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模板】七年级生物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预习提示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编辑推荐
教案推荐: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案推荐: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教案收藏】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最新模板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收藏】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经历,每次活动的目标虽是既定的,但实现它的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充满了各种变数,正是这不可预测的变数,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期待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精彩的生成而在课前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可有时……
案例:“巴斯德实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学习巴斯德实验,由此实验得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出示目标,就有同学站起来说,“科学探究的六环节,我早知道,不就是……”
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巴斯德实验对应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也说了出来……看来,提前预习已起了作用,于是我抛弃了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我说:“好,你们已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刚才说的几个环节都很正确,不错,不错,那还有不懂的环节吗?”
“制定计划有通用的方法吗?”“交流的时候都要说出来吗?”“那个曲颈瓶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问题出来了,我安排小组分组讨论,要求小组中只要有一人会全组都会,看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
这下课堂沸腾了,翻资料的,看图的,讨论的,教同桌的……
后来,课堂检测的结果,比以前安预设案教授时高出十多分。
体会与反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椐当时的具体,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学生不再是一张白
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丰富而有活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因尴尬而回避,不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现实,放眼全体,以心灵来感应心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在本案例中,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是最精彩的。课前,我的精心设计是:由巴斯德实验推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并归纳应用。本打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进行,最终水到渠成,走向高潮。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学生勇敢的道出结论,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怎么办?
是按部就班,视而不见,还是就此“放手”,敞开接纳,重新组合教程……
经过了短暂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放手一搏:从学生的高基础出发,尊重他们的生命状态,干脆放开,让他们说,走出困境,并根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重组教程,把原来的“探索规律,寻求结论”变为“挖掘结论,解读规律”,这种灵动的转变,虽是教师战战兢兢,如履浮冰,但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却成了最精彩的一笔,而最终成绩的提高更在预设的精彩之外。这种灵动的转变,不仅符合学生知识的形成,还生动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真正、真实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体味学习的快乐和艰辛,创造出教师“适时放手”的美丽。
[课件系列]七年级生物教案写作范例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系列]七年级生物教案写作范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学的概念
2、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五、重、难点突破
导入部分: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春华秋实、北燕南飞、蜘蛛结网??自然界中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神奇奥妙、饶有趣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板书课题]。
科学探究部分:
科学探究一:
(一)生物学的概念
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现象。
2、各小组根据例子归纳总结生物学的概念。
3、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生物学的概念
(二)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关系,每小组推选1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展开讨论。
3、各组交流讨论情况,汇总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的例子。
4、讨论后,每人写出总结、交流。
情景渗透材料: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农林牧渔生产、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我们从事各种学习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生物学是医要卫生的基础,防治疾病、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都需要生物学知识。
我们生活需要良好的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环境问腿,使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研究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变遗传物质的方法来创造生物的新类型;仿生学,即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的原理来改进工业技术;抗癌药物的研制、试管婴儿的研究等,更是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科学探究二: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结合《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文及生产生活实际和利用报刊、电视媒
体所获得的信息,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交流讨论情况。
3、通过讨论、交流,每人就“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总结、交流。情景渗透材料:
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学成为当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
1963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陈中伟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将断离的肢进行再植的手术,后来又接活了各种断肢(包括断掉的手指)。这项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陈中伟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就——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及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新品种在——“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美国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热门课件】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二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课件】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回产生许多的废物,它 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解
1、排泄的概念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 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
(1 )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 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本23页的数据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 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 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 量。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 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21页与26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
② 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 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与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 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滤过形成 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推荐课件]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其二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课件]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其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教案收藏】七年级政治教学设计精选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收藏】七年级政治教学设计精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接受挫折的考验,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努力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征服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P33,并设问:茅盾和富兰克林一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成功者,他们身上大都具有勇于战胜挫折,积极开拓进取的确良宝贵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呢?
1、正确认识挫折
①材料题:晓琳和李玉上课时都因为没有很好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而受到批评,晓琳认为,老师真挑剔,存心与我过不去,李玉却认为,老师问得好,正好把我不清楚的挑出来了,两人的感受和么应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对所遇到的挫折认识不同。
②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所遇到的挫折认识不同。
如果人们总认为遇到挫折是不幸的,不公的,就会产生愤怒、焦虑、躲避、攻击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能正确认识挫折,就不会产生消极的反应。因此学会调整对挫折的态度,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辩一辩:就以下想法发表你的观点:
A、我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B、我是完美无缺的
C、人人都得拥护我、支持我 D、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E、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什么事情都做有好
④议一议:自我疏导和自我开脱有何区别?
2、敢为天下先
①阅读教材奇伦市一例,谈谈哥伦布敢为天下先的认识和看法。
②说一说,在遇到困境时,你曾有过的“奇思妙想”
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是应对挫折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处于一个竟争激烈的时代,需要具备敢为人先的竟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高尚的志趣
①志趣就是人的志向和兴趣。
②阅读教材杨振宁一例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高尚的志趣有力地推动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获得成功)
③志趣不是天生的
志趣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在良师 益友的指导和帮助下,自觉培养高尚的志趣。
4、适当转换追求目标
5、法拉第一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面对挫折,可以通过适当转换追求目标的方式,战而胜之)
6、填写下表:
我的目标努力程度实现目标的可能是否需要调整
小结:人生道路上,挫折难以避免,我们要敢于直面挫折,接受挫折的考验,积极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战胜困征报挫折。作业: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挫折,说一说造成这次挫折的主要原因,谈一琰,如何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从而获得成功?
板书设计:
1、正确认识挫折
2、敢为天下先
3、培养高尚的志趣
4、适当转换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