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内容课件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汇总4篇

发表时间:2024-01-24 12:00:41      周梦倩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汇总4篇。

我们的目标是为您提供最好的“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教师用真诚的心去温暖孩子们,伴随他们成长,学会写教案便是每位老师必学的一项技能。 教案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篇1】

1、我们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感受到长满绿树,开满了鲜花的大地是多么令人神往。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想听吗?(播放《春天在哪里》)

3、你还知道有哪些诗赞美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呢?(生答)今天老师引导大家学习一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师范写“拣”字。说说这句话意思。(指点:“解”是明白、知道。这句话意思是:儿童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但是却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游览。)

4、冰心奶奶认为这句诗也可以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游人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只拣孩子多的地方去游览。)

5、了解作者。(出示作家卡片)(是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

(一)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特强调“浑身解数”的“解”读xiè。指导写“盈”字。

B、引词入文,理解词语。

坦率,毫不做作。多用作天真烂漫。

开得旺:开的'旺盛。文中指海棠树开着密密层层的花,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3、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儿童很多?

(2)谁能分别用文中的词来概括这儿的人之多呢?

(3)颐和园门口——成千盈百 知春亭畔——坐无隙地 玉澜堂——围聚过来。

这篇课文介绍了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欣赏到颐和园美好的景色,说明儿童本身就迸发着生机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我们这节课就通过朗读、感知,从文本中已基本领略到这一点,下节课,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一起去儿童多的地方,看看我们能找到春天的踪迹。

三、我能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篇2】

毯tǎn--绿毯、地毯、毛毯            渲xuàn--渲染、渲腾

勒lè --勾勒、勒令、勒索            吟yín--低吟、吟诗、吟诵

迂yū --迂回、迂阔、迂腐           襟jīn--衣襟、襟怀、胸襟

蹄tí--马蹄、猪蹄、牛蹄            貌mào--礼貌、容貌、面貌

拘jū--拘束、拘留、拘泥            涩sè--羞涩、苦涩、晦涩

跤jiāo--摔跤、跌了一跤             偏piān--偏西、偏远、偏见

晰xī--清晰、明晰、白晰           伞sǎn--大伞、雨伞、伞形

抚fǔ--抚摸、抚养、安抚            绍shào--介绍、绍兴、绍酒

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          陷xiàn--陷入、陷阱、陷害

词汇表:

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清晰  插嘴  分辩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古朴  典雅  矗立  戎装  守候  鸵鸟  匕首  商贸  芝麻

妖娆  机械  开凿  巍峨  媒体  狰狞  逞凶  撕扯  效率  贯通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  精神饱满  美轮美奂  银装素裹  严阵以待

音:

同行(xíng)             衣裳(shāng)         拨转(zhuǎn)

凹眼(āo)               夹(jiā)道            缫(sāo)丝

冶(yě)铁               隧(suǐ)道           开凿(záo)

撕扯(chě)             高歌一曲(qǔ)       助兴(xǐng)

组词:

吟(低吟)           蹄(马蹄)            涯(天涯)        戎(戎装)

冷(冰冷)           啼(啼叫)            崖(山崖)        戒(戒备)

晰(清晰)           疆(新疆)            媒(媒体)        狰(狰狞)

淅(淅沥)           僵(僵硬)            谋(计谋)        挣(挣扎)

缰(缰绳)                              睁(睁眼)

效(效果)           拨(拨转)            驰(飞驰)        筝(古筝)

郊(郊外)           拔(拔牙)            弛(松弛)

近义词:

盼望(渴望)        沉思(深思)          巍峨(高大)         狰狞(凶恶)

控制(掌握)        融化(溶化)          热闹(喧闹)         响亮(洪亮)

飞驰(飞奔)        天涯(天际)          舒服(舒坦)         洒脱(潇洒)

矗立(耸立)        欢腾(欢跃)          精彩(出色)         庆祝(祝贺)

繁华(繁荣)        凝望(凝视)          清晰(清楚)         分辨(争辩)

抚摩(摩挲)        软弱(柔弱、脆弱)    表白(表明)         沉思(凝思)

关键(关节)        高昂(昂扬)          提供(供应)         迅速(敏捷)

实验(试验)        威胁(要挟)          高傲(骄傲)         确实(确凿)

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飞驰)         惊叹(惊讶)

反义词:

舒服(难受)        洒脱(拘束)          冷清(热闹)         大方(拘束)

