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内容课件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12篇

发表时间:2024-11-05 14:07:22      李婉尔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12篇。

考虑到您的需要我们进行了“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的编辑,请您仔细查看以下提示。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2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4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1)计算:tan ª=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演示动画 动画演示等高线(高度相同的所有点的连线)地形图的形成(2)游戏:以手为山地,在手上画等高线。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图并展示。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如何来表示各种地形

如图:

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 盆地: 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是两个山顶之间的最低处,两个山谷之间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陡崖:等高线重叠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气象观侧站、疗养院。

②选“线”: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

③选“面”: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开辟梯田,工业区和居民区。(1)水库、坝址的选择: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①库区: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理由:库容大;集水区域的面积大 ②坝址:峡谷地段。

理由:工程量少,投资少。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 m B.55 m C.60 m D.65 m(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 m B.40 m C.65 m D.90 m

(2)港口码头的位置: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阔深的避风港湾

右为某海湾附近等高线、等深线图,该区域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最适宜建港口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引水线路:

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五、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1)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题目要求,在要作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作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剖面线。上图中上半部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AB横线是要切开地表的剖面线。

(2)确定比例尺。一般来说,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垂直比例尺应视图中地形的起伏状况而定,一般来说,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几倍,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势起伏状况。

(3)建立剖面图坐标系。

①确定剖面图的水平基线。因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一般保持与原图一致,因而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②确定坐标纵轴的高程。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但图上高程的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标出各高程的数值,并通过各高程点作平行于剖面图基线的高程线。

③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转绘到剖面图基线的相应位置上。

④通过转绘到剖面图基线上的各点作垂线,标出各垂线与相应高程线的交点。

⑤把各交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并在曲线内画上阴影部分,以更加清楚地显示剖面的起伏状况。

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擦去垂线的痕迹,一幅完美的剖面图就完成了。

通视问题

(1)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反之则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凸形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2)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实际地点的通视情况。

如下图,从A点观察,C点到D点的山坡以及B山北坡 通视情况良好,而阴影区表示不可通视的地区。

八、【板书设计】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

读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剖面图及其河流水量变化图(1)图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

形条件 这样选

择的理由是。

(2)大坝的设计与建设需考虑 的自然条件是(3)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若

图距为0.8㎝),坝长和

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4)在图中绘出水库淹没的最大范围

(5)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火车车辆的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图中的铁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地所在的

省区简称是A、鲁 B、浙 C、青D、吉

(1)峡谷 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条件(3)72m 50--100m(5)G 因为G地到H点之间没有地形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9)B 某山区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边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过H处的车辆是___点。(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十、【教学反馈】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5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汪杨

大家好!我是汪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比较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预测

两个高潮:气温分布规律,绘制思维导图 重难点:气温分布规律

突破方法:比较读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利用练习多巩固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温,气温作为气候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自然地理以及整个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找出气温分布规律是一大难点,以及1月、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对比也是一大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要让学生去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计算都比较简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自己看书都没什么问题。对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掌握其中一条“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图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7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

(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

(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

(1)立法保护,xx国文物保护法。

(2)圈建保护。

(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xx水城xx!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x国的xx――xx。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x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例的具体内容就已经全部分享完毕了,尽管大家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但各位朋友们完全可以参考上面的内容,去制定自己的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8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导入:今天的日期是?2009-12-25 圣诞节 图片:圣诞老人

提问:昨天平安夜同学们收到圣诞礼物了吗?没有。但今天最棒小组将会获得老师的神秘圣诞礼物。

过渡:那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群山之上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处。所以我们要送给圣诞老人一份礼物,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交给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目标引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

提问:同学们提前已经复习,你认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答:教师追问重要知识点,学生答对的奖励该组一面旗帜。并由此引入绘制山顶等高线地形图。

板画: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提问:上图表示的是哪一种山地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300

200

300

100

300

300

200

200

爱心

用心

专心

生答:山顶

提问: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什么? 生答: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课件:巩固提升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探究与合作

(一):

第1、2组讨论并写出山脊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3、4组讨论并写出山谷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5、6组讨论并写出鞍部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7、8组讨论并写出陡崖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5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3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课件:山地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图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学生整理学案(2分钟)难点突破:

爱心

用心

专心

山谷

山脊

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分别代表山脊和山谷,请为图中的等高线标上合适的海拔。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

