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课件模板】高中语文教案最新模板_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2-10 12:01:27      怡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模板】高中语文教案最新模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导语设计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动人,但在课堂收束时却草草收场,大多以重复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以布置作业和自习直接收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总结语也很重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补充、强调的作用,既是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凝练收束,也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如匠心不施,就显得整个课堂虎头蛇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习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淫威,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文中的老鞋匠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很傻的却可贵的品质正蕴藏在街道边、巷弄里,正如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利用周末等闲暇的时间,走街访巷,带上几瓶矿泉水,带上自己需要缝补的衣物鞋子,带上寻找诚信、朴素等可贵品质的真诚内心,寻访我们周围被忽视的散发光芒的人们,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希望大家认真记录下来,既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更作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发现自己眼中的美吧!

结果,到了周一语文课,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在寻访中发现的美,发现的可贵品质,还有对他们的帮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矿泉水,但是从他们真诚的笑脸中我也发现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最为可贵的品质,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扩展阅读

【课件模板】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模板】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材、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点。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领悟本文“主观情”和“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四、教学工具

幻灯片、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自古文人,对秋天情有独钟。可是再热爱,能够愿意拿生命去换取的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换取?

(二)导学案课前自学部分展示:(学生课堂展示)

1.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结构:课文可以分为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2)总写:眷恋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写:具体描写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总写:抒发眷恋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图: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三)课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图为例,体会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清,静,悲凉”?

(1)请个别同学朗诵第一幅秋景图对应的文字,其他同学勾画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词,动词。

(2)师问:为什么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先探讨颜色)

师问:蓝、白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答:宁静。

师问: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皆是这样的色彩,会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凉。

(3)请问:日光能数吗?为什么作者是“细数”?大家从“数”读出了什么?(再探讨动词“数”)

生答:清闲。

加入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三十九回有这么一段对话,和王安石的相关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领会到了“落寞”“悲凉”。

老师点拨并归纳:

秋味之“清”——从动词:静坐、泡、细数、静对。

从色彩:碧空、牵牛花的蓝色等。

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

秋味之“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师归纳表现手法:寓情于景,以动衬静。

2、为什么郁达夫喜欢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来思考。

明确: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择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3、文中有一句话,准确而又精彩地对比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找出并赏析。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请同学们分析每一种美食的特点,然后思考作者运用这组对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展示)

黄酒:浓烈白干:温和稀饭:清淡馍馍:厚实。

鲈鱼:鲜嫩大蟹:醇美黄犬:机巧骆驼:沉稳。

教师明确:运用四组比喻,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对比中凸显了故都之秋的浓烈、敦实、深长、厚重,传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4、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了一段议论。试分析第12自然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内容:议论,论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和外国的诗人对秋的偏爱。

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暗合,同时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赞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些悲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比,表达了他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结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为代价来换得北国之秋的常在,对北国之秋的爱的情感达到了极点,对秋的讴歌与赞美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爱。

最新课件: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之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课件: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之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

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

“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最新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其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其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语文教案之四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语文教案之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鉴赏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赏析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探究的主题,把握学习边城对当今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边城风光,这节课,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边城,领略边城之美。

二、作者介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沈从文。师:首先,请一位同学通过大屏幕为我们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边城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师:沈先生曾这样为我们介绍《边城》的思想内容: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的人生形式是通过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的呢?请同学结合预习以及我们观看的电影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细读文本

1.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师:戏如人生,有美好有残缺,让我们先抛下这让人惋叹的结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已观电影用心品味小说中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

2.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带给你的感受。生:美

3.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边城之美

1.找出文中体现边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体会其自然景物的特点。(风景美)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溪面的薄雾、大岩石与云等→纯净、自然、古朴“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联系现实: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2.哪些描写展现了边城独特的地域风俗,感受湘西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氛围。(民俗美)

端午节:龙船赛会、全城出动、抢鸭游戏、军民同乐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军民同乐、和谐安定举城欢庆、热闹非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师: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那么在这青山绿水的边城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师: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台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

(一)翠翠与爷爷:(亲情)(二)爷爷与乡邻:(友情)1、爷爷与“老熟人”;2、爷爷与过渡人;3、爷爷与顺顺。

师:请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爷爷和乡邻的性格特征。

生:爷爷——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乡邻——淳朴厚道、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至真至纯。

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山美水甜,这里的乡邻至善至美。

(三)翠翠与傩送:

(爱情)

师: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结合电影情节,分析傩送的性格特征。请用六个四字短语概括。

生:古道热肠、心底宽厚、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师: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宽厚热情的帅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是怎样通过翠翠表现出来的呢?

