公鸡的价值观不同,是因为它们的需要不同。价值不是固有的,事物的价值在于使用者的需要。了解价值观取向是影响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常言“话不投机半句多”。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多元价值观”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父母和孩子的价值取向不同是正常的。

教学建议: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和父母价值观存在冲突?增进学生了解自己和父辈的价值取向差别的主要内容,如对服装的要求,父母在意便宜,宁可式样老一些;少年在意时尚,宁可质量差一些等。引导领悟亲子冲突不是父母变了,也不是自己变坏了,而是自己长大了。这一认识很重要,是积极沟通的前提。因为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如头发的长短等,仅仅是一种文化。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一定干戈相见,它是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接纳多元价值观而缓解的。

3.认真聆听

活动内容:寻找父母与我们的共同点:问问父母,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他们的父母容许他们做什么,不容许他们做什么?他们是如何争取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的……

设计意图:家长在回忆自己少年往事的时候,一般会很自豪地,不知不觉中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敞开心扉。这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孩子目前的经历和感受,认真考虑孩子独立的要求,甚至向孩子做出妥协和让步。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有这么多与自己相似的行为特征,并把这种新感觉描述下来。

4.讲究艺术

出示材料:母亲在数落儿子,儿子一边看书一边聆听教诲。忽然儿子问母亲:“妈妈,一本内容枯燥冗长的书和说话罗嗦有什么区别?”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可以把书丢一边,可是却无法叫罗嗦的人闭嘴。”说完,母亲突然恍然大悟。“啊!你是在嫌我罗嗦呀!”母子俩都笑了。儿子用幽默的方法不仅提醒了习惯唠叨的母亲,而且自然地避免了母子之间的冲突。请出几个类似的金点子。

教师行为:在引导的时候,重点应提示学生“策略”内容并不重要,而且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学习思考什么是双赢的策略?要尽量避免“不满——冲突——冷战”这样的应对模式。

教学建议:要提示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价值观取向不一样,对一个人是好的选择,对另一个人未必是好的。当没有“最好”即没有双赢时,要选择“更好”。

5.模拟沟通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小莉的例子模拟与家长沟通的过程。

设计意图:第二个活动侧重于探究处理冲突的步骤,这个活动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不光有个步骤问题,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沟通涉及的经验很多,核心是以爱的方式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关于假期去旅行的一些常用词汇与句型,并学会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2.通过与学生交流假期去哪里旅行的话题,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学生会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学习重点】

学生能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地方旅行。

【学习难点】

学习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Learning action tips: leading in by showing PPT about the students’holiday trip.

Topics: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vacation?Yes,Idid.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ith your parents?Can you tell us where you went on vacation?……Review the past tense.

Task 1

Learning action tips: Preview the words on Page2 in the word list. Studentsread the words by phonetic symbols, then underline new words in the text and markthe Chinese meaning. At last finish the task in 1a.

【知识链接】

1.复合不定代词有:

某人someone

任何人anyone

没有人no one

每个人everyone

某事something

任何事anything

没有东西nothing

一切everything

2.anyone与any one的区别

anyone通常指人,侧重于个体,后面不带of;any one既指人,又指物,侧重于整体,后面可接of。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T:Did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vacation?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Wheredid you go on vacation?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Task1Let\'s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1.I can read.(我会读)

anyone,anywhere,wonderful,quite a few,most

2.I can write.(我会写)

翻译下列短语:

(1)待在家里stay__at__home(2)去纽约城go__to__New__York__City

(3)去夏令营go__to__summer__camp(4)与某人一起去go__with__someone

(5)buy something special买特殊的东西

(6)遇见有趣的人meet__someone__interesting

(7)study for tests为考试学习

3.I can summarize.(我会总结)

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其中anything 是不定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用法小结:

(1)带some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肯定句中;带any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2)当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应放在其后面。

(3)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都作单数看待,其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1)I did somethinginteresting last summer.去年夏天我做了有趣的事情。

(2)Did you go anywherecool on vacation?假期你去凉爽的地方了吗?

(3)在那里我没见到人。 I didn’t see anyone there.

Task2Let\'s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1b,2a,2b.

Task3Let\'smake 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

1.I can practice.(我会练)

A:Grace,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B:I went to (1)Central__Park(中央公园).

A:Oh,really?Did you go with anyone?

B:No.No__one(没有人)was here. Everyone wason vacation.

A:Did you buy (3)anything__special(特殊的东西)?

B:No.I bought nothing.

【导练】

( C )Did you see ______ in the dining room?

A.someoneB.some one

C.anyone D.anyone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电视节目的常用词汇与句型,掌握mind和stand的用法。

2.通过交流使学生能听懂谈论电视节目的对话;学会用英语简单谈论几种电视节目。

3.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协作意识;并能学会询问他人对某事物的观点并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点】

教会学生用所学的功能语言谈论电视节目。

【学习难点】

通过交流表达和听力训练,引入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来学习“Whatdo you think of…?”

Learning action tips:

Play the wonderful film clips that students most like to see, guide studentsto talk about the film types and contents they most like to see.

Task 1

Learning action tips:Previewthe words on Page33-34 in the word list. Students read the wordsby phonetic symbols, then underline new words in the text and mark the Chinese meaning.At last finish the task in 1a.

【Method coach】

▲Let\'s watch a talk show. 让我们看谈话节目吧。

让某人做某事:Let sb. do sth.

【导练】

( C )Let\'s ______ for a walk, shall we?

A.togoB.going

C.go

▲stand

(1)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站立”,构成stand up, 反义词为sit down。

(2)作及物动词时,意为“忍受,忍耐”,一般多用于否定句中,构成短语can\'t stand (doing) sth. 不能忍受(做)某事。如: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T:Whatdo you think of …?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Which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Task1Let\'s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1.I can read.(我会读)

sitcom, soap opera, news,mind, stand, educational, plan, hope, discussion, happen, expect

2.I can write.(我会写)

翻译下列短语:

(1)访谈节目talk__show(2)肥皂剧soap__opera

(3)游戏节目game__show (4)体育节目sports__show

(5)才艺节目talent__show (6)从……学learn…from

(7)计划去做某事plan__to__do (8)期待去做某事expect__to__do__sth.

(9)调查出,弄清find__out (10)希望成为hope__to__be

(11)将来的某一天one__day

3.I can summarize.(我会总结)

你能总结介词mind和stand的用法吗?

mind doing sth.表示“介意做……”,stand doing sth.表示“忍受做某事”。

【拓展】

其他接doing的动词:

(1)enjoy doing sth. 意为喜欢做某事。

(2)practice doing sth.意为练习做某事。

(3)finish doing sth. 意为完成做某事。

(1)I don\'t mind watching(watch) soap operas.

(2)I can\'t stand closing(close)the window.

(3)I\'ll practice skating(skate)every day in window.

(4)You should finish doing(do)your homework first.

Task2Let\'s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1b,2a,2b.

Task3Make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

1.I can practice.(我会练)

A:What do you (1) want__to__watch(想看)?

B:What do you (2)think__of(认为)soap operas?

A:Oh, I (3)can\'t__stand__them(我不能忍受). I think soap operasare really boring.

B:Well, (4)what__about__game__shows(游戏节目呢)?

A:I like watching game shows. I watchit every night.

B:(5)Why__do__you__like__it?(为什么?)

A:Because I think game shows are moreeducational.

B: Then let\'s watch gameshows.

I can\'t stand soap operas.我无法忍受肥皂剧。

【导练】

My brother can\'t stand writing (write) diaries.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7)


《昆明的雨》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汪曾祺深挚的情感,倾诉着他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与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

2.尝试以平淡生活入手表达自我感悟。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初读情感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醒字音,学生自由速读课文,并圈点出昆明雨季的特点。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深化理解 体悟情感

1.为什么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2. 为什么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3.文中写了哪些植物体现昆明雨季的丰满?

明确: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

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四、点明主旨

1.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作者动了什么情?(明确情感)

明确:想念  热爱  (解释乡愁的缘由)

2.朗读小结(升华情感)

五、写作练习

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随堂展示、评价。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习作都很有趣,希望也能像汪曾祺一样,在寻常小事中体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滋味。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想             明亮的           热

念             丰满的           爱

使人动情的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掌握六个频率副词的用法。

2.学生能听懂谈论各项活动的对话;学会用英语谈论做各项活动的频率。

3.通过完成各项活动,学生能够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并能合理利用时间。

【学习重点】

学生能够学会用六个频率副词谈论做各项活动的频率。

【学习难点】

通过交流表达和听力训练,掌握六个频率副词

Learning action tips:

Play the video about students\'activities on weekends in class. Let students watch it.

Task 1

Learning action tips:Previewthe words on Page2 in the word list.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by phonetic symbols,then underline new words in the text and mark the Chinese meaning. At last finishthe task in 1a.

【知识链接】

▲once,twice,three times等次数的表达法

(1)这三个词都表示次数,once是一次,twice是两次,除了一次、两次,其他的次数都用“数字+times”表达。如:三次是three times,五次是fivetimes。

(2)这些表达数的词后与一段时间连用,表示动作多长时间发生几次,即动作的频率。

【导练】

(1)我一周看一次电视。

I watch TV once aweek.

(2)我每天读三次英语。

I read English threetimes__aday.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S1:I usually play basketball.

S2:I often go shopping.

S3:I sometimes help my parents with housework.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Task1Let\'sread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1.I can read.(我会读)

housework,once,twice,Internet,program,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hardly ever,never

2.I can write.(我会写)

翻译下列短语和句子。

(1)帮忙做家务help__with__housework

(2)在周末on__weekends

(3)去看电影go__to__the__movies

(4)一周两次twice__a__week

(5)上网use__the__Internet

(6)动物世界animal__world

(7)hardly ever几乎不

(8)How often do you watchTV?你多久看一次电视?

(9)我从不逛街。I__never__go__shopping.

(10)I exercise three timesa week.我一周锻炼三次。

3.I can summarize.(我会总结)

频率副词hardly ever的用法:

hardly ever意为“几乎不”,表示否定概念。一般位于实义动词之前,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之后。如:

Lucy hardly ever callsme.露西几乎不给我打电话。

Peter is hardly ever late.彼得几乎不迟到。

【拓展】

频率副词的比较:

always(100%)usually(80%)often(30%-50%)

sometimes(20%) hardly ever(5%) never(0%)

(1)汤姆几乎不做运动。Tom hardly ever takes(take)exercise.

(2)平时,他几乎不在家。He is hardly everat home on weekdays.

(3)—I saw you come to schoolby bus this morning.

—Oh,I __B__ come to school by bus,but it is raining today.

A.usually B.hardlyever C.sometimes

Task2Let\'s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1b,2a,2b.

Task3Make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

How often多久一次

用来提问动作发生的频率。如: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library?你多久去一次图书馆?

—Once a week.一周一次。

【备注】

我们学过的有关how的疑问词组:

how old多少岁

how much问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多少

how many问可数名词的数量多少

how far多远

how long多久;多长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及两者进行比较的一些常用词汇与句型。

2.通过听对人物的外表进行描绘、个性进行比较的对话,学生学会怎样就两者进行比较。

3.学生学会用比较级进行信息交流,增强自信心,多交益友,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学习重点】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如何运用比较级描绘人物的外貌与个性。

【学习难点】

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Learning action tips:According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class, create scene to lead in the new course by the way of teacher and student\'squestion and answer:

—Which one is more hard­working at their lessons? —Lisa is.