过渡:通过这一环节的表现,说明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到底有多好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

探究与合作

(二)1、2组讨论并完成1题 3、4组讨论并完成2题 5、6组讨论并完成3题 7、8组讨论并完成4题、根据河流流向,在图上标出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及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爱心

用心

专心

2、在图中写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并在适当的位置,添加一条河流。

3、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据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并用箭头标出。

爱心

用心

专心

4、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从A、B两点登上乙山峰,你会选择据哪一条路线?并说明理由。

A

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7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4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

结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圣诞老人终于平安降落了,他谢谢同学们。今天获得旗帜最多的小组是最棒的,这个小组获得了神秘的圣诞礼物。

爱心

用心

专心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10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1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篇12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赤道(0°纬线):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注:可以根据极点附近判断:极点附近是海洋,为北半球;极点附近为陆地,为南半球。

2.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二.本初子午线(0°经线)与180°经线:

1.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2.180°经线以西是东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

三.20°W和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2.某点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20°W。

3.某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160°E。

4.“小东大西”:小于20°W的西经和小于160°E的东经在东半球,大于20°W的西经和大于160°E的东经在西半球。

注:可以根据海陆分布来判断东西半球。

四.五带的分界线

1.北回归线(23.5°N)——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2.南回归线(23.5°S)——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3.北极圈(66.5°N)——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4.南极圈(66.5°S)——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注: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五.高中低纬度带的划分六.大洲分界线七.板块边界

1.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一般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2.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在陆地上一般形成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中间是海洋的话,面积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3.生长边界(←→),张裂运动,一般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大。

拓展:如何学好地理

一.理解概念并及时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并注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注重地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选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根本,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来剖析和深入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请仔细阅读本文梳理出的内容并将其收藏备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情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示: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 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单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较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细分析,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降水的变化,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就是降水量柱状图。如果画成下面的图,降水的变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那么,如何绘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呢?

课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练习:根据活动中的.数据,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这儿降水的变化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

(四)降水变化类型

根据降水变化,可以分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湿润型,课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伦敦──全年湿润型罗马──冬季多雨型 开罗──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转)从刚才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想一想,我们曾用什么方法表示过世界气温的分布?与气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线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xx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1000~20xx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方法: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为例来说明)(大陆东岸和西岸多,内陆地区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读阅读材料,了解雨极和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转)世界降水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这要从降水的形成说起。

1、课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从降水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条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结。

2、运用降水的原理解释一下:两极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什么少雨?

小组交流、讨论。

(两极地区气温低,水蒸汽少,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边,这里水蒸汽没有变冷的条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4】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5】

《多变的天气》

课题: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

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习

(一)、结合学习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①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②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③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④家具厂接近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阿拉伯---驼队

⑧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⑨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A黑龙江B新疆C西藏D内蒙古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图

第1~1节 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经纬网定向法”这一难点问题。教材通过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和比例尺的换算,帮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关键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实地范围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常见图例的列举,目的让学生读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什么”问题。如果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话,那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则是“工具”的工具。

教学方法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实地方向辩别的种种方法,引入地图上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学生装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地图上添加了指向标以后,或者在南极点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指向标、经纬度网定向法。

2.实物演示法。由学生自学实地定向法的四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上讲台演示时钟表盘图确定实地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可让学生在参照点上画指向标的方法,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纬网定向法,需要演示经纬网地球仪,从中明确经线、纬线的指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3.读图法.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三幅没比例尺地图反映出来和北京市区图,说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围有大有小,反映的内容有详有略。最后了解图示的常见图例。

4.讲述法。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地图的最大特点是把广阔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图中所画的地理事物较实地缩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种。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有详有略,包容的范围有大有小。图例、注记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教师板画巩固。

二、 课时安排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 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8】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 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 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 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1︰3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 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arr;麦哲伦海峡arr;太平洋arr;菲律宾群岛arr;印度洋arr;好望角arr;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0】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 时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时每 分 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2、[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头 发面 部体 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 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 色

棕 色黑 直扁平中 等东 亚黑种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1】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2】


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初一年级地理教学应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为依据, 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2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下册(人教版)为主要内容进行 教学活动和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努力创设 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 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 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 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 (简称《决定》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 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 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

“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 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 究课。