师:边城为我们展现了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边城人民之间的人性美。翠翠与摊送朦胧单纯的爱情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亲情爷爷与乡邻真诚互助的友情师: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爷爷与乡邻间的同乡情;军民同乐;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师:这里有一组未写完整的对联,请大家动用手中的笔,补写在书本上。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乱痴心。

五:探究主题合作再探究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通过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联系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创作动机: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确: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延伸探究——边城启示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

任务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同学展示分享成果。师:《边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长起来的一粒瑰宝,值得人们永久回味。今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缩小了,但心灵距离相对遥远。无疑,边城那种朴素的人情美,成了当今多少善良人们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奢望。

齐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地表现了湘西边城的环境的美、亲情的美、人情的美、爱情的美,描写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现得是人性的光辉。这曲人性美的赞歌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读《边城》,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边城》全文

2.完成本课课时达标训练

[课件范本]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最新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范本]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总而言之,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

课件推荐: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之五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推荐: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之五”,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xxx学年我担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学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炼狱”,在这种人人要为之奋斗的时期里,要与时间竞赛,要与自己的心智竞赛,这就是高三,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大家来完成各自的心愿。在这一学年度中,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

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此在备课时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识点,反复精练,把最深入浅出的,最便于记忆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多做习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相应历年的高考题筛选出来,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习题选给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写成详案,反复推敲。重点抓好了“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三.树立以高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紧扣高考要求,教学中采取广挖坑,少打井的教学方向。提高学习效率,主抓课堂质量,强化训练阶段,在授新课中必须在课堂小结后加以练习。强化基础,结合考纲各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加深记忆,一阶段后在串联知识点,形成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搜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答信息题的方法。多采用课件教学,吸引学生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讲解答题模式。在以知识带材料的学习基础上,再次以材料带知识的方法,通过当时的热点,复习知识。

四.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上阅览室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请教有经验的特级刘老师老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为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教师应该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

今后的教学方向:

1、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今后在高考复习中如何进行“热点专题”的复习,值得反思。我们习惯于用较为大量的时间去复习“热点专题”,今后在时间的安排上,在专题复习的深度与难度上,都应该降低要求。用二三个专题复习,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础知识的复习,并且要对每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用较深的挖掘。

3、对某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件必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必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xx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xx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图片:

三、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热搜教案]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教案]高中语文教学思考”,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自己没理解的问题,不要提问学生

导课的时候用了李冬梅老师的导课方式,提问学生:信息从哪里来?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究竟是什么?

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尤其是在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无法判断学生说的是否正确。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明确。我的第一反映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为我们就是通过看、听、摸等方式获得信息的。但是,又想到,我们看见的、听见的、摸到的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本身,那么信息是不是有不能看得见摸得着呢?混乱。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求证。

2、及时反思

第一个班级教学时这样问的,结果发现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第二节就没问这个问题,先回避了。第二节引课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举例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说出了信息的含义。而且当时感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为我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大的铺垫。可惜这个反思写的晚了些,现在想不起来学生是怎么回答的了,否在下次上课时可以利用这个内容来上课了。看来及时记下发现的问题或灵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回一定有了感受马上记下来。

3、如何提问

此外,感觉自己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还存在问题,提问了几次,效果都不是很好。除了这样的提问,适合找多少学生回答合适呢?通过这些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我觉得提问的目的应该是:1、引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引出信息的定义、并初步引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依附性等。3、活跃课堂气氛。

下次备课的时候应该把问题设计的目的明确了,否则这个提问对后面教学的作用就不大了。

4、喜欢的故事

学生还是喜欢“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选三个工具”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既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性、也能帮助学生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的理解。

感觉剥夺实验对理解信息对人的重要性,和“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也有很大作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