And revise the adjectives about describing the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yof a person.

Learning action tips: Preview the words on Page17-18 in the word list.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by phonetic symbols, thenunderline new words in the text and mark the Chinese meaning. At last finish thetask in 1a.

【知识链接】

clearly adv.清楚地;清晰地;明白地

【拓展】

形容词后加上­ly常构成副词。eg:loud→loudly;quiet→quietly;serious→seriously;usual→usually;different→differently;real→really

friendly adj.友好的

(1)friendly的比较级是more friendly。

(2)be friendly to sb.对某人友好的。

【拓展】

某些名词后加上­ly可构成形容词。eg:month→monthly;mother→motherly;week→weekly;day→daily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T:Whatdo you think of your best friend?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Isshe taller than you?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Task1 Let\'s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1.I can read.(我会读)

outgoing,better,loudly,quietly,hard­working,competition,fantastic,which,clearly,win,though

2.I can write.(我会写)

翻译下列短语:

(1)敲鼓play__the__drums (2)长(短)头发long(short)__hair

(3)更外向more__outgoing (4)和……一样努力work__as__hard__as

(5)起得早get__up__early (6)跑得快run__fast

(7)歌咏比赛the__singing__competition

(8)最主要的事情the__most__important__thing

(9)学到新东西learn__something__new (10)玩得高兴have__fun

3.I can summarize.(我会总结)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

(1)一般的在词尾加er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词尾加r

(3)以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闭音节,先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er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先改y为i再加er

(5)多音节和部分双音节词在该词前面加more

(6)不规则的变化需要我们用心记忆

写出下列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

(1)long longer (2)short shorter  (3)nice nicer (4)early earlier

(5)big bigger (6)hot hotter (7)thin thinner (8)easy easier

(9)quietly more__quietly(10)beautiful more__beautiful(11)good better

Task2 Let\'s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1b,2a,2b.

Task3 Makeconversations an interview.

1.I can practice.(我会练)

A:Peter,(1)is__that__Paul?

B:No, that\'s Tom. Paul is thinner thanTom.

And he also (2)has__longer__hair(更长的头发)than Tom.

A:Oh,(3)can__they__sing?

B:Yes, they can sing well.

A:(4)Who__can__sing__better,Paul or Tom?

B:Tom sings better than Paul…

win

v.获胜;赢;赢得

n.winner 获胜者

【辨析】

win与beat

两者均可作动词,意为“赢”,但用法不同:

(1)win(won,won)后接比赛、竞赛、战斗、奖品、钱等名词。

(2)beat(beat,beaten)后接竞争对手。

【导练】

(1)我们的队赢得了篮球比赛。Our team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2)昨天乒乓球比赛我打败了内莉。I beat Nelly at ping­pong yesterday.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0)

3. I’m sorry, I can’t. 对不起,我不能。

6. (That’s) too bad. 那是太糟糕了。

7. How about you, Jenny?

8. What about you, Wilson?

那你呢,Wilson?

9. I’d love to. 我愿意。

为考试做准备。

11. 11. Sorry, I must ...

对不起,我必须......

13. I can’t. I might have to ...

16. I can’t either. 我也不能。

2. I’m sorry, I’m not free.

很抱歉,我没空。

I might have to ...我也许必须......

3. I’ll buy ... = I will buy...

5. (否定)I’m afraid not.

6. (肯定) I’m afraid so.

我恐怕是这样。

9. I’m not available. 我没空。

11. Good luck!祝你好运!

12. It sounds great. 这听起来太棒了。 (It sounds + adj.)

14. See you then./ See you. 再见。

I’d love to come.

That’s really too bad.

5. What’s today? 今天几号星期几?

3. is leaving (Be + Ving)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将要离开

7.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sb. 为某人举办一场惊喜派对

10. any of ...

13. think of sth.考虑......

15. without + Ving/n./pron.

16. so that ...

18. hear from sb.

1. like ... a lot 非常喜欢......

2. help sb. to do sth.

8. bring sb. to sp.

1. thanks so much for doing sth. 非常感谢做某事

3.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在(这个月)末

9. let me know (let sb. do sth.)让我知道

3. the opening of ... ......的开幕式

6. invite sb,. to do sth.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1)

U1.fix one’s attention/ eyes on集中注意力于

3.at first sight; lose one’s sight; at the sight of ;catch sight of;

out of one’s sight/beyond one’s sight/ in one’s sight

景色,景象(可数,常用复数)The sunrise is a beautiful sight.

4. have an appetite for (knowledge) 求知欲

7.on purpose故意地; for the purpose of 为了…的目的

9. supply sth to/for sb; supply sb with sth

provide sth for sb; provide sb with sth

10.look out! = watch out!

11.be involved in (trouble) 卷入,忙于

12. the private/ state enterprise (私营/国营)企业

a spirit of enterprise 进取精神, 事业心

13. abandoned practice抛弃了的,废弃了的做法

14.a large amount of/ amounts of +u.n

15.experiment with/ on (animals)用…做实验

16.You deserve punishment/ punishing/ to be punished.

18.be designed to do / for sth/sb专为…设计的,打算

19.在脑海中出现某种想法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It occurred to me that…

22.lead a cosy life; a cosy little house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2)


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1

短语归纳

stay at home待在家里

take the bus乘公共汽车

tomorrow night明天晚上

have a class party进行班级聚会

half the class一半的同学

make some food做些食物

order food订购食物

have a class meeting开班会

at the party在聚会上

potatochips炸土豆片,炸薯条

in the end最后

make mistakes犯错误

go to the party去参加聚会

have a great/good 玩得开心

give sb.some advice给某人提一些建议

go to college上大学

make(a lot of)money赚(许多)钱

travel aroundthe world环游世界

work hard努力工作

a soccer player一名足球运动员

keep…to oneself保守秘密

talk with sb.与某人交谈

in life 在生活中

be angry at/about sth.因某事生气

be angry with sb.生某人的气

in the future在将来

run away逃避;逃跑

the first step第一步

in half分成两半

solve a problem解决问题

school clean-up学校大扫除

ask sb.to do sth.要求某人做某事

give sb.sth.给某人某物

tell sb.to do sth.告诉某人做某事

too…to do sth.太……而不能做某事

be afraid to do sth.害怕做某事

advise sb.to do sth.劝告某人做某事

It’s best (not) to do sth.最好(不)做某事

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语法讲解

由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主将从现)

if 用做连词时,可以表示“如果;假如”,用来引导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如:

I will go if he asks me.

If you eat bad food, you may be ill.

注意:在主句和条件状语从句中的动词都表示将来的动作时,主句中常用一般将来时,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或祈使句,也可以是谓语含有want, hope,wish等动词的句子,但从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如:

We will come to see you if we have time.

You won’t be able to pass the exam if you don’t work hard.

I hope to visit her if I am free.

1、I

think I am going to the party with Karen and Ann.

分析:

be going to do sth.将要、打算做某事。如:

I am going to do some shopping with my mother.

辨析:be going to and will.

be going to and will 两者都可以表示将来,其区别如下:

be going to 常用于事先经过的打算、计划或意图,也可用于根据某种迹象将要发生的动作。如:

Why are you taking down all the pictures?

I am going to repaint the wall.

L ook at the dark clouds in the sky.I t ’ s going to rain.

will 常用于不受人的主观意愿影响的单纯将来,也可用于条件状语从句中,还可以表趋向或习惯的动作。如:

Tomorrow will be Teacher ’ s Day.

I f it doesn ’ t rain tomorrow, we will go to the zoo.

W e will die without air or water.

2、Half

of class won ’ t come.

分析:

① half, adj and n.一半(的)。 h alf 常用于名词或修饰名词的冠词前面,即half a/an/the/one ’ s +n.还可以用于a half +n.这中结构。如:

P lease cut the cake into halves.

T he little boy drank half a bottle of water.== the little boy drank a halfbottle of water.

H alf of the children are from Chinese .

注意:half 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与half后的名词保持一致

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2

短语归纳

on Saturdayafternoon在周六下午

prepare for为……做准备

go to the doctor去看医生

have the flu患感冒

help my parents帮助我的父母

come to the party来参加聚会

another time其他时间

last fall去年秋天

go to the party去聚会

hang out常去某处;泡在某处

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

have a pianolesson上钢琴课

look after照看;照顾

accept an invitaton接受邀请

turn down aninvitation拒绝邀请

take a trip去旅行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这个月末

look forward to盼望;期待

the opening of… ……的开幕式/落成典礼

reply in writing书面回复

go to the concert去听音乐会

not…until直到……才

meet my friend会见我的朋友

visit grandparents拜访祖父母

study for a test为考试学习

have to不得不

too much homework太多作业

do homework做家庭作业

go to the movies去看电影

after school放学后

on the weekend在周末

invite sb.to do sth.邀请某人做某事

what引导的感叹句结构:What+a/an+adj.+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

What+adj.+名词复数/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help sb.(to)do sth.帮助某人做某事

be sad to do sth.做某事很悲伤

see sb.do sth.see sb.doing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做某事最好的方式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sb.为某人举办一个惊喜派对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期盼做某事

reply to sth./sb.答复某事/某人

What’s today?今天是什么日子?

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语法讲解

1、prepare意为“准备”,强调准备的动作与过程。

宾语是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其后也可接双宾语,还可接不定式。 prepare for sth.为…准备好。for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表示准备的目的,即所要应付的情况。 / prepare to dosth 准备做某事。

prepare 强调准备的动作与过程。宾语是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其后也可接双宾语,还可接不定式。

get/be ready意为“准备好”,强调准备的结果。常见结构有:①beready(for sth.)②getsth.ready ③beready(for sth)④be get ready to do(准备干某事,乐于干某事)

We _____ the mid-term examination.Miss Li said, “Everyone should______beforeclass.

2.have

the flu 患感冒, have a cold 感冒 ,have a cough 咳嗽, have a fever 发烧 ,have a sore throat 喉咙痛, have a headache 头痛 ,have a toothache 牙痛,

3.hang

out 常去某处,泡在某处, hang on 紧紧抓住, hang about 闲荡, hang up 挂电话,悬挂,挂起

4.catch

you =see you = bye bye ,catch a cold感冒 , catch sb’s eye引起某人注意,catch the train 赶上火车

catch up with =keep up with 赶上,跟上 ,catch hold of=take hold of 抓住

5.accept

接受 , 反义词为: refuse。 accept指主观上愿意接受,receive 收到,指客观上收到或拿到,但主观上不一定会接受。I received his gift yesterday, but I wouldn’tlike to accept it.

(1) turn down = refuse 拒绝 turn up 放大调高 turn over 翻身 take turns 依次,轮流

(2) help sb.(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helpsb.with sth 在某方面帮助人 help oneself tosth 随便吃

(3)at the end of 在…末尾,在…尽头, bythe end of 到…末为止 in the end of 终于

6.surprised

形容词,感到意外的,主语是人be surprised to do sth 对做某事感到意外

surprising 形容词,令人惊讶的,主语是物 Thenews was surpring.surprise 名词,惊奇、惊讶 to one’ssurprise使某人吃惊,动词,使惊奇,使感到意外 It surprise sb to do sth.

7.look

forward to 期待,盼望,to 是介词,后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作宾语。

hear from sb.收到某人的来信 = receive a letter from sb.

hear of = hear about 听说

8.make

it 在约定的时间内到达,能够来 = arrive in time; Glad you couldmake it.

商量确定的时间,表示将来某项计划的安排,后接时间状语。 Let’s make it at seven o’clock on Tuesday.

