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观后感精华11篇。
当我们看完一个影视作品后,脑海中常常会涌现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因此,撰写一篇观后感是非常必要的,观后感需要结合感受与观点,并与现实联系起来。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范文的优秀作品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常识观后感”。请您访问我们的网页,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常识观后感【篇1】
打算写几篇关于自己读书的感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点消遣。其实算不上读后感,也难以称其为书评,只是一些闲言碎语,因为在翻看评论书籍或者浏览网页时,我总是羡慕那些评论家,他们总是可以用华丽的词语构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总有许多新的原理我不曾听过,总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诸如现在火热的罗玉凤事件,可以挖掘到国人阶级意识形态作祟;李宇春、曾轶可、刘著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工导致人类进化趋同,此类种种,而我愚钝,却只能看到罗玉凤背后的故意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只看到了李、曾、刘不过是社会中早就存在的人群,被现代媒体的放大的缘故,好像专家们忘了中国戏曲里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还像的这类传统文化元素了。
“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
常识观后感【篇2】
我们所定义的常识是指所那些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对于评论作者梁文道来说,写评论的过程就是不断重申常识的过程。《常识》这本书搜集的是梁文道先生在两地所发评论的集锦,每篇文章都像剑锋一样直入人心,深刻有力,这种独到的真知灼见、博学智慧实属少见。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有些专家喜欢往深处专,硬要做到从整体把握本质,不解释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就不肯罢休,结果反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这是何必呢?其实公众要求的也不高,只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浅显道理罢了,所以我们要强调“常识”。
常识这种东西,从以前到现在,从不过时。不管怎么重申总觉得做得不够,因为要说的太多,要强调的也很多,而每个时代来负责重申常识的人十分有限,而面对的受众又太多,所以有些常识需要重申一遍又一遍。
梁文道先生在自序里面说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现在这种例子已经数不胜数,矿难、食品安全等等问题,各路评论家已经达到无语的状态,但事情还是在不断地发生。这不是常识重申不到位的问题,也不是评论家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如果人们还是那样固执地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活,那么就算常识被重申千次万次,也无济于事。
常识观后感【篇3】
看到很多地方都流下泪,一直想去思考死亡,可又一直驻足在恐惧的大门外,不敢上前窥视一二,所以很佩服葛文德的这种直面死亡话题的勇气,以及真正想明白在生死交替的那一刻,于我们“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会不一样,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会在生命的旅程中停下了脚步,探寻到面对死亡我们应有的勇气!
这份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需要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
正如葛文德所说,人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至少需要两种勇气:
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
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读完阿图的这本书,我仿佛提前看到了各种我在未来某个或长或短的不确定时间段里,一定会经历到的某一种终结我人生故事的方式,同时,我也明白,那种我们现在时常会忽视的“当下”,是多么珍贵和美好。
常识观后感【篇4】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雕刻石狮。好奇的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很久,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对!狮子睡在石头里,我刚把它从石头监狱里救出来。”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是这样的。有时它需要雕塑,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醒来。怎么说呢:以身作则总比言传身教好。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人的潜能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觉醒就会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信任、理解和尊重人。教育在于发现、倾听和觉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学生的行动,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清醒的生活会让你的生活精彩而充满阳光。
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怕与爱,品悟作者哲思的同时不断自我省思。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纠正了许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这个学期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总纠结于学生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喜怒哀乐,不管不顾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本学期开始我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学习只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的一部分,辅助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
《教育常识》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用心琢磨,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部分,从而激起新认识,让我们捡拾起一些过去无意丢失的珍宝,小心擦拭,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于此,不管何种变革,我们自有判断和选择,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部分。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常识》读后感
鞍山市第18中学罗宁
常识观后感【篇5】
参加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从上到下到喊着要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课堂结构等等。读了这本书让人恍然大悟,有时为了新我们完全的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丢了。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在有关“人性常识”的探讨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人的成长是曲折、艰难的,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思想的管理是最难的但却是最重要的,需要启发、需要唤醒。观念一旦变了策略与方法就会发生变化。
在教育理想常识中说到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联想想到了班主任工作亦如此。管理班级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班级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每个学生的行动,每个学生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学习着,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让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常识观后感【篇6】
一书由申音老师几年来的思考、随笔、采访组成。看完后,我受益匪浅。申音的文笔犀利,眼光敏锐,读书也很有意思,这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继小肥羊卖给“开封菜”母公司后,徐福记也要卖给“雀巢”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变成了“弃业家”,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走到今天这步田?