4、注意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

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两年的地理学习情况,作 好整理工作。认真填写《成长的足迹》 ,作为学生初中毕业成绩的重要组 成部分。尤其特别注意保存学生第一学期全区统一测试成绩和技能测试 尤其特别注意保存学生第一学期全区统一测试成绩和技能测试 尤其特别注意保存学生第一 成绩,将作为其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绩,将作为其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不断的充实自己, 使自己具备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

6、加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组长应有考勤和活动纪要。

7、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 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使教学水 平不断提高。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2024年初一地理教学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由于我是一名非地理专业教师,再加上刚参加工作,在学法和教法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导致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不过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上学期实现了,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有了较为良好的表现。新学期开始了,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能扬长避短取得更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目标:

教完七年级地理下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世界之窗》、《正大综艺》等节目,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四、教学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本学期应该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解决他们再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自己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

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应积极参与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虚心向前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开展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进度:

01—03周: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03—07周: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08—12周: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12—15周:第九章 西半球国家和地区

16—17周:第十章 极地地区

18—19周 : 期末复习

【热】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6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热】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6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1)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赤道(0°纬线):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注:可以根据极点附近判断:极点附近是海洋,为北半球;极点附近为陆地,为南半球。

2.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二.本初子午线(0°经线)与180°经线:

1.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2.180°经线以西是东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

三.20°W和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2.某点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20°W。

3.某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160°E。

4.“小东大西”:小于20°W的西经和小于160°E的东经在东半球,大于20°W的西经和大于160°E的东经在西半球。

注:可以根据海陆分布来判断东西半球。

四.五带的分界线

1.北回归线(23.5°N)——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2.南回归线(23.5°S)——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3.北极圈(66.5°N)——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4.南极圈(66.5°S)——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注: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五.高中低纬度带的划分六.大洲分界线七.板块边界

1.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一般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2.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在陆地上一般形成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中间是海洋的话,面积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3.生长边界(←→),张裂运动,一般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大。

拓展:如何学好地理

一.理解概念并及时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并注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注重地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2)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导入:今天的日期是?2009-12-25 圣诞节 图片:圣诞老人

提问:昨天平安夜同学们收到圣诞礼物了吗?没有。但今天最棒小组将会获得老师的神秘圣诞礼物。

过渡:那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群山之上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处。所以我们要送给圣诞老人一份礼物,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交给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目标引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

提问:同学们提前已经复习,你认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答:教师追问重要知识点,学生答对的奖励该组一面旗帜。并由此引入绘制山顶等高线地形图。

板画: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提问:上图表示的是哪一种山地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300

200

300

100

300

300

200

200

爱心

用心

专心

生答:山顶

提问: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什么? 生答: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课件:巩固提升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探究与合作

(一):

第1、2组讨论并写出山脊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3、4组讨论并写出山谷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5、6组讨论并写出鞍部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7、8组讨论并写出陡崖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5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3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课件:山地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图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学生整理学案(2分钟)难点突破:

爱心

用心

专心

山谷

山脊

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分别代表山脊和山谷,请为图中的等高线标上合适的海拔。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

过渡:通过这一环节的表现,说明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到底有多好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

探究与合作

(二)1、2组讨论并完成1题 3、4组讨论并完成2题 5、6组讨论并完成3题 7、8组讨论并完成4题、根据河流流向,在图上标出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及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爱心

用心

专心

2、在图中写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并在适当的位置,添加一条河流。

3、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据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并用箭头标出。

爱心

用心

专心

4、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从A、B两点登上乙山峰,你会选择据哪一条路线?并说明理由。

A

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7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4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

结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圣诞老人终于平安降落了,他谢谢同学们。今天获得旗帜最多的小组是最棒的,这个小组获得了神秘的圣诞礼物。

爱心

用心

专心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4)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5)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汪杨

大家好!我是汪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比较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预测

两个高潮:气温分布规律,绘制思维导图 重难点:气温分布规律

突破方法:比较读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利用练习多巩固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温,气温作为气候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自然地理以及整个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找出气温分布规律是一大难点,以及1月、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对比也是一大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要让学生去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计算都比较简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自己看书都没什么问题。对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掌握其中一条“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图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范围。

2、能正确观察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线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四、检测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的学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的学习策略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高中地理的单元复习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单元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单元复习依据下列的原则与方法:

1、深化、细化知识点,复习到位。

单元复习阶段,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深化、细化各知识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概念、规律、特征等,确实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纠正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争取一步复习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患。