成功办成某事 = succeed After yearsof hard work, he finally made it.

9.reply

回答,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回答,不及物动词 reply to sb/sth.对…..作出回答。

作及物动词,意为回答,回答说。作名词,意为:答道,回信,答复,后跟介词 to .

answer 是最普通的用语,包括口头,书面或行动的回答,可作及物和不及物动词。

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3

短语归纳

milk shake奶昔

turn on接通(电流、煤气、水等);打开

pour…into…把……倒入……

a cup of yogurt一杯酸奶

a good idea好主意

on Saturday在星期六

cut up切碎

put…into…把……放入……

one more thing还有一件事

a piece of一片/张/段/首……

at this time在这时

a few一些;几个

fill… with…用……把……装满

cover…with…用……覆盖……

one by one一个接一个;逐个;依次

a long time很长时间

how many+可数名词复数 多少……

how much+不可数名词 多少……

It’s time (for sb.)+to do sth.到(某人)做某事的时间了

First…Next…Then…Finally 首先……接下来……然后…….最后……

want +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

forget+to do sth.忘记去做某事

how + to do sth.如何做某事

need+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make+宾语+形容词 使……怎样

let sb.+do sth.让某人做某事

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4

短语归纳

1.on

computer在电脑上 2.on paper在纸上 3.wake up醒来

todo 200 years old活动200岁 5.free time空闲时间

6.in

danger处于危险之中 7.on theearth在地球上

8.play

a part in sth.参与某事 9.in the future在未来

10space station太空站 puter programmer电脑编程员

12.look

for寻找 13.hundredsof许多;成百上千

14thesame…as…与……一样 15.getbored感到厌烦的

16.over

andover again多次;反复地 17.fall down倒塌

18.will+动词原形

将要做……

19.fewer/more+可数名词复数

更少/更多……

20.less/more+不可数名词

更少/更多……

21.have

to do sth.不得不做某事

22.agree

with sb.同意某人的意见

23.such+名词(词组)

如此……

24.play

apart in doing sth.参与做某事

25.There

will be + 主语+其他 将会有……

26.There

is/are +sb./sth.+doing sth.有……正在做某事

27.make

sb.do sth.help sb.withsth.帮助某人做某事

28.try

to do sth.尽力做某事

29.It’s+

adj.+for sb.to do sth.对某人来说,做某事……的。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5

短语归纳

1.grow

up成长;长大 2.every day每天

3.be

sure about对……有把握 4.make sure确信;务必

5.send…to…把……送到……

6.be able to能

7.the

meaning of……的意思 8.write down写下;记下

9.different

kinds of不同种类的 10.hardly ever几乎不;很少

11.have

to do with关于;与..有关系

12.ta

take up开始做;学着做

13.too…to…太……而不能……

14.be

going to+动词原形 打算做某事

15.practice

doing练习做某事

16.keep

on doing sth.不断地做某事

17.learn

to do sth.学会做某事

18.finishdoing

sth.做完某事

mise

to do sth.许诺去做某事

20.help

sb.to dosth.帮助某人做某事

21.remember

to do sth.记住做某事

22.agree

to do sth.同意做某事

to do sth.喜爱做某事

24.want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集锦


本文将深入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并解读其内涵。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别忘了把这篇文章收藏下来!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1


前言:2020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0八年级生物知识1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020八年级生物知识2

腺垂体主要由大脑基底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应。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袢样的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远侧部(pars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性细胞分两种: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cell)数量较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直径350-~400nm。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或somatotropin)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cell),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的直径小于200nm;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的直径可增大至600nm以上,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mammotropin或prolactin)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2020八年级生物知识3

一.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卵壳对卵起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

卵壳膜作用保护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卵黄膜起保护卵黄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内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系带对卵黄有固定和减震。

气室提供氧气。

3.鸟卵的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卵黄膜构成。

4.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5.受精后的胚盘个略大,色深。

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

6.受精卵在雌鸟的体内就开始发育。

7.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8.从蛋壳孵化后身体有羽毛能自行觅食的可视为早成鸟(如:小鸡小鸭等)若无羽靠双亲喂食是晚成鸟(如燕子、麻雀)

二.、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1.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2.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3.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发育,早期由卵黄提供营养以后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40周后从阴道分娩。

4.人类新生命的开始于受精卵。

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有性生殖)

7.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

8.人类的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联系的“桥梁”。

9.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11.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也就是不同的生物染色体不同)

1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3.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基因也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打开夺冠百分百16页能力提升6题7题)

14.基因用字母表示。

(打开夺冠百分百21页3题、23页28题)

15.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形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16.一般表现出来的为显性,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二大(两个相同的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两个相同的字母是一个大写一个小写)两种。

若隐性性状表现出来了,其基因组成是二小(基因型应为两个相同的小写字母)一种。

1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18.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19.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第23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Y,女性为--)。

20.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Y或22条+-),卵细胞(22条+-)。

2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概率各占50%。

(原因:精子有两种类型,-或Y,卵细胞有一种类型-,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2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原因不同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3.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题中若提到基因、染色体、DNA等的改变均为课遗传变异)

24.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土壤、温度、光照等)

2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诱变育种)。

25.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26.根据结果不同变异又有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和中性变异。

2020八年级生物知识4

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

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

----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2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

一、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

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初二生物考点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

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3


【目录】篇1: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2: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3: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4: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5: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6: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7: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8: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9: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0: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1: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2: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3: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4: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篇15: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正文】

篇1: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教育工作重点为指导,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进取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本事,考出好的成绩。

二、工作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必须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本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构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景,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本事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景作如下计划。

周次教学资料

1概要:生物学什么

2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3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式

4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5国庆放假

6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7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8第二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第三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9第十八章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第二节:微生物与人类的作用

10第十九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

11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2期中考试期中评卷

13第三节:其他生物的生殖

14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第二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15第三节:性状遗传有必须的规律性

第四节:性别和性别的决定

16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17第六节:遗传病与人类健康

18复习

19复习

20期末考试

篇2: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5)、(6)、(7)、(8)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低负担,高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景。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

1、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计划学习一些教育科研专著,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

2、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初二年级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

3、每周开展一次团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活动。

4、教学要做到“低负担,高质量”。

一、指导思想:

经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同时为学生们将来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下册)。

三、学生情景:

本年度学生面临生物结业,学生整体素质一般,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尚可,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走在了中间,有些班高分还不突出。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争取成绩有较大的提高,能够顺利结业。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学习八年级上下册,时间紧任务重,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重点,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研究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研究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本事、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我的目标。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生物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头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忙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还编排了\\"观察与思考\\"栏,让学生经

过观察与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五、具体措施:

要做到“低负担,高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练习的设计。仅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做到“低负担,高质量”。

1、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探究贴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进取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2、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要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本事,同时,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2)鼓励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不包办代替。

(3)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经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6)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学习需要。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4、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制定复习计划,做好结业考复习工作,争取取得梦想成绩。

篇3: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后面还有多篇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经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本事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经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到达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本事。

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资料、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我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经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本事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五、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六、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俭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俭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篇4: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情景分析:

(一)学生情景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很高,上学期生物的平均成绩整体成绩很梦想,原因是爱学习的学生很多,所以,成绩很梦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更大的提高。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生物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我、增进健康。共6章,资料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2、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3、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过程。4、举例说出昆虫、两栖类动物、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5、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7、描述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8、举例说出常见的遗传病的危害。9、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本事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和搜集信息的本事。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本事,能从实践中获取资料。3、经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本事,合作交往的本事,收集、整理资料的本事和口头表达本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做课外调查,培养兴趣。

篇5: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经过八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应用生物,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介绍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生殖和发展﹑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共6章,资料比较多,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与思考以及活动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生物学知识和必须的理论和技能,并且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我的身体变化,也对遗传和变异充满好奇,所以第六单元的资料刚好能够替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生命是怎样延续的。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资料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异常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经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力争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5、进取组织好生物课外小组活动,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篇6: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二、学生情景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必须的实验本事,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资料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资料,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经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并且应当身体力行。所以,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构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改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3)督促学生做好当堂知识的背诵与记忆。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本事,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比较、归纳学习法:

经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4、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白板教学。

5、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6、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7、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8、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篇7: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资料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资料编排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资料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情感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能够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

三、基本措施:

1、备教材。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资料。

2、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本事水平,充分估计学生理解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备教法、备学法。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教学资料不一样,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检测反馈法,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4、备作业。注意控制好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量,结合考点、突出重点、精选习题,把握好训练的质,做到少而精,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作业的效果。

篇8: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我、增进健康。共6章,资料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异常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经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贴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进取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供给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经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资料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共3章)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3节)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2节)

第三章、了解自我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上册(包括第5、6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下册(第7、8单元)复习1周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异常变化,再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篇9: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本事。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经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本事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课标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经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到达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本事。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资料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资料,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经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本事和实验操作本事有所提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资料、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我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让学生经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本事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俭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俭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篇10: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事目标:

(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认识科学经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礼貌的提高,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可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资料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资料,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经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并且应当身体力行。所以,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构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到达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篇11: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担任1、2、3、4、5、6(班)的教学任务,每周14节课,对我来讲是一种挑战!

2。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进取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3。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异常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两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三、学生情景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必须的自习、实验本事,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教学总目标要求

经过《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事:

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经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礼貌的提高,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可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五、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本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经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所以,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研究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研究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异常要注意本事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本事,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本事,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并且利于学生理解资料,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经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六、教学资料及进度:

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一节动物运动的方式(1课时)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构成(3课时)

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第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课时)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2课时)动物行为的研究

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课时)

第二节我国的动物资源(1课时)

第三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1课时)

第十八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课时)

第二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

第十九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人的生殖和发育(3课时)

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课时)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生殖(2课时)

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1课时)

第二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2课时)

第三节性状遗传有必须的规律性(2课时)

第四节性别和性别遗传(1课时)

第五节遗传与环境(1课时)

第六节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期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最新一年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努力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篇12: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基本情景分析

(一)学生情景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4)—(8)五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五个班的及格率都到达了八成以上,优秀率接近六成。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故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这个学期要想办法继续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争取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材情景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本册书包括两个单元: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学生经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构成的呢生物圈中众多的生命形式是如何产生、延续和发展的呢这就是第七单元要探讨的问题。可见第七单元与前六个单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第七单元从三个层次揭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材也相应地分为三章。

(1)生殖和发育。经过生殖实现亲代与后代个体之间生命的延续;经过发育实现个体一生中生命的延续。

(2)遗传和变异。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亲代经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的主要不是子代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这些物质要靠从外界吸收),而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物种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化成为可能。

(3)进化。进化论是在更为宏大和久远的视野中来考察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时间为纵轴,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横轴,探讨生物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的发展变化。遗传是经过生殖而实现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生物的进化。可见,这三章资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健康的这必须义,健康应当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除选取“具体资料标准”规定的资料外,还安排了“了解自我的健康状况”、“坚持愉快的心境”、“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资料,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助益。

第八单元的资料除介绍有关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分析药物说明书、设计旅行小药箱、练习急救方法、评价自我的健康状况、分析疾病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等。这样安排是为了避免单纯说教,以期使本单元的教学生动活泼,更有成效。

此外,本册书共有26个探究活动;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6个)、“资料分析”(8个)、“探究”(3个)、“调查”(1个)、“模拟探究”(1个)、“设计”(2个)、“课外实践”(1个)、“技能训练”(4个)。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前三册一样,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如设有“科学·技术·社会”5篇,“科学家的故事”3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1篇。这些课外阅读的资料在教材正文基础上,更为翔实地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描述了中外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体现了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这些资料的安排,意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材重点:

