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计划篇 > 工作计划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合集

发表时间:2024-03-17 14:03:11      怡宁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合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2】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邓小平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aybe she shoul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others some advice.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这节课。开门见山,非常直接。

2.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机械的问题变得充满乐趣。我用Flash把一些如:“play his CDs too loud”的图片加以处理,使它们能局部呈现。我首先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Did he sing?”等。随着画面的渐趋完整,讨论的气氛愈加热烈,直到我最终展现全图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说英语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通过充分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较高。课堂各任务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

我感觉本节课,开头这一环节,我为了开个好头而给学生指定内容,如何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支配是以后课堂设计更迫切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开始的准备工作中,如果我让全班准备,然后再抽查,也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法。

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而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我应如何辅导和帮助,如何利用小组长对他们进行帮助。也是我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上一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