2、讲练结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元过关。

单元复习以教师的讲为主。虽然说是这些内容学生以前都学过,但学生的知识遗忘率甚高,现在复习避免将课上成新课,构建知识体系。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边讲边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时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要注意对习题的讲解,尤其是解题思路的讲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讲练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将教材中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归纳好的大量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细化,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题目,争取题目对知识点的高覆盖率,每一单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确实过关。

3、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

而在地理考试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

4、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固然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但也要有意识地增加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各种教法、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可以弥补教师授课的不足。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3

《多变的天气》

课题: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图

第1~1节 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经纬网定向法”这一难点问题。教材通过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和比例尺的换算,帮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关键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实地范围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常见图例的列举,目的让学生读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什么”问题。如果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话,那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则是“工具”的工具。

教学方法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实地方向辩别的种种方法,引入地图上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学生装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地图上添加了指向标以后,或者在南极点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指向标、经纬度网定向法。

2.实物演示法。由学生自学实地定向法的四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上讲台演示时钟表盘图确定实地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可让学生在参照点上画指向标的方法,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纬网定向法,需要演示经纬网地球仪,从中明确经线、纬线的指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3.读图法.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三幅没比例尺地图反映出来和北京市区图,说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围有大有小,反映的内容有详有略。最后了解图示的常见图例。

4.讲述法。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地图的最大特点是把广阔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图中所画的地理事物较实地缩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种。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有详有略,包容的范围有大有小。图例、注记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教师板画巩固。

二、 课时安排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 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5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 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 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 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1︰3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 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arr;麦哲伦海峡arr;太平洋arr;菲律宾群岛arr;印度洋arr;好望角arr;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6

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7,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说明亚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8,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4、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5、运用某些典型的数据指标,说明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运用某个国家地图和资料,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探究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本国优势的成功经验。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8


【目录】篇1: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2: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3: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4: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5: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7: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8: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9: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0: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1: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2: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3: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4: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15: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正文】

篇1: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本学期的教学资料,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明白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明白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明白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明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本事。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本事,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第1-2周:第一章

第2-4周: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周:第四章

第15-16周:第五章

第17-18周复习

第19-20周复习及期末考试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教学计划二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经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资料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资料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资料: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构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构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构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必须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本事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1、经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去掉一周的节假日,二个周的复习时间,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资料

第一周: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周:第三节地图

第四周:综合探究一地图的应用

第五周: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六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七周:综合探究二家乡的“沧海桑田”

第八周: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九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十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十二周: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十三周:综合探究三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第十四周: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十五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十六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十七周:综合探究四居民与环境

第十八周:第五章综合探究五发展需要合作

篇2: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资料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资料,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明白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明白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明白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明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本事。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本事,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第一章

第2-4周: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周:第四章

第15-16周:第五章

第17-18周:复习

第19-20周:复习及期末考试

篇3: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后面还有多篇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大纲对本年级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的地理概貌。

2.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经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构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确定。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尊重世界不一样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初步构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资料结构。全书分三章,以介绍世界区域地理为主。

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3.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

4.教材的形式结构,教材有正文、阅读、活动三部分组成,形式活泼多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三、学生情景分析:

初一新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具有必须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具有了必须的地理思维意识,其它学科的知识也相应的有所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已经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但同时也存在学生地理学习本事层次化的现象。从年级角度来看,班级之间差异明显。从班级角度来看,学生之间层次化现象明显。本学期的教学设计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情景分析

单元:第六章:认识大洲

资料: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三节:美洲

教时:6

周次:1-3

教学目的(目标)要求: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重难点分析: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法及突破重难点措施:演示法、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归纳区域的特点后,还要简要的分析其相互关系。

情景分析

单元:第七章:了解地区

资料:第一节:东南亚

第二节:南亚

第三节:西亚

第四节:欧洲西部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时:10

周次:4-8

教学目的(目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景。6.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7.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8.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掌握认识地区的一般方法。掌握各地区侧重点。

教法及突破重难点措施:读图法、分析法、填图法、归纳法等。

情景分析

单元:第八章:了解国家

资料: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五节:美国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教时10

周次:9-13

教学目的(目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7.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8.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难点分析: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落实世界地理概况部分的资料。

教法及突破重难点措施:读图法、分析法、填图法、归纳法、探究法等。

篇4: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业务本事。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经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当研究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资料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能够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资料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资料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经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经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经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比较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能够供给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资料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资料,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本事。