1、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方式及它们的区别;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3、构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在基因水平认识生物的性状及其遗传;

5、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因;

6、传染病及其预防与免疫与计划免疫;

7、用药与急救;

8、评价自我的健康状况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难点:

1、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比较;

2、在基因水平认识生物的性状及其遗传;

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多种学说;

4、生物进化的原因;

5、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6、特异性免疫及计划免疫的意义;

7、安全用药的原因及急救措施的正确使用;

8、健康的定义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13: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进取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异常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两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三、学生情景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必须的实验本事,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教学总目标要求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事: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经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礼貌的提高,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可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五.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本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经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所以,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研究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研究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异常要注意本事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本事,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本事,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并且利于学生理解资料,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经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六、教学资料及进度

(略)

篇14: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资料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我、增进健康。共6章,资料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异常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经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贴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进取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供给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经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资料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共3章)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3节)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2节)

第三章、了解自我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上册(包括第5、6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下册(第7、8单元)复习1周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异常变化,再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篇15: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理解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贴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资料的设置:

全期教材共分6个章节,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我、增进健康。与上一个学期相比,增加了观察与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3、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8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本事和动手本事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我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比较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技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我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研究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供给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2、经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生情景分析

在我所执教的三个班级基础稍弱,对他们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进取性,所以在新的一学期要做好总动员,让大家潜心投入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适当设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定期举行月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6、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

【小编简评】

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优选15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范文。

【网友评价】

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可以借鉴。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

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

学生:分析图表。

[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

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

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

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共8种。

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学生2:我国的_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国有“_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是……14.96%。

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

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

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

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_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_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教师:也就是说,我国物种高度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其独特性,有许多生物是我国所特有的。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比如……

学生抢答: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鹮、藏羚羊、丹顶鹤、蛙蛙鱼……

教师:植物有……

学生:银杉、水杉、珙桐、树蕨、苏铁……

教师:很好。偷猎者将我国特有的生物卖到国外其实是一种_行为,我们一定要和这种行为做斗争。

教师:同学们再设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是/不是。

教师:回答是的同学,你从哪知道还有新的生物品种?试举例。

学生:举例……

(从事例出发,过渡到基因多样性的概述。)

教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水稻草丛矮缩病是水稻植株明显矮化,叶片上出现斑点(白色),分蘖很小,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抵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可见,并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这种野生水稻便是科学家新发现的生物,这种生物具有它特有的、较强的抗草丛矮缩病的基因。所以,不同品种的生物,它的基因也不相同。这便是基因的多样性。

请同学阅读P91页,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仔细阅读,努力理解,积极收集信息。

教师:在基因的多样性里有两个事例。哪两个?

学生1:事例一: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学生2:事例二: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

教师:从这两个事例和老师刚才的举例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分析讨论后发言,可能有如下内容:

1.首先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小麦的形态特征由小麦细胞内基因控制,水稻的形态,特征由水稻细胞的基因控制。

2.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小麦和水稻的基因便不同;同种的水稻,野生水稻和普通栽培水稻基因不同,我国野生大豆和美国当地的栽培大豆基因也不同。

可见,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教师: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很准确。特别是明确了生物的各种特征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比如我国水稻有50 000个品种,这些品种在基因组成上是有差别的,它们构成了水稻的基因库。也就是说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可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多样性的外在表现。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自然表达了我国基因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可见,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那么研究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意义何在?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2和书上例题分析。

教师: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有关系。因为近亲繁殖,会使亲代的雌雄华南虎以共同祖先继承相同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基因遗传给后代,就会使子代出现遗传性疾病。

教师:这便是种内的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宝贵遗传资源的反面例证。可见,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基因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表达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合理过渡,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

教师:咱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生态系统?

学生1:我家住的附近有湖,湖泊里有鱼藻、鱼、浮游动物、水草等多种生物,构成一个湖泊生态系统。

学生2:我家附近有一块地,地里种有玉米、菜豆、各种蔬菜,还有各种杂草、害虫等多种生物,构成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学生3:公园里有大面积的草坪,草坪里有蚂蚁、蚯蚓、小昆虫等多种生物群,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

学生4:还有森林生态系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陈述得也好。

总之,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体。不同的生物群体要求不同生态系统。可见,生态系统是具多样性的。

好,到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内容,它们是……

学生: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师:它们三者的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比如刚才所说我国水稻有50 000个品种,每个品种基因组成上有差别,它们便构成了水稻基因库。

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比如鱼生活在湖泊或海洋生态系统,湖泊或海洋里除了有鱼,还有鱼的各种食物,像浮游动、植物、水草等。鱼与其他生物种类是相联系的。

学生2: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比如湖泊里的水草大量减少,会直接影响以水草为食的草鱼的数量。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如牧场沙漠化,许多牧羊、牧马、牧牛便会出现食物短缺现象,导致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消失。

教师:可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有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关系。

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个有心人,继续关注生物,关注自然。

[巩固练习]

判断题

1.许多药材需要野生生物资源作为原材料。

答案:√

2.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答案:×

3.野生动物一旦灭绝,就无法再生出来。

答案:√

4.对于珍稀濒危物种,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5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6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蜗牛、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四、鱼

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鱼的外形呈梭形,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5.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这是与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7.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8.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毛细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五、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蝌蚪发育成成蛙以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_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2、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六、鸟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2.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3、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七、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

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即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围绕某一数值不断变化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_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 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_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教学难点: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

教学工具

教 具: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2、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我国的有识之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来宣传保护意识,现在你们听到的就是当年感动无数中国人的《熊猫_》,画面是我们的刘宏运同学制作的FLAS_(我国的濒危动物和已灭绝的动物)。

生:(观看,思考,回忆上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提到的,造成生物灭绝速度猛然增快的原因,有哪四点呢?

生1:有人类的活动、生物的入侵。

师:那么活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生1:像偷猎等等的。

师:就是乱捕乱杀的行为,也就是说当人类的利益与生物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倾向于人类的利益。很好,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呢?

生2:还有人类乱砍乱伐树木,破坏生态系统。

师:对,这是第三方面。还有吗?

生3:还有就是人类乱排放污水,污染环境。

师:那么综合以上这么多位同学的答案的,归结起来的4个方面就是:1、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入侵者;2、人们为了利益对生态系统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4、环境的污染。(屏幕显示)

新课学习: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师:请同学们看着背投上的这个问题(思考: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到底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生:(积极地讨论)

师:刚才看到许多小组都讨论得相当积极,应该有很多不错的想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生4:我们小组的讨论意见是,我们的政府对那些恶意破坏环境,捕杀动物的人们要加大管治和惩罚力度,进行保护野生生物的宣传,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一个保护动物的思想,从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很好,也就是说,一方面是要政府加大力度去保护野生动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人们做好宣传工作。那么还有呢?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呢?

生5:我觉得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以外,还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还应该从法律上做一个强制性的保护,就是制定一些法律条理去管理,这样显得更有法可依和更方便管理。

师:这里说了两点,一是保护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就地保护。二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考虑周详,还有没有补充?

生6:我觉得对那些已经受到破坏的地方的物种,应该转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去,不要一错再错,应该另找一个更适合它们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繁衍下去。

师:这里提到一个迁地保护问题,也就是必要时我们应该把一些濒危动物迁移到另外一个对它们来说更好的区域。还有没有呢?

(没人继续发言了)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许多,现在就总结一下:(屏幕显示)

1、 1、 就地保护;(珍稀物种)

2、迁地保护;(濒危物种)

3、制定法律和政策。

4、开展生物宣传和教育。

5、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种质库)

(针对里面的每一种措施展开学习)

1、2略

3、制定法律和政策。

师:下面大家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执法人员,要去餐厅检查是否有食用野生动物,你应该具备什么知识?

同学齐声:法律知识和生物常识。

师:非常聪明,我们有什么法律武器?看看课本,一起回答。

同学齐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_》、《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_》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教师:有了法律武器,当你去餐厅检查时,找不到活的动物,只有一些吃剩的骨头,就是屏幕上显示的这三种足的骨头,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这个餐厅到底有没有违法销售野生动物呢?

同学:(思考,积极举手)

同学7:我认为是第一个。因为第一个的爪子十分锋利,看起来是在野外生活的,需靠捕食别的动物而生存的动物,因此需要强而有力的爪子,因此我判断第一个爪子是野生动物的爪子。

师:说得有道理,可以看到这些爪子是很锋利的,是野生的。那还有没别的意见呢?

同学8:我觉得其实三个都是,而第一个像刚刚的同学所说的,是比较凶悍的野生动物。而第二个呢,它上下的爪子都是倒勾的,应该是一些长期在树木上生活,需要抓紧树木的鸟类,像啄木鸟一类的。而第三个呢,这个爪子很长,就是那些入水抓鱼的鸟类的。

师:说得很好。留意第三个,大家看看这里,除了很长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上面有什么?

同学齐声:蹼

师:那么归结起来呢,第一个,是猛禽类的足,第二个是攀禽类的足,第三个是涉禽类的足。大家都答对了,看来大家还是懂得不少生物常识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得到。

4、开展生物宣传和教育

师:接下来,我们讲讲有关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问题。其实在这方面,中国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刚刚我们听到的《熊猫_》,在当时可是响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在90年代,也有一首歌谣,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黄越同学做了一个有关这首歌谣的环保宣传动画,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中)

师:看完这个动画,我相信大家也会受到感染,并为之感到有点伤感和惋惜吧。其实人类和动物是能够和谐共处的,学完这一课,以后保护生物界中物种的重任,就交到在座各位同学的手上了。在这里我希望大家都能形成一个保护自然,与别的生物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歌曲,不仅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今天的你们也受到了感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宣传的重要性。

5、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种质库)

师:好,那么现在说的是第五方面,也就是刚刚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这个大家没有想到,也不怪大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科学研究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实质是保护什么?

同学齐声:基因的多样性!

师:很好。那么基因的多样性,跟科学研究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每一个生物的种类,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特的生物基因库。有这样一个基因库,就可以让它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师:翻开课本96页,这里科学研究的例子,就是建立种质库。种质库对于动物来说,就是精子库,而对于植物来说呢,就是种子库。还记得_那四名科学家吗?

同学声:记得!

师:他们情愿饿死,也不愿去吃种子库里的种子,这种精神是十分令人感动的,可见他们对这个种子库,是多么地重视。因此,保护动物的办法就是保存物种的基因库,也就是建立——

同学齐声:自然保护区。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8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

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篇9

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精选8篇


编辑今天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与“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相关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师要注重教案的细节方能做好课堂教学。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1)

U1.fix one’s attention/ eyes on集中注意力于

3.at first sight; lose one’s sight; at the sight of ;catch sight of;

out of one’s sight/beyond one’s sight/ in one’s sight

景色,景象(可数,常用复数)The sunrise is a beautiful sight.

4. have an appetite for (knowledge) 求知欲

7.on purpose故意地; for the purpose of 为了…的目的

9. supply sth to/for sb; supply sb with sth

provide sth for sb; provide sb with sth

10.look out! = watch out!

11.be involved in (trouble) 卷入,忙于

12. the private/ state enterprise (私营/国营)企业

a spirit of enterprise 进取精神, 事业心

13. abandoned practice抛弃了的,废弃了的做法

14.a large amount of/ amounts of +u.n

15.experiment with/ on (animals)用…做实验

16.You deserve punishment/ punishing/ to be punished.

