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计划篇 > 中学计划书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_集锦6篇

发表时间:2024-08-14 08:06:15      怡宁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集锦6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集锦6篇)"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也很好。

【正音正字】

①臆度 (duó,猜测) ②问难 (nàn, 驳诘)

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 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

【判断句式】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

【课文简析】

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删除的第5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

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

( 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

( 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 “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

( 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 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广场》。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掌握抓特点,重描绘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翻看照片,观看视频,阅读名家游记,写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游记,抓特点,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独特的性情,陶冶情操。

教学用具:PPT

课前导学案:

哪一次外出游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了捕捉对这次游玩的特别记忆,你可以用一张照片或画个草图,你还可以用几个词语来勾勒那一次的出游。

准备写作:

1、选择哪一次的游玩。使用下列方法可能有助于你确定。

①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边看边想,这几次出游中,哪一次游玩最能唤起你的记忆。

②填写下面的问卷调查:

哪一次游玩曾使你高兴或很惆怅?

哪一次游玩让你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哪一次游玩给你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哪一次游玩能引发你长时间的思考?

让你高兴、惆怅,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增长见识、给你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分别是什么?引发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2、搜集素材。你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的词语去写你的出游,下面的头脑风暴板对你可能会有些帮助。思考什么让你的这次游玩与众不同,是景,是风土人情还是文化气息。教学过程:

课前ppt

美景、美食:西湾、百丈漈、平阳炒粉干、钱承恩馄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之前跟大家的交流中,我知道我们班级80%以上的同学在写周记或随笔的时候都会想要去写自己游玩、游览的经历,然而这其中有接近70%的同学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去写而最终放弃。其实,这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就是我们所说的游记。怎样写游记,怎样才能写好游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游记写作。

2、要写好游记,我们必需对他有所了解。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在昨天我们做的课前调查中,很多同学希望老师来谈谈写景型的游记。如何写好风景?如何生动、形象、具体地去写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二、抓特点,重描绘

1、师:看梅雨潭的图片,如果你游到此地,你会如何来写这里的风景呢?

生:略(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

师:“一个好的文本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能量”,我们一起来看朱自清游览梅雨潭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生:抓住“绿”这个特点。

师:看来要写好游记,我们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出你的独特感受。

3、如何写得更加生动呢?我们再一起来看。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生: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生:运用对比的写法,巧妙烘托……

生:展开联想、想象……

生:诗意的语言

生:使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融情于景,巧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

5、师:看来要写好游记,我们还要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6、师:在游玩的过程中,除了写你看到的美景之外,还可以写些什么来凸显景之美呢?

三、感人情

7、我们在一起来看一段文字,他写美食还写什么?

常听人说,到西北最难适应的是食物。但我对兰州印象最深的却是两宗美食:牛肉面与白兰瓜。

因此,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留给我两种风韵:浓厚与清甜。

兰州牛肉面取料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花椒;面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若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

我兰州的朋友范克峻先生是一位历尽磨难之人,经常带我到一家铺子吃牛肉面。掌勺的马师傅年事已高,见范先生来便亲自料理一切,不容有半点差池。范先生轻声告诉我,这位马师傅实在是一位侠义之士,别看他每天只是切肉煮面,你完全可以把一切信托于他。30多年前,一位每天到这儿吃面的演员突然遭冤被捕,关在监狱里,判刑不轻。妻子亲朋都离他而去,过年过节时也没人来探望。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位马师傅出现在铁窗之前,手提一包干切牛肉,无言捧上。如此者每年不断,一直延续整整20年之久。20年后,演员的冤案昭雪平反,他又重登舞台,名震全城。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邀请和感谢,马师傅全不接受,只在他每天早晨来吃牛肉面时,投以轻轻一笑。

正说着,马师傅的牛肉面已经煮好端来,只一口,我就品出兰州的厚味来了。

生:马师傅的一些事。

师:这是否多余,能不

生:不能,牛肉面本身的味道美,但马师傅浓浓的人情味,让牛肉面更有味道。

师:在介绍了游玩中的美食之外,他还写了人情美,来凸显美食之美味。那么写风景,我们还可以写什么呢?

8、看一段视频《童话世界九寨沟》

生:还可以写人。

生:九寨沟的景美,人更美。

生:条件如此艰辛,依然执着守护

生:人的质朴

生:因为有这些护林员的守护,九寨沟才更美。

师总:看来写游记,我们还可以当地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情。正如卞之琳所认为的: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会生动。

师:写游记还可以写人情。

9、再练笔,旅游中哪些人情触人心弦,让你印象深刻?

生:略

四、总结

师:余秋雨说过: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在写人文景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文化和人文历史。

多接触,多感受,相信我们的文章会更厚重。

欧阳修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要写好游记,我们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

五、作业

1、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体会他写游记的方法。

2、写一篇游记《那时,游》,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

畅游心中的胜地

巧抓特点

具体描绘

体察人情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4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南冥者,天池也。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