3、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学校网络等的作用,让学生获得知识。

4、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查

五、本学期教学任务和目标

1、让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本事、独立分析问题本事和读图本事。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懂得人地对立同一关系,使人类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团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导学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进取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进取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八、教学反思与要求

在教学中,做到及时总结,做到扬长避短,诚恳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听课,多评课,更要多上公开课,平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篇5: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供给了梦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供给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进取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团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进取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11、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四、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2课时

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巩固练习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习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习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

篇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资料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资料,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明白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明白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明白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明白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本事。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本事,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第一章

第2-4周: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周:第四章

第15-16周:第五章

第17-18周:复习

第19-20周:复习及期末考试

篇7: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这个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新学期,新学生,新环境,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圆满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级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一样,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应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本事。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资料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进取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资料。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那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构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资料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终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团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资料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构成多种多样的贴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异常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忙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本事、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本事。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景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教学研究

由于本人今年要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地理教学的相关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篇8: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本事、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构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必须的抽象思维本事和初步的系统思维本事,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到达目标和力争到达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明白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明白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本事。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明白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取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理解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高效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3.课时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资料。资料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贴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强化作业、单元考试制度的落实。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资料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同时,要异常注意对目标学生、弱科学生作业的面批。

篇9: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供给了梦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供给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进取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进取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团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工作计划的要点,结合本组学科特点,进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科学课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科学课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本事。

2、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进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公开课、网上教研、业务学习),圆满完成上级和学校安排的各种教学研究任务。

4、狠抓常规教学的管理与落实。加强团体备课,督促每个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研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科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上好实验课,并作好记录。

三、具体措施

1、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本学期3---6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并且新任科学课的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不熟悉,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尽快熟悉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转变主角,投入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去。

2、新教材的资料增多,难度增大。并且缺乏教学参考资料,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团体备课的作用,让教师在一齐互相探讨教学方法,将每一课都落到实处,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新教材是以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各任科教师要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供给科学探究材料,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

4、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在各班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结合教材资料,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篇10: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本事、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构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学期教学目标

初一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明白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明白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本事。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明白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必须的抽象思维本事和初步的系统思维本事,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我校的初一五个班级。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本学科学生比例:

初一年级:优秀:20%,良好:21%,合格:43%,尚努力:16%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资料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资料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经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经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趣味、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资料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忙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经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能够利用不一样方法制作不一样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适宜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经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经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十分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资料,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资料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资料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资料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并且这些资料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提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经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四、教学措施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进取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忙学生构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忙学生在学习中构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进取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当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忙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向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资料之一。

图领全文培养本事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本事的培养十分必要,也是培养学生本事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经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贴合新课改的要求。

篇11: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供给了梦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供给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异常是依据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最新一年版)》,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标准(最新一年版)》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进取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团体备课,科组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进取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11、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略)

篇12: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八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供给了梦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供给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进取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进取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团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篇13: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情景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资料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以往的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兴致不浓,经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是,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供给了梦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进取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本事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资料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课时

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2课时

篇14: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本事、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构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必须的抽象思维本事和初步的系统思维本事,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资料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资料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经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经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趣味、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资料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忙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经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能够利用不一样方法制作不一样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适宜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经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经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十分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本事。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经过很多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构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构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资料,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资料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资料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资料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并且这些资料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提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经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资料,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资料。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很多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明白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经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经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进度

周次单元教学资料课时

1—2一《让我们走进地理》4

3—6二《地球的面貌》8

7—10三《世界的居民》8

11—14四《世界的气候》8

15—16五《世界的发展差异》4

篇15: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重视学生创新本事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进取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参与、思考、创新,使之培养学生的个性。

3、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把教改真正落实到地理常规教学中。

4、培养地理爱好者,建立地理兴趣小组,到达以点带面的目的,从而提高地理整体水平。

三、主要方法及措施

(一)、利用两周时间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心思从署假拉到课堂。

1、提前侯课,利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融洽关系,并和课代表一齐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备。

2、学生刚回到课堂,过多的课下作业可能会打消他们的学习进取性,所以,作业在课堂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营造欢乐课堂学习环境,从教师语言开始。

1、教师语言幽默化。

以幽默的语言营造简便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以便学生到达最佳学习状态。

2、教师语言亲切化。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温柔亲切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形体语言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也”。