18.be designed to do / for sth/sb专为…设计的,打算

19.在脑海中出现某种想法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It occurred to me that…

22.lead a cosy life; a cosy little house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所学物品的图片。

学生:英语点金教练及相关的学习用具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Greetings and free-talk .

2.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

Step 2 Pre-task(任务前活动)SB Page 24 , Groupwork .

1.Arrange the Ss in small groups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 events .Encourage students to say how historical events affected their

lives .

2.Tell the Ss to help each other with vocabulary they might need and don’t

know .

Step 3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

1.Reading strategy :The title can be helpful for you to understand a text

.It is also a good idea to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before

reading .

2.Read the title ,which gives an ind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reading

.Think of one question they think might be answered in the reading .

3.Play the recording , Ss listen . 4.Ask Ss to read the story out to the

class .

5.Ask Ss to comment on whether their questions in the previewing stage were

answered .

Step 4 Post-task(任务后活动)SB Page 25 , 3a .

Read the four events and match them to the correct dates .When finished

,ask Ss to swap their book with a partner for correction .

Homework(家庭作业) :

Write about an event that you remember well .Give dates and say why you

remember it ,and what you were doing at the time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测试课

一、单项选择。

( )1. What ____ you ____ when she came in?

A. did, do B. are, doing C. do, do D. were, doing

( )2. The girl is ill. She’s ______.

A. in hosp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3)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etc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 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1. 看幻灯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3.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of the picture.

4. Check the answers.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2.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3. S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any help .

4.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ree students’ conversations.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Let two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2.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match the people and places they went.

2. Let Ss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3. Some explanations in 2d.

Homework:

用英语询问你的一位好朋友,她(他)假期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并将此对话写在作业上。

B: Yes, I did. / No, I didn’t.

1) 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能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一、复合不定代词总结:

二、学生们读上面的探究试题,并合作探究完成。

Work on 3a:

1. Let Ss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in 3a.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2. Tell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Tell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1. Work on 3c: Ask your group questions about their vacation. 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2.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3. Try to make a report in each group. Then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report to the class.

1. If time is enough, do some more exercises on big screen.

1. 背诵Grammar focus 部分。

2. 复习复合不定代词及反身代词的用法。

1) 能掌握以下单词: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etc.

② What did…?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Work on 1a:

1. Point to the six words. delicious, expensive, exciting, cheap, terrible, boring

2. Read the words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Work on 1c:

1. T: Now let's work on 1c.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listen.

Work on 1d:

1. Tell Ss this time they have to write down .

2.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1. Tell Ss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

2. Ss work in pairs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s.

1. Tell Ss to work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together.

2. Give Ss some possible answers:

3. S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Work on 2d:

1. Tell Ss they should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复习询问或谈论假期去某地旅行的经历。

2) 能够综合运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并能正确填空。

3) 总结回顾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

2)通过谈论假期旅行的经历,明白在旅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

1. 教学重点:

1) 能综合运用所的重难点词汇来完成相关任务。

2)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2. 教学难点:

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1. Tell Ss they went to one of these places of interest last summer vacation.

2. Let some 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4.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3b: Let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rite thei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

Work on 3c:

1. Tell Ss to write a travel diary like Jane’s on Page 5. Use your notes in 3b.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2. Let Ss read the small conversation and choose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ox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4. Explain any problem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2. Ss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Tell Ss what they should in this activity.

2. S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ir vacations in China.

3.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class.

1. Review Section B.

2. 阅读Self check 2 的短文,并强化记忆所列举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形式。

3. 总结全单元出现的不规则变化的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并努力记住他们。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

1) 能掌握以下单词:housework, hardly, ever, hardly ever, once, etc.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at does he do on weekends? -He usually watches TV.

② -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I watch TV every day.

③ -Does he go shopping? -No, he never go shopping.

2) 能了解以下语法:频度副词及一般现在时简单谈论周末活动情况。

1) 对6个频度副词细微差异的理解及使用。

2) 弄清一般现在时在不同人称下动词形式及提问的变化。

2. 教学难点:

1) 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在此核心句型中的运用。

2) 谈论课余时间的各项活动,以及初步认识和使用频率副词。

Talk about your last weekend’s activities.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I usually …… on weekends.

2. 教师出示动词卡片 watch TV,read books,exercise,swim, play football、go shopping、 go to movies让学生回答。

3. 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频率副词及相关的百分比。

always (100%)usually(80%) often (30-50%)

sometimes (20%) hardly ever(5%) never (0%)

领读频率副词,让学生快速认读。

1. Look at the pictur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Make a list of the weekend activities.

2. Let some Ss read out their activities. Let other Ss add more activities.

1. Let a student read the words aloud. Make sure all the Ss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2. Tell Ss to listen and write the letters from the picture above on the line below.

3. Play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4. Play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1.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with a student.

2. Let S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1a in pairs.

3. Let some S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Work on 2a:

1. Let Ss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2. Tell Ss that Cheng Tao is taking about how often he does these activities.

3.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2b: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the recording again.

2. Ss listen and mat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hrases.

3. Check the answers.

1. Ask one student how often he/she watch TV as a model.

T: Hi, S1. 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S1: I watch TV every day.

2.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activities in the chart.

3. Ss work with their partner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1. Read the conversation by themselves, then match the activity with the right time.

2. Let the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fter you.

3. Ss work with a partner and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after class.

1) 复习运用频率词汇及询问活动频率。

2) 一般现在时态的熟练运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以保持健康的体魄。

1. 教学重点:

1) -How often do you /does he(she)….? -He usually…

1) 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在此核心句型中的运用。

2) 能够谈论课余时间的各项活动,以及初步认识和使用频率副词。

1. Ask and answer some oral questions on how often exercise.

2. Check the homework and have a dictation of some new words.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2.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Tell Ss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他们通常在周未锻炼吗?

___ they often ________ on weekends?

她一周上网二次吗?

_____ she _____ the Internet twice a week?

1. Tell Ss to make questions.

2. Then try t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questions.

3. Ask some Ss to ask and answer with their partners in front of the class.

1. Let Ss work in groups of six or eight.

2. Tell Ss discuss what activities they do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Then write the activities in the chart.

3. Ask their group mates the questions and fill in the chart.

4. Try to make a report about their partners.

Do a survey: What does he/she do on weekends?

1) 能掌握以下单词:percent,online , etc.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not …at all The best way to … is …. such as…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其他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情况,让学生们知道应如何安排日常生活。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at he/she does on weekends.

1. T: Show some pictures of food or drink on the big screen. Ss read the words then discuss they are healthy or unhealthy.

2. Work on 1a. Read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then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1. Show a list of words of food and drinks on the big screen. Then list them into “healthy” or “unhealthy”

2.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Ss.

3.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s on 1a.

Work on 1c:

1. Tell Ss that a reporter is interviewing Bill and Tina what their eating habits are.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find the answer to these two questions: Is Bill healthy? Is Tina healthy?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3. T: Now let's work on 1d.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sentences and try to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

4. Play the first time, Ss just listen. Play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s.

5. Check the answers:

1.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SA is the reporter. SB is Tina or Bill.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Then change roles.

2. Teacher can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some help to the Ss.

Work on 2a:

1. Let Ss discuss the activities with their classmates and rank thes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how often you think your classmates do them.

2. Let some Ss tell their answers.

1. T: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How many kinds of free time activitie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relax?

2.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pie chart below.

Ss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fill in the pie ch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1. T: Now let’s read through the five questions.

2.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Work on 2d:

1. T: Now let’s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percentages using always, usually or sometimes.

2. S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to make some new sentence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each others.

Work on 2e:

1. Let Ss rea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in the chart first.

2. Ss work in groups.

1. 读2b中的短文。

2. 根据2e的调查结果写一个报告。

1) 复习询问或谈论别人饮食。

2) 能够运用所给的提示,完成对某人饮食习惯的描写。

3) 总结回顾所有的频率副词,并学会运用所学的频率副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提倡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教学重点:

1) 能运所给的提示词来描写个人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习惯。

2) 能运用一些相关资料对他人进行好习惯与坏习惯的调查。

2. 教学难点:

能运所给的提示词来描写个人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习惯。

1.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Let some Ss read the passage in 2b.

3. Check the homework.

1. Show some pictures of your daily activities. Tell Ss your good activities and bad activities.

2. Let some Ss tell about how often they do some activities and judge they are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

1. Look a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and complete the report.

2. Ss read the passage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3.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3b:

1. Complete the chart with your own information. Then in the last column, use expressions like always, every day, twice a week and never.

2. Then let some Ss show their chart to the class.

Work on 3c:

1. Let Ss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ir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 Say how often they do things using the report in 3a as an example.

2. Check the compositions and let some Ss read their compositions.

1. Tell Ss to take the health quiz. Compare your results with your partner’s. Who’s healthier?

2. Read the quiz and the chart first and make sure all the students know how to take the health quiz.

3. Work in groups and take the quiz in your group. See who is healthier?

1. 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在表格中填写出自己及自己的父母亲所做的活动。

2. Let some Ss read aloud their chart. Then try to write five sentences using the information above.

3. Make sure they use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1. Tell Ss that they should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forms.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Check the answers:

usually, How often, Hardly, How often, once a; never

4. Let S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1. Review Section B.

2. Write a short passage your father or mother’s 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1) 能掌握以下单词:outgoing, better, loudly, quietly, hard-working,etc.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Tina is taller than Tara.

Sam has longer hair than Tom.

3) 能掌握以下语法:

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

表示两者进行比较的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人物的外表进行描绘,个性进行比较。

1. 教学重点:

1) 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

2) 表示两者进行比较的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

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She also sings more loudly than Tara.

Ask Ss to write down as many adj. about people as possible. Check the adj.

Give Ss an example by comparing Old Henry and Santa Claus.

Ask Ss to see the pix about apples and pears to see the differences. Then compare some of their things with each other.

e.g. The apples are bigger than the pears.

Summarize the Comparatives. Group competition.

A + be(V) + 比较级 + than + B.

Ask Ss to compare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e.g. She is heavier than me.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her.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sk Ss to number the twins.

Check the answers.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1c.

Say,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twins.

Ask several pairs to say one or more of their conversations.

1. Work on 2a:

Point out the two columns and read the headings: -er, -ier and more. Then point out the words in the box. Read them.

Say, now listen and write the –er and –ier words in the first column and the words that use more in the second column.

Play the recording and check the answers.

2. Work on 2b.

Point out the picture and the two boxes with the headings Tina is and Tara is.

Say,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Write word in the boxes. The words are from the list in activity 2a.

Play the recording and check the answers.

1. Point out the chart in activity 2c. Say,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Ask pairs to continue on their own.

2. Ss practice their conversations.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1. Read the conversation first and try to match the people with the right things.

2.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s after the teacher.

3. Let S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4. Then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class.

Homework:

Write six sentences:

Write about the things that are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your best friend.

1) 复习巩固形容词的比较形式及对两者进行对比。

2) 进一步总结所学的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句式结构。

3) 能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进行说与写的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朋友友好相处,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1. 教学重点:

1) 总结形容词及副词比较级的构成方式。

2) 进一步总结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

1) 总结形容词及副词比较级的构成方式。

2) 能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进行说与写的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1. Ask some Ss compare he/she with his/her desk mates.

2.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ome Ss compare the things.

3. Show some adjectives or adverbs. Let Ss add -er, -r or -ier to them.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 汤姆比萨姆更聪明吗?