羞涩(大方)        淡雅(粗俗)          鲜艳(素净)         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表白(沉默)

复杂(简单)        坚硬(柔软)          凝固(融化)         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        稀薄(稠密,浓厚)    通明(漆黑)         高傲(谦虚)

热闹(冷清)        响亮(低沉)          动摇(坚定)         严肃(随便)

填合适的词:

(清新)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满心)的愉快

(无边)的绿毯             (柔美)的线条              (奇丽)的小诗

(无限)的乐趣             (忽飞忽落)的小鸟          (各色)的衣裳

(静寂)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              (响亮)的歌声

(会心)的微笑             (尖尖)的帽子              (古朴典雅)的石雕

(悠悠)的驼铃声           (天高气爽)的早晨          (浩浩荡荡)的大军

(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鲜艳)的旗帜              (欢迎)的阵势

(欢腾)的人群             (精彩)的表演               (漫长)的商贸大道

(茫茫)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的身影           (粗壮)的枝干

(高大)的白杨树           (巍峨)的昆仑山             (坚硬)的冰渣子

(狰狞)的面目            (高傲)的头                  (恶劣)的天气

拨转马头  流入云际    表演舞蹈   满载货物    迎候使节      凝望石雕

引起遐想  打断思路    变得严肃   陷入沉思    浮起微笑      效率下降

热乎乎地握着          远远地望见       高兴地点头       慢慢地抚摸

扯得七零八落          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源源不断地送进

一峰峰骆驼          一支骆驼队          一片欢腾

一丝微笑            一个下马威          一个身影

1、        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银装素裹: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零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词文解析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课文简说。

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4、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保证道路畅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总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篇3】

1 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 认识“欠字旁”。

3 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和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热爱春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三 发展: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及朗读能力。

通过看图感受春天的美并学词识字。根据说话内容相机引出词语。 一 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用一句话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二 看图感受春天美的特点并学词识字1 看图认识并朗读词语(1) 在春天的乐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用“春天到了”作为开头,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2) 你们从课外书上收集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呢? 放课件:《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和图片。

小组讨论动作记“舞”字简笔画记“柳”字,相机扩词。偏旁分析“复”字。记“歌”时,引导认识“欠字旁”。 (3) 赶紧把你们喜欢的词语在小组内与伙伴们交流一下,读一读,记下来好吗?(4) 读词小结2 学习生字在这八个词语里有今天要学习的13个生字。(1) 自由读字,你觉得哪些字的音要特别注意?(2) 交流(3) 从字型上看,你觉得哪些字的笔画多,难记?(4) 引导着重记“舞、柳”(5) 分小组记忆其他字。(6) 交流(7) 去掉生字的注音,打乱顺序读生字。三 书写生字读小标题1 读一读,口头扩词。2 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认为每个字的哪些笔画最关键?3 师范写,生评价。4 生练写,师巡视。5 展示,评价。 贴生字卡片于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展示

指名上台说说你最满意的字或你在写字过程中体味最深的。教师指导:说说你画了什么?对春天有何希望和向往?给画取一个动听的名字。 一 检查复习1 抽读生字词卡片--生字扩词练习2 重温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二 分析字型,指导写字1 生观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 临写。3 对照。4 评议。三 小结老师发现你们不但长了见识,而且还长大了不少,变得更细心,更懂得去帮助和鼓励我们身边的人了。四 画春天1 小组内商量可以画些什么?2 播放《春天在哪里》录音带,学生在轻快、愉悦的音乐声中,描绘心中的春天。3 展示自己的画: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五 总结春天真是太棒了!所有的植物又重新开始生长,所有的动物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所有的孩子也都长大了。多神奇的春天呀!六 作业1 完成课后“我会写”2 把你的画给爸爸、妈妈看,说说你画了什么?让他们也来评一评。 示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录音带

[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篇4】

初一语文学案 第四单元作文《探索月球奥秘》 作文目的:

1、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2、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3、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典故诗词歌文等。训练要求:

1、対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成文。

2、遵循想象作文的创作原则:合理性、积极性、启迪性。

3、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造出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说词句

1.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2.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3.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

二、叙故事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讲关于月亮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

三、唱歌曲

唱歌关于月亮的歌曲,看谁唱得好。

如《花好月圆》《明月千里寄相思 》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十五的月亮 》《彩云追月》 《月亮河》 《月亮走我也走》等。

四、写文章

以“月球”为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想像性作文。

附:1.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4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

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2.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