3、教师语言精练化。

精练的教师语言会节俭课堂时间,课堂的每一分钟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做一个“节俭型”教师,为学生供给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三)、经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

1、培养学生识图本事,从多接触图开始。

在课堂上,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让学生看图画图析图,以锻炼学生的识图本事。

2、培养学生表述本事和分析本事,从课堂回答问题开始。

本地大部分学生最大特点就是分析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白话语言多,在阐述问题时不会运用地理专业术语,针对此现象,在教学方法中多运用谈话法,多给学生创设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引导、纠错、提醒、点评,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学习。

3、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本事,从学生笔记开始。

以前都是教师总结,为了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本事,本学期改变以前教师担任主角的习惯,初步尝试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从另一角度,也帮忙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运用归纳法总结知识体系。

(四)、经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进取情感道德。

1、培养学生自信心,从宽容学生的错误开始。

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需要认可需要肯定需要鼓励的阶段,也正是轻易犯错误的年龄,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姿态出此刻学生中,答应学生犯错误不仅仅是教师的道德素养,并且也是教师的一种本事。

2、合作学习,从倾听伴发言开始。

这两天上了四节课,学生最大的反应就是在同伴发言时,整个课堂就是这一个人的事情了,其他同学好象与此无关,致使同伴之间的影响和互助学习几乎不存在。

3、利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活本事。

4、把乡土地理知识与大纲中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我的家乡。

三级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资料以片段的形式穿插于大纲要求的相关知识中,熟悉家乡,了解家乡,为家乡做贡献。

四、教学课时安排

(略)

【小编简评】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优选15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网友评价】

笔底烟花。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9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篇一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同学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图,图文转换,强化记忆 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特有工具。

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导,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篇二

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篇三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合集6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接下来的编辑为您整理的是“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江,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5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6

《地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1)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2)

《地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3)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1、我家的人口;

2、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此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篇5)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集锦5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师评价个人学识水平的重要工具,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经过筛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成为栏目小编眼中的精品之作,希望您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2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3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1、我家的人口;

2、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此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5

《地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2篇


根据您的要求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这将是对你有益的建议!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

一、我国境内最早人类

展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地图

问: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多吗?

都有哪些遗址?

分布有什么特点吗?

那我们先来看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请同学们根据问题寻找答案:

1. 地点:

2. 年代:

3. 技能:

4. 地位/意义:

二、北京人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人类代表,北京人。

1921年周口店遗址被发现, 1927年,人类学家根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一枚下臼齿,给北京人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你们猜测发现一颗臼齿对研究北京人有哪些作用?

裴文中(1904—1982),河北省滦县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1929年12月,他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发现头盖骨就可以复原出北京人的相貌,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复原之后的猿,北京人和现代人样貌的区别?(提示:从前额、眉脊骨、颧骨、鼻骨、嘴部、下颏几处比较)

补充: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展示工具以及生活环境图片)

展示使用火的图片

1、以上三幅图分别反映北京人时期火有什么功能?

2、简要说明学会用火有什么意义呢?

活动:根据图片设想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三、山顶洞人

想一想,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再次证明人类进化而来。

练一练

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沿岸。

1.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 年代:约170万年

3. 技能: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天然火

4. 地位/意义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学生自主发挥。(估计年代,比较与猿牙齿的区别等等)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较粗, 颧骨突起,鼻骨扁平,嘴部前伸,没有下巴。

结论:

体形特征: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2)

教学方案是教师们的教学计划,也是对课程的一个教学安排,可以说教学方案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秦统一的原因,知道秦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知道秦始皇并能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搜集与利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历史剧《秦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正确评价秦始皇。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根据西安当地历史文化利用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编练历史剧《秦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学过程】

主要结合我校“精讲多练,当堂达标”课改模式进行教学。

一、温故知新。提问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复习本课相关的知识。

导入新课——以秦始皇兵马俑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三、达成目标、检查预习。

(一)、秦灭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呢?阅读课文P42,结合材料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人心厌战,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材料二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材料三 :

在统一全国前夕,嬴政招募并任用了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尤为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材料得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A、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用人才,远交近攻,长平之战)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秦统一时间及过程。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使学生对秦统一的过程有个清晰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

3、秦疆域图。通过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秦定都咸阳,以及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阴山一代,南到南海。

4、秦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分组讨论得出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的建立

材料1:“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出示秦始皇图片及文字“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

材料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皇权至上

材料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权专制

2、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立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3、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材料阅读: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通过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皇帝制度的建立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创新性,以及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措施

出示材料: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必要性。

通过历史剧《秦囧》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情境一

旁白:公元前221年,一个原秦国人驾着马车、带上了足够多的钱,踏上了周游全国的旅途。然而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旅程结果却……我们拭目以待吧!