Is Tom _______ _____ Sam?

(2) 不是。萨姆比汤姆更聪明。

No, he isn’t. Sam is ______ _____ Tom.

(3) 塔拉比蒂娜更外向吗?

Is Tara ____ ________ ______ Tina?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

两者进行比较, 表示“一方比另一方更……”的句型:

两者进行比较, 表示“一方与另一方一样……”的句型:

Work on 3a:

1. 读下列句子,根据提示词完成一般疑问句,并做回答。

2. 看所给的第一例句,让一名学生读例句,确定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本题的做法。

3.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4.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Work on 3b:

1. Ask Ss to think of himself/herself two years ago. Write about how they are different now.

2. Give an example:

T: S1, Are you taller now?

S1: Yes, I am. I’m taller than I was two years ago.

T: Pay attention to the tense. “I was two years ago.”

3. Ss work by themselves. Read the sentences in 3b and write the other four sentence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1. Tell Ss to read the chart first in 3c.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chart.

2. Ask one student the question:

T: Who is smarter, your mother or your father?

S1: I think my mother is smarter than my father.

3. Ss read the chart and check √ in the chart.

4. Work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ir partners.

5. Try to make a report.

1. Review the grammar focus after class.

2. Write down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a friend.

1) 能掌握以下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care about, serious, mirror, etc.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I think a good friend makes me laugh.

② For me, a good friend likes to do the same things as me.

③ And a good friend is talented in music.

3) 阅读短文获得正确的信息的能力。

4) 阅读短文并能完成相关任务。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了解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 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at his/her father and mother are like.

1. Show a maxim to Ss: A friend indeed is a friend in need.

Ask, what kind of things are important in a friend?

Work on 1a:

Read each description to the class and ask the Ss to repeat.

What kind of things is important in a friend? Rank the things below 1-6 (1 is most important)

Work on 1b:

1. Well, every one of you has his own idea. Now please talk about what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in groups of four.

2. Ss try to write their own sentences.

1. T: Now let's work on 1c.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fill in the rest of the chart in 1c.

2.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chart.

1. Work in groups. Make a conversation using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2. Teacher can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some help to the Ss.

Work on 2a:

1. Write the comparative forms of the following adjectives.

2. Ss work in a group. Check each other’s answers.

3. Let some Ss read their sentences.

1. Let some 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underline the differences and circle the similarities. Then let another Ss read aloud these sentences.

2.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Let Ss read the sentences in 2c.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

2. Let Ss read the passages again and judge these sentences are True or False.

3. Ss read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4. Check the answers.

1. Ss try to write their sentences.

2. Let some Ss read aloud their sentences to the class.

1. Let some Ss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to Chinese.

2. Give the Ss an example. Ss think about it and try to tell something.

3. Let some Ss talk about it.

1. Read the passages after class.

2.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 below:

as long as, be different from, bring out, be similar to, etc.

1) 掌握下列词汇:primary,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2) 复习如何对两者进行比较。

3) 总结回顾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2) 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1. 教学重点:

1)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事物或人物进行对比。

2) 能正确运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

2.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提示信息,对两个人物或事物进行对比。

1.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Let some Ss read their passages to the class.

3. Ask some Ss to compare themselves and their friends.

1.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students of your class. Describe the Ss.

2. Let some Ss describe the student in the big screen.

1. T: Wang Lingling and Liu Lili are best friends. Look at the chart below and compare them.

2. Ss try to write these sentences.

3. Check the answers.

Work on 3b:

1. Think of your friends. Make notes about two of your friends.

2. Give some examples: popular, outgoing, serious, hard-working,etc.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each other.

Work on 3c:

1. Write two paragraphs describing your friends.

2. Show some Ss’ compositions on the big screen.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 composition.

1. Ask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ad.

What do the English Study Center need?

Should the student be outgoing?

2. Let Ss read the 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3. Let Ss think about what the student like?

Give Ss some examples:

He/She should be outgoing. He/She should be good with children.

4. Tell Ss to compare two of their classmates. They can use the real names.

5. Ss talk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compare two of their classmates.

1. Look at the char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first.

2. Tell Ss to put the words in the correct columns in the chart.

3. Ss work by themselves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Tell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using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words in the brackets.

2. Ss work by themselve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Have a writing test.

2. Ss write the sentences quickly and see who writes best.

3. Encourage some Ss to work harder.

1. Review Section B.

2. Write about six sentences about their parents. Compare them.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1) 能掌握以下单词:theater, comfortable, seat, screen, close, ticket,etc.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It has the biggest screens.

② It’s the most popular.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掌握形容词及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用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或物的特殊。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们周围中有那些最出色的人或物。

1. 教学重点:

1) 形容词及副词最高级形式的构成。

2) 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或事物。

2. 教学难点:

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或事物。

向学生们介绍一座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院,谈论自己对这座建筑物的感受。

Learn the new words.

1. How do you choose which movie theater to go to?

2. Ss discus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write the words in the box in the chart.

1. T: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the chart.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match the statement with the right movie theaters.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1. Let Ss read the model with a partner.

2.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of 1b. Ask and answer with a partner.

3. Let some pairs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chart.

Work on 2a and 2b.

1.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2. Ss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Homework:

写六个句子来说一下你们班的“最……”。

1) 学习掌握下列词汇:worse, service, pretty, menu, act

2)进行一步复习巩固学习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

3)对形容词及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的构成进行总结,掌握其构成规则。

4) 总结用形容词及形容词的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句型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们周围中有那些最出色的人或物,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周围环境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事物。

1. 教学重点:

1) 复习巩固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 掌握和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物或事物。

2. 教学难点:

1) 掌握一些特殊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形式。

2) 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来描述人物或事物。

Answer some question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练习:

2. 学生们根据记忆,看大屏幕来完成填空练习。

一、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的构成:

1. 学生们观察例词,发现他们的规则,与同学们讨论,并记下来。

2. 最后,由各小组长来说一说他们小组所做的总结。

二、用最高级来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句型小结:

1. A + be + the 形容词最高级 +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

2. A + 动词+ (the) 副词最高级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

Work on 3a:

1. Tell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3a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correct forms of the words in brackets.

1. 让学生们阅读表格中词语,并记忆这些词语的形式。

2. 让学生们思考一下他们居住地周围的一些商店的情况,并填写在表格中。

1. 让一名学生读表格中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们本学习活动的要求。

2. 学生们与自己的小组成员一起来讨论自己居住地周围的饭店的情况。

If time is enough, do some more exercises on big screen.

谈论一下自己班级的“班级之最” Who’s the tallest? (the ...)

1) 能掌握以下单词:creative, performer, talent,etc.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② All these shoe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些选秀节目的实质及目的,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歌星。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1. T: Show some movie theater or restaurant in the neighborhood .

2. Talk about the clothes stores or food stores in your neighborhood.

1. 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carefull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1. Work in groups.

2. Make a model for the Ss.

1. Let 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2 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T: Now let’s work on 2c.

2.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T: Read the passage again.

2. Ss find the superlatives in the passage.Try to write their sentences.

1. 课后阅读短文,试着复述课文,总结课文出现的重难点词组及表达方式。

2. 完成2e中的调查,并写出一个调查报告。

1) 复习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的构成规则。掌握生词crowded。

2) 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描述周围的地点及事物的特点。

3) 通过描述周围的地点及事物来综合运用所学的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的用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优点和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所学物品的图片。

学生:英语点金教练及相关的学习用具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 Greeting and free talk .

2. 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Collect the students’ advice .Write it down on

the Bb .

Step 2 Pre-task(任务前活动)

1.Revie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ld /should” .

2. Learn the new words in Page 12 .

Step 3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2 , 3a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

2. Read the conversations by Ss or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write “good

idea” “okay idea” or “bad idea” .

3. Talk about the students’ answers .

4.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alogue.Practice reading

Step 4 Post-task(任务后活动)SB Page 12 , 3b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Point out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nd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

2. Use your head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get money that aren’t in the book

.

3. Ask Ss to work with partner as they ask for and give advice .

4.Pairwork .

5.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

Step 5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2 , Part 4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should do

.

2. To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

3. Practice reading .

4. Ask another pair to give their advice on another topic .

5. Pairwork .(互助活动)

Homework(家庭作业) :

将下列短语或句型译为汉语

1. keep out 2. out of style 3. What’s wrong ?

4. call sb up 5. pay for 6. ask for something

7. summer camp 8. stay at home

教学后记:

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5)

Skill focus 听 Listen for matching people with the music they like

说 Talk about opinions about music

读 Read a passage about music for information

写 Write a biography of a composer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Yes, I do.

Who’s your favourite classical composer? Beethoven.

She doesn’t like pop music, does she?

You’ve heard of him, haven’t you?

He was German, wasn’t he?

You listen to pop music, don’t you?

It’s certainly very traditional, isn’t it?

词汇 1. 重点词汇:

pop, techno, beautiful, fun, lively, sad, serious, show, traditional, sure, Austrian, composer, fan, on earth, noisy, centre, drum, guitar, violin, elder, die, rest, maybe, phone, instrument, of course, loud, record, own, century

blues, classical, jazz, rock, dramatic, German, rap, organ, trumpet, waltz, younger, addition, in addition to, actually, type, gospel, string, part-time, milkman, recording, artist, figure

Ⅱ.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zing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Western music为话题,设计了三个部分的内容。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有关知识;了解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学会表述反意疑问句及其回答;能谈论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及对于音乐的爱好和理解;谈论最喜欢的音乐;练习通过阅读找出信息的能力;能根据所给的信息写音乐家的传记。

Unit 1 谈论不同类型的音乐,学习能描述音乐的一些形容词;认识反意疑问句及其回答;谈论对音乐的喜好。

Unit 2 学习关于著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和莫扎特的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细节信息;利用所个的信息写音乐家的小传。

Unit 3 在练习中复现本单元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读关于the orchestra的文章;谈论并描述最喜欢的音乐。

III.Class types and periods 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Period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Unit 1)

Period 2 Reading and writing (Unit 2)

Period 3 Language in use (Unit 3)

Ⅳ Teaching plans for each period分课时教案

Unit 1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pop, techno, beautiful, fun, lively, sad, serious, slow, traditional, sure, Austrian, composer, fan, on earth, noise

Who’s it by?

You’ve heard of him, haven’t you?

He was German, wasn’t he?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But Sally is a classical musician, so she doesn’t like pop music, does she?

No, she doesn’t.

What on earth is that?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and learn tag questions.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and describe music.

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 tag questions.

A projector or some pictures about Project Hope, a tape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教学过程与方式

In this procedure, show som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T: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see you again.

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Show picture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to the students. Learn new words of music types with the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blues, classical, jazz, opera, pop, rock, techno,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each word.

T: We can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For example, how is pop music?

Help the students to say modern.

T: Let’s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your favourite types of music and describe it.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Help th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dramatic, lively, slow, serious. Ask some pairs to make up a short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

In this procedure,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tch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and the adjectives.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we can use many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m.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34.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which type of music the people in the photo play.

T: Listen again and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music.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n play the tape again to make the students correct their answers.

In this procedure, the students will listen and read a dialogue. Ask the students to do pair work to find the people and the types of music they like. Learn some words in real situations.

T: In these types of music, there is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 you like it?

T: Sally’s school orchestra is playing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t the same time, Tony, Lingling, Betty, Daming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favourite types of music. Let’s list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of Activity 4.

T: Let’s check your answers with your friends.

