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感悟篇 > 句子摘抄

名言漫谈: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发表时间:2024-02-04 10:30:35      刘小倩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一生,收徒讲学、周游列国、或隐或仕,都是为了贯彻他心中的“道”。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可以在其中践行自己所秉持的“道”,也就是贯彻自己对大善、正义和真理的信仰,这便是躬行大道,也是敬业的最高境界。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曾写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他心中永存的一轮光明皓月,便是他所坚持的道和良知。诗人王士祯曾评价王阳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清代的纪晓岚也说:“守仁(王阳明字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王阳明的事功、文采、学问皆是彪炳史册,足以传世的。对于王阳明而言,无论是为政的事功政绩,还是文章著述,都是他践行大道的一种方式。或许正是因为他坚守着自己的道从未动摇,并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严格地实践着自己的道,所以才能够在事功、文章等方面都取得斐然的成就。而他的心学学说,他关于天理和良知的见解,也终于成为了儒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的道,借由他的事功与文章传诸后世,受到后世敬仰。

王阳明一生信奉“知行合一”的道理,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就是说,知和行是一体两面的,如果只是心里知道却不去实践,那么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懂得。故而邓之成曾评价说:“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王阳明始终坚信,心中的道理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一定要成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在事业中予以实践。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不忍见宦官祸国、忠臣蒙冤,故而毅然上疏弹劾,故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阳明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蛮荒地区。王阳明却没有为此气馁,而是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了民众爱戴。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实践中,王阳明对于道也有了新的领悟,他认识到,天理就是人的良知,寻找天理的旅途不应该向外推求,而是应该反观内省。王阳明这一段经历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南方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据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相互勾结,进攻劫掠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亦起兵闹事。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劫掠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王阳明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一些年老奸猾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交代,王阳明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了大帽山的盗贼,接下来又连番征战,屡立奇功,终于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恢复了治下安定,附近的人都惊呼王阳明是神人。据史书记载,王阳明用兵“狡诈专兵”,往往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得胜利。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于是都来帮助王阳明,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宁王朱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王阳明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将书信之事泄露给朱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之兵未至,朱宸濠才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朱宸濠在安庆受阻,于是将精锐都派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趁机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由此,宁王叛乱历时三十五天便宣告结束……

除了为官时处理政务、带兵打仗,王阳明也曾在家乡绍兴、余姚一带创办书院,宣讲自己的学说,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重新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也是他践行道的一种方式。王阳明开坛讲学,来学习者甚众,他学生遍布天下。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王阳明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灵柩过江西境内时,军民都穿着麻衣,哭着为他送葬。万历十二年,王阳明配享于孔庙。

王阳明一生,无论为学、为官都勤勉敬业,所言所行都符合心中的光明大道,正因如此,他才能死而无憾。

评说

孟子曾经说过,他的长处在于“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按照孟子的解释,便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也就是说,浩然之气是最宏大刚强的,要用正直之义去培养它,不能用邪恶去伤害它,这样它便可以充满天地。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与“义”和“道”相辅而行的,唯有这样才不会衰竭。应该在义的长期积累中慢慢生成,而不是偶然行善事便可以获得的。这一股浩然之气支持着孟子周游各国,觐见君主发政施仁,为了天下归仁的儒家之道而奋斗一生。永远心怀大道,一言一行都要合于天理正义,以践行大道为目的而勤勉于自己的事业,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这样的精神便是“浩然之气”,孟子有之,王阳明亦有之。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