秦人:唉!又累又饿,我要休息会!我从咸阳出发,走到韩国区域。因为我的车比韩国的大,韩国的道路太窄,车过不去,我只好步行。

1、 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驰道

出示秦直道的图片,秦朝道路图,得出作用: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情境二

旁白:秦人路过一家布店,于是兴致勃勃地去订做了一条长裙,做好了穿在身上,却发现是条短裙,他很生气。

情境三

秦人:我的旅行啊,还怎么继续,既然如此,付钱吧……

做衣服的:我不收秦国货币,我收赵国货币

旁白:一车的钱秦人根本没地方用。没办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给了他。

2、经济上: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出示秦统一货币图,度量衡图,了解其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情境四:

卖衣服的人让秦人写个抵押玉佩的字据,可是他写的字卖家都看不懂,秦人对他的旅行失望极了。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出示秦统一文字图,得出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军事上: 北筑长城, 南修灵渠

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断侵扰,百姓苦不堪言。臣以为应早早提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蒙恬

得出秦修长城的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出示秦疆域图,了解秦长城。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5、思想上:焚书坑儒

廷尉李斯议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分组讨论

Ø 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Ø 但长远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谈谈秦始皇。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个世界。

——(明)李贽

“千古一帝”秦始皇背后的故事

统一全国后,每天确定阅览120斤文书的日定额,不完成定额,不能休息。他先后6次大规模巡游,进行实地考察,病逝于第六次巡游途中。

(1)、抛去对个人功利的追求,结合秦始皇的身份,请你谈谈是什么促使秦始皇做出如何丰功伟绩?

作为统治者,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正确评价秦始皇——分组讨论

四、回扣目标——以结构式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五、检测目标——巩固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是( )

A夏 B商 C秦 D汉

2、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强皇权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实行分封制

3、秦朝开创了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的(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地方设县 B修筑长城

C用圆形方孔钱 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5、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秦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 )

A统一六国 B抵御匈奴

C开发北部 D旅游观光

6、下列关于灵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B由李冰主持开凿

C解决运输问题

D利于开发南方地区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撰写“秦始皇之我观”的小论文

预习第10课完成:1、秦暴政的表现

2、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3)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4)

七年级上册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

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互动1

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成为单于,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拥有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如此使得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其表现有三: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三是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又促成了 匈奴的强大。互动2

结合所学,考虑课本第72页“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明确: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互动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展示问题:

一、什么是“和亲”

二、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

三、“和亲”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

明确:和亲就是指汉朝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初,因国家贫困,国力较弱,对匈奴实行了“和亲”,以安定边境。“和亲”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为此到汉武帝时开拓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同时,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互动4

汉武帝时是怎样打败匈奴的? 展示课本第78页地图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明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可用两员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战役归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由学生介绍漠北战役的经过,强调此次战役的影响。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在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展示图片霍去病及霍去病墓激发情感 互动5

课本第79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并要求学生积累 互动6

你知道西汉与匈奴和亲的使者是谁吗?展示王昭君图片。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断。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并同西汉订立了和约。这样,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就是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讲讲有关她的故事。

三、昭君出塞

课件展示《昭君出塞》图,放背景音乐《琵琶曲》由学生讲述王昭君的故事。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昭君出塞呢?(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诗句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明确: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互动7

东汉时又出现了两位抗击匈奴的大将,他们是谁? 明确:窦固、窦宪。他们与卫青、霍去病一样打败匈奴。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汉与匈奴关系 和→ 汉初

战→ 汉武帝

和→ 汉文帝

课堂反馈:(小组竞赛形式完成)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5)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老师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哪次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6)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7)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8)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_。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_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春秋争霸的原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春秋争霸的影响: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春秋争霸形势图: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晋、楚、吴、越王先後做过霸主,历称为“春秋五霸”。是当时诸侯的人物展开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9)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1)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 时,我们从 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 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 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上一篇: 地理七年级教案1500字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