T: Now, let’s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

Go through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find some details. Do Activity 5 as a competition to see if the sentences are true or false.

T: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do Activity 5. Check if they are true or false. Let’s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f a boy or a girl first stands up and correct the question correctly, he will get a star. Those who get more stars will be the winner.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They’re listening to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S1: Strauss was born in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S2: False. Strauss was born in the capital of Austrian.

Add another three sentences for the students to

6. The music Tony is listening is by Strauss.

7. Sally doesn’t like pop music.

8. Daming likes rap music.

At the same time,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some difficult points. Deal with them together. Give the students some other example to make them understand further.

In the end, count the number of stars with the whole students to see which side is winner.

In this procedure, practic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ctivity Five by having a discussion.

T: There are some new words in the dialogue. Let’s read these new word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 capital, composer, fan, musician, river.

T: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in Activity 6.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s the ca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S1: Who is your favourite composer?

S2: My favourite composer is Beethoven.

Check the answers. Ask some pairs to make up a short conversation. .

Step 6 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In this procedur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one of tag questions.

T: In the dialogue, there are some tag questions, can you find them?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tag questions in the dialogue.

T: Sometimes, tag questions may help us ask a real question or check information, but we must use different tone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find out which tone we use when we ask a real question or check information.

Play the tape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usage of tones.

T: When we want to ask a real question, will we use rising tone or falling tone?

T: What about checking inform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er and find out if the four sentences given are used to ask a real question or check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ones.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this procedure, work in pairs, describe opinions of music.

T: In this lesson, we have learnt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We can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m. Let’s talk about your opinion of music.

T: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what music you like or don’t like. Give your reasons.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music do you like?

S2: I like pop. It’s lively and good to dance to. I don’t like rock. It’s noisy. What about you?

Ask some pair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before the class.

Homework:

1. Ask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is unit.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nd grasp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Unit 2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

centre, drum, guitar, violin, elder, die, rest, younger, in addition to

There were two composers called Johann Strauss: a father and a son.

His Waltzes made him famous all over Europe.

Before he was six he played not only the piano, but also the violin and the organ.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ad the passage and write a passage about a composer.

Help th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for information and write a passage about a composer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

Some new words and important sentences.

Develop the skills for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A projector or some pictures about Project Hope, a tape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教学过程与方式

In this procedure, revis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1. Do pair work, using important sentences and tag questions.

T: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see you again.

T: In the last unit, we have learnt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What are they?

S: Blues, classical, jazz, opera, pop, rock, techno

T: How are these types of music?

S2. Classical is serious.

T: Do pair work, ask and say your favourite music, using tag questions.

Write some tag questions and everyday English on the blackboard. Help the students to revise them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You like pop music, don’t you?

S2: No, I like rock music. You don’t like rock music, do you?

S1: Yes. I do. I am a classical fan.

S2: What on earth is that?

Ask some pair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before the class.

In this procedure, make the students familiar with some new words of some instruments, using pictures.

T: We hav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how can we play them? What instruments do you know? S: Drum, guitar, violin, piano

Use pict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answer. Present the new words: organ, trumpet,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se words.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word.

T: Look at pictures on page 36,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words.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ad the passage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entences are true of false to help the students find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T: We have known some types of music and instruments. There are also many great musicians in the world. Who do you know?

Help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 famous musician, in Chinese is OK.

T: There is a country called the capital of music. On the first day of every year, there is a New Year Orchestra in this city. Do you know which country?

T: There were also two great musicians in Vienna….

S: Johann Strauss and Mozart.

T: Well done. Today, let’s come to know the two great musicians.

T: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your books closed. After listening, you’ll check the true sentences behind the passage.

Play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s after listening. First check the answers with each other, then go through the answers in the class.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d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T: Let’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3. Read slowly and carefully this time.

When the students are reading, walk up and down to see if the students have any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T: Now,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Check some pairs. Deal with any difficulty point in understanding.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if necessary.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more carefully to find out som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Explain these sentences and give some other examples.

Write som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1. He is famous all over the Europe for his waltzes.

2. When he was 12, he wrote his first opera.

3. There were two composers. We call them Johann Strauss: a father and a son.

4. He played the piano, the violin and the organ.

T: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more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fter about 6 minutes, ask some students to do this task.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to the students. Give more examples.

2. at the age of: He went to school at the age of 7.

3. called: He has a boy called Tom.

4. Not only…but also: He not only read this book, but also remember the book.

In this procedure, help the students report the passage, using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Practice the speaking. Be prepared for the writing.

T: We have learnt the passage about the two famous musicians. If you are a reporter, can you tell us the story of Mozart? You can refer to some key words.

Give some key word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have a report.

Austria, 1756, not only…but also, around Europe, give concerts, at the age of 12, 1791, greatest composer

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 story of Mozart.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Xian Xinghai and write a passage about it.

T: There are many famous musicians in China. Who do you know?

S: Nie’er, Xian Xinghai and…

T: Yes, Xian Xinghai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usicians in China. Today, 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Please look at Page 37. There are some notes about him. Work in pairs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One possible version:

Xian Xinghai is one of the great composers of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music. He was born in…

Ask two students to have a report.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passage down. Ask one student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Correct mistakes after writing.

Homework:

1. Learn and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important sentences.

2. Read the passage for several times.

3. Practice writing.

maybe, phone, instrument, of course, loud, record, own, century

She doesn’t like pop music, does she?

You’ve heard of him, haven’t you?

He was German, wasn’t he?

You listen to pop music, don’t you?

It’s certainly very traditional, isn’t it?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ag questions and use them.

Students can find information of a passage. Develop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

Some pictures and a tape 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教学过程与方式

In this procedure, check the homework of Unit 2 to make the students revi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Have a dictation of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bout the composer of Xian Xinghai.

In this procedure, revise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this module. Do pair work to practise tag questions.

T: Look at page 38, Exercise 1. Let’s play a game called “looking for friends”. One student reads a sentence in column A, if you can choose the correct tag question in Column B, you can stand up and answer.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You like rock music.

S1: He has written ten new songs this year.

T: Well done! Let’s come to Exercise 2. Please fill proper tag questions in the blanks.

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write the correct answers.

T: Work in pairs. Practise the conversation. Make sure you put the stress in the right places.

Ask some pair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First check the work among the students, then go through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T: Please tell us whether the speaker in each case is asking a real question or just checking inform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Go through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In this procedure, revi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make sure the students know their meanings and spelling. Then do some practice.

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the students which type of music each picture is.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according to the each picture.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type of music is it?

S2: It’s lively and modern.

T: Please write dow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below the five pictures.

T: Let’s look at Activity 5. Please add these words to the correct column.

Check the students’ answers. Then go through suggested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One possible version:

T: We ha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Mozart in the passage in Unit 2. Now let’s learn more about this famous musician. Let’s read the passage of Activity 6,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from Activity 4 and 5.

Ask one student to write the answer on the blackboard. Then check the students’ answers.

In this procedure, read a passage about Elvis Presley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of students.

T: There were many famous pop singers in the world. Among them Elvis Presley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et’s read a passage about him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fter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T: Let’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irs.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How long did Elvis live in Memphis?

S2: He lived there for 29 years.

The students will ask and answer the rest of the questions. Ask some pairs to deal with the questions before the class.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grasp the details of the passag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in pairs after listening.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T: Have you got it? Please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irs.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ere does Amy study?

Go through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orchestra.

T: An orchestra is a large group of musicians who play classical music. What is it made up of? How is it going? Let’s read a passage about it.

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read this passage.

In this procedure,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speaking. Talk about the music they like best. Do pair work, using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is module.

T: In this module, w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music. Let’s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music. Work in pairs, describe the music you like best.

One sample conversation:

S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S2: Because it is lively and fast.

S1: Do you like classical music?

Ask some pair to act before the class.

T: Let’s have a discussion. Work in groups of four. Every one will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music. U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your feelings when listening. After discussion, one student must report your discussion to the class.

One sample version:

S1: I like pop music. It’s lively and modern.

I don’t like rock music, because it’s too noisy

T: Please report your discussion to us.

One sample version:

S1: Li Ming likes pop music, it’s lively and modern. He doesn’t like rock music, it’s too noisy.

1. Revise this Module.

反意疑问句一般规律是“前否定后肯定;前肯定后否定”。构成反意疑问句的助动词应该和前面的一致,要注意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

He plays the piano well, doesn’t he?

They are listening to music, aren’t they?

My brother won’t leave for America, will he?

但是情态动词的反意疑问句要注意,must表示“有必要”时,反意疑问句要用needn’t;表示“必须”时,用mustn’t。

You must go home right now, needn’t you?

The car must be locked, mustn’t it.

祈使句的反意疑问句要用will/won’t you? can/can’t you? could/would you? 否定祈使句的反意疑问句用will you?

Have a cup of tea, won’t you?/will you?

Don’t open the door, will you?

Let’s的反意疑问句用shall we? Let us的反意疑问句用will/won’t you?

Let’s take a rest, shall we?

Let us do it, will you?

在“前否定,后肯定”形式的反意疑问句中,如果表示赞同前者说的话,和前面说的话相一致,用no回答,用汉语可翻译为“是的”;如果表示不赞同前者说的话,用yes回答,用汉语可翻译为“不是”。

He didn’t get up early this morning, did he? 他今天早上起床不早,对吗?

Yes, he did. (=He got up early) 不,他起得早。

No, he didn’t (=He didn’t get up early) 是的,他起得不早。

(2) not only…but also的含义及用法:

not only A…,but also B…表示“不但;而且”,可连接两个并列成分,但强调后者;后面的also也可省略。

He is not only clever but also hard - working.(强调后者)他不但聪明而且能干。

not only…but also结构中,not only放在句首时,后面引导的句子要用倒装语序,引起部分倒装;但but also后的句子不倒装,用陈述语序。

Not only did he work faster, he worked better also. 他不仅工作更快,而且更好。

Not only did I know her, but I was her best friend. 我不仅认识她,而且是她最好的朋友。

维也纳华尔兹(Wiener Walzer)和施特劳斯父子维也纳华尔兹,这种源于四分之三拍节奏民间舞蹈的乐曲,经过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发展和创新,如今成了维也纳舞曲的象征。

父亲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Vater, 1804.3.14.-1845.9.25.)以前只是一家乐团里的中提琴演奏者。一八二五年,他自己创建了一个舞会乐队,并且在短短几年内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乐团。他先后率领乐团访问了德国、巴黎和伦敦,一八三五年成为宫廷舞会首席指挥。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颂扬奥匈帝国常胜将军的乐曲,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后一个保留曲目,传播到全世界亿万百姓的家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音乐世家的长子约翰施特劳斯十九岁那年就自己成立了乐团。二十四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父亲的著名乐团,并漫游了半个欧洲和美国。一八六三年,约翰 施特劳斯已经成为维也纳宫廷舞会的指挥。在这位华尔兹之王的四百多首华尔兹舞曲中,最著名当然是属他一八六七年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这首舞曲甚至被人称为奥地利更受人欢迎的“ 国歌"。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欧洲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爵士乐(jazz)是美国音乐的一种,开始于20世纪代,这是一种具有奇特节奏和非洲和声色彩的音乐形式,由早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蓝调(blues)吸取了营养,发展到后来的比波普、自由爵士、现代爵士。它走过了一段令人惊喜而富有朝气的旅程。它的自由的即兴风格,结合黑人音乐家那天生的丰富节奏感,由此产生了这种微妙而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具有永恒的意义。大约从16开始,欧洲作曲家开始创作早期音乐,这也就是古典音乐的开端。事实上,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都是来自于为宗教仪式和庆典而写的音乐。

蓝调(Blues)为爵士、摇滚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演唱或演奏时大量蓝调音(Blue Notes)的应用,使得音乐上充满了压抑及不和谐的感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但就是这么一股〝反骨〞气息,使得它后来在叛逆的摇滚乐中发扬光大。蓝调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

流行音乐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在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广的则当属流行演唱。流行演唱自流行音乐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已自成一派,在我国它已成为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相抗衡的重要演唱方法之一。

歌剧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西洋歌剧的故乡是意大利,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佛罗伦萨作曲家培里创作于15)在那里产生。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有歌剧的性质。五四以后特别是延安时期,音乐工作者开始尝试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方式来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摇滚乐是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白人乡村音乐相融合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吉它、贝司、鼓为主,加上大功效的音响和诸多效果器来表现音乐的形式;它分为布鲁斯(Blues)、摇滚(Rock and Roll)、重金属(Heavy Metal)、朋克(Punk)、放克(Funk)、雷鬼(Reggae)、说唱乐(Rap)等等。 摇滚通过音乐来反大众化的东西。

电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对于管弦乐队的传统乐器有限音色的不满足是产生电子音乐的最初动力。作曲家可以十分方便地控制音响的音高、时值、力度和音色等各种因素,这样就使现场演奏电子音乐作品成为可能。新一代电子音乐家不仅用计算机控制电子音响合成器,完成音乐作品,还用计算机进行音乐风格分析、辅助音乐教学,甚至自动作曲。

①It's t________ in England to eat turkey on Christmas Day.

②John is s________ because his dog has died.

③She's a l________ child and everyone likes him.

④What f________ it will be when we all go on holiday together.

⑤I can't work in here it's too n________.

⑥Our children have grown up and have children of their o________.

⑦While we play tennis what will the r________ of you do?

⑧Her face was s________ as she told us the bad news.

①-Jack hasn’t paid for the school things, has he?

-______. His father will pay for him.

A. Yes, he has B. No. he hasn’t C. Yes, he did D. No, he didn’t

②Your father has been to Guangzhou twice, ______?

A. has he B. hasn’t he C. doesn’t he D. isn’t he

③She’s an Australian, ______?

A. hasn’t she B. isn’t she C. doesn’t she D. is she

④He has never visited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______?

A. hasn’t he B. has he C. does he D. doesn’t h

⑤Lucy, you clean the blackboard today, ______?

A. do you B. did you C. will you D. can you

⑥Mr. Green went to Shenzhen on business last wee, ______?

A. isn’t he B. doesn’t he C. didn’t he D. hasn’t he

⑦John can hardly understand Chinese, ______ he?

A. can’t B. doesn’t C. can D. does

⑧- weather! It’s raining!

-Bad luck!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all day.

A. What fine B. How fine C. How bad D. What bad

Keys:

(1) ①traditional ②sad ③lively ④fun ⑤noisy ⑥own ⑦rest ⑧serious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6)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12.have a good time 玩得高兴Xk b 1.C om

19. one bowl of… 一碗……

28. buy sth. for sb. / buy sb. sth. 为某人买某物

29. taste + adj. 尝起来……

30. look+adj. 看起来……

32.seem+(to be)+ adj. 看起来……

33. arrive in+大地点 / arrive at+小地点 到达某地

35. try doing sth. 尝试做某事 /

37. forget doing sth. 忘记做过某事/

45. Why not do. sth.? 为什么不做……呢?

46. so+adj.+that+从句 如此……以至于……

47. tell sb. (not) to do sth. 告诉某人(不要)做某事

Unit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15 have dance and piano lessons 上舞蹈课和钢琴课

20 not…at all 一点儿也不……

29 How about…? ......怎么样?/ ……好不好?

31 How many+可数名词复数+一般疑问句? ……有多少……?

32 主语+find+that从句. ……发现……

33 spend time with sb. 和某人一起度过时光

34 It’s+ adj.+ to do sth. 做某事的……的。

37 What’s your favorite……? 你最喜爱的……是什么?

38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做某事的最好方式

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2. as…as… 与……一样……

19. be good at 擅长…… wwW. x kB 1.c Om

21. have fun doing sth. 享受做某事的乐趣

25. as+adj./adv.的原级+as 与……一样……

26. It’s+ adj.+for sb. to do sth.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的。

大多数形容词和副词有三个等级:1)原级(不作比较),修饰词very,so,too,pretty,really;2)比较级,表示“较……”或“更……”的意思(两者之间进行比较), 标志词than,A or B,of the two, 修饰词much,a lot,a little;3)最高级,表示“最……”的意思(三者或三者以上作比较),形容词最高级前面一般要加定冠词the,后面可带in(of)短语来什么比较的范围。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规则变化: 构 成 方 法 原 级 比 较 级 最 高 级 单音 节词 和部 分双 音节 词 一般在词尾加-er或-est high short higher shorter highest shortest 以字母e词尾的词,加-r或-st late fine later finest latest finest

重读闭音节词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先双写辅音字母,再加-er或-est hot big thin fat hotter bigger thinner fatter hottest biggest thinnest fattest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双音节词,先把“y”改为“i”,再加 -er或-est funny easy early funnier easier earlier funniest easiest earliest

多音节词和部分双音节词 在词前加more或most beautiful athletic outgoing more beautiful more athletic more outgoing most beautiful most athletic most outgoing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不规则变化:

far farther(更远) further(更深远) farthest(最远) furthest(最深远)

as…(原级)as与……一样……

Liming is as tall as Jim. Jack runs as fast as Tom. Lily is not as/so tall as Lucy. =Lily is shorter than Lucy.

Unit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6. 10 minutes by bus 坐公共汽车10分钟的路程

10. more and more…… 越来越……

16. play a role in… 在……方面发挥作用/有影响

21. Can I ask you some…? 我能问你一些……吗?

22. How do you like…? 你认为……怎么样?

23. Thanks for doing sth. 因做某事而感谢。

24. What do you think of…? 你认为……怎么样?

27. play a role in doing sth 在做某事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Unit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9.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就……讨论

16.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有趣的资料

26. How about doing…? 做……怎么样?

28. try one’s best to do sth. 尽力做某事动词不定式做宾语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5. send…to… 把……送到……

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3. live to do 200 years old 活动200岁

18. will+动词原形 将要做……

19. fewer/more+可数名词复数 更少/更多……

20. less/more+不可数名词 更少/更多……

23. such+名词(词组) 如此……

24. play a part in doing sth. 参与做某事 w W w.x K b 1. c o m

25. There will be + 主语+其他 将会有……

26. There is/are +sb./sth.+doing sth.有……正在做某事

27. make sb. do sth.

30. It’s+ adj.+for sb. to do sth.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的。

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pour…into…把……倒入……

put…into…把……放入……

a piece of一片/张/段/首……

cover…with…用……覆盖……

how many+可数名词复数 多少……

how much+不可数名词 多少……

It’s time (for sb.)+to do sth. 到(某人)做某事的时间了 First…Next…Then…Finally 首先……接下来……然后…….最后……

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18.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这个月末

26. study for a test为考试学习新|课 |标| 第| 一|网

33. invite sb. to do sth.邀请某人做某事

34. what引导的感叹句结构:What+a/an+adj.+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 What+adj.+名词复数/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help sb.(to)do sth.帮助某人做某事

36. see sb. do sth.

37. see sb.doing sth.

38. the best way to do sth.做某事最好的方式

39.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sb.为某人举办一个惊喜派对

40.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期盼做某事

42. What’s today?今天是什么日子?

43. What’s the date today?

44. What day is it today?

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15. give sb. some advice 给某人提一些建议

18.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环游世界

25. be angry at/about sth. 因某事生气

29. the first step 第一步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8. advise sb. to do sth. 劝告某人做某事

39. It’s best (not) to do sth. 最好(不)做某事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7)

3. I’m sorry, I can’t. 对不起,我不能。

6. (That’s) too bad. 那是太糟糕了。

7. How about you, Jenny?

8. What about you, Wilson?

那你呢,Wilson?

9. I’d love to. 我愿意。

为考试做准备。

11. 11. Sorry, I must ...

对不起,我必须......

13. I can’t. I might have to ...

16. I can’t either. 我也不能。

2. I’m sorry, I’m not free.

很抱歉,我没空。

I might have to ...我也许必须......

3. I’ll buy ... = I will buy...

5. (否定)I’m afraid not.

6. (肯定) I’m afraid so.

我恐怕是这样。

9. I’m not available. 我没空。

11. Good luck!祝你好运!

12. It sounds great. 这听起来太棒了。 (It sounds + adj.)

14. See you then./ See you. 再见。

I’d love to come.

That’s really too bad.

5. What’s today? 今天几号星期几?

3. is leaving (Be + Ving)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将要离开

7.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sb. 为某人举办一场惊喜派对

10. any of ...

13. think of sth.考虑......

15. without + Ving/n./pron.

16. so that ...

18. hear from sb.

1. like ... a lot 非常喜欢......

2. help sb. to do sth.

8. bring sb. to sp.

1. thanks so much for doing sth. 非常感谢做某事

3.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在(这个月)末

9. let me know (let sb. do sth.)让我知道

3. the opening of ... ......的开幕式

6. invite sb,. to do sth.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案(篇8)

.Words & phrases : keep out , loud , argue , What’s wrong ? football ,

either , except , themselves , include ,etc .

2.情态动词could /should 的用法。

3.Why don’t you … ?结构表建议的运用。

4.如何谈论问题及提出建议。

5.在处理问题中学会自省与人际交往。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

1.should /could 情态动词的用法。

2.如何提出建议。

教具: a tape recorder5 , cards .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所学物品的图片、教学挂图。

学生:英语点金教练及相关的学习用具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g in(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 .

2. Check the Homework(家庭作业) .

Step 2 Pre-task(任务前活动)

T: I want to buy a new guitar but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What should I

do ?

Ss think it over ,and try to give his/her advice .

Write their advice on the Bb .

1. Borrow one . 2. Buy a second-hand guitar .

3. Get a part-time job . 4. Don’t buy a guitar .

5. Wait until next year .

Practice reading the advice by the Ss .

导入: In this uni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problems people have and learn

how to give these people advice –to tell people what we think they should do

.

Step 3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0 , 1a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Ss . 2. Read the problems by the Ss .

3. Ask Ss to write the problems in the “Serious” or “Not serious” columns

.

4.Explain . 5. Talk about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Practice reading

.

SB Page 10 , 1b .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should they do .Play the tape twice .Ss

circle the problems they hear .Play the tape a third time .Check the answers

.

Step 4 Post-task(任务后活动)SB Page 10 , 1c .

Look at the problems in activity 1a and make conversations .

Step 5 While-task(任务中活动)SB Page 11 , 2a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should they do

.

2. Point to the sentences below .

3. Play the tape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Pay attention to Peter’s

friend’s advice .

4. Play the tape again .Ss circle “could” or “should” .

5. Correct the answers .

SB Page 11 , 2b .

Read the instructions .Pay attention to Peter’s answers .Play the tape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

Step 7 Post-task(任务后活动)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peter and his friend with the help of 2a & 2b

.

Step 8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Ss say the questions and the responses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ld/should .

Homework(家庭作业):

1. Go over the words .

2. My clothes are out of style ,what should I do ? Please give the advice

.

教学后记: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