攻城难,守城更难。很多人成功后选择退休,这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很喜欢《商业的常识》里面的一个观点;如果乔布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臣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里,他的自大会惯坏他,人们会完全屈服于他的权威,听从他的指令,直到他最终把公司毁灭,就像牟其中、唐万新、孙宏斌这些人一样。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事实就是如此。我相信,中国企业的这些成果是由于我们的商业环境。也许正如申音所说,一个真正的商业天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成功。
第一章通过几个案例,勾画了当今中国商业的现实:跟随者、短视者;背后的直接原因似乎在于那只“看得见的手”,于是在中国创业也许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常识。第二章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创业者是稀有的,海归是容易水土不服的,成功是偶然的,所以活得越久,越容易成功。第三章探讨了所谓的商业模式,包括对“免费”的思考。我喜欢商业模式是体育的观点。你现在想到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式未来的商业模式,未来成功的商业模式也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章,研究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没有完美的vc,但学习识别一些明显“坏”vc的方法和保持公司的控制权是必要的。总之,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在融资时是平等的,运营时则是主辅关系。第五章先质疑了一些可疑的成功,指出有些机会是撞上的而不是抓到的,“一只烂钟每天也总能赶上两次准点的时候”,这些企业很容易由此产生幻觉,接下来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就出现了;同时书中又以谭木匠和谷歌为例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作者认同的成熟公司的五个标志。
第六章、第七章和附录是作者的笔记、访谈和访谈记录,它们是独立的,可以自由阅读。
以上的内容我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忘记。看完此书,自己心中会有一些悲壮,无奈的情绪,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歌谣。那时候,把路边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常识。
但当我今天再次唱这首民谣时,总会有人带着滑稽或轻蔑的眼神。是常识变了吗?还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反常识。
常识是个中性词,指的是众人皆知的一般知识。一般来说,没有褒奖,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所不同。如何区分?
我认为我们应该抛弃自己,用普世价值,用我们的本心去判断。比如上面那首歌谣所描述的常识,我认为是褒义的,因为拾金不昧、交公处理、礼貌对话是人类都认同的美好品德,也更是我们初心所追求的;而那些认之可笑、不屑之人是被另一种常识混淆了;另一种常识是什么,是违背常识和初心却现实存在的,通俗的说就是“潜规则”。我们向往美好的常识,而本能的对“潜规则”有一种抵触情绪,当我们遇到的“潜规则”过多时,可能会蒙蔽自己,错误地把一切常识都当做“潜规则”,这是不对的。
同样,此书中的常识有中性的,美好的,也有“潜规则”,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普通人,分清这个差别是很必要的。因为我相信一条常识:一切事物永远向好的方向发展。
你现在面临的潜规则,会逐渐被中性常识所取代,中性常识也会逐渐演变成良好的常识。认识到这一趋势对你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在这种认知中,你不必刻意改变世界,但最终你会发现你真的改变了世界,这是常识的作用。
常识观后感【篇7】
在我刚经历了92岁的奶奶的去世几个月,看到这书,好多共鸣!
也知道了自己这段时间的好多困惑,无知也懵懂,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奶奶在20xx.6月中风,那晚9点左右接到哥哥的电话,说奶奶中风,爸爸在家,让我立刻回家,我离家30分钟路程,哥哥在200kg外的深圳,我当晚刚好开完半年度会议。我好相信爸爸的能力,所以叫了救护车后,我就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还要做什么
真的!还没接受奶奶也有中风的时候医院里我们三兄妹与父亲轮班,24小时不敢离人,期间医院绑了奶奶的左手,因为右边瘫痪了!奶奶会用左手拔走她的胃管,因为那令她难受
而我们都不能接受,我们都会松开一段时间!就那么1秒钟!奶奶都能把胃管拔掉,护士又重新插上每每这样与医生护士发生冲突终于在住院的第15天,奶奶要挟爸爸带她出院
爸爸是最不能看到奶奶在医院受罪的,因为白天都是他在跟医生周旋,虽然他是个农民,文化不高,可是他知道怎么做!奶奶才是不找罪的,就是这文章里说的善终的做法,所以回家了
我那时是什么状态呢?一片模糊
确实不认同医院的做法,可是自己没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切都是父亲带领着我们,跟我们说医生护士帮倒忙,应该按父亲的那套来,可是医生怎会听一个外行呢!我们终于回到农村家了,有一样是我们做对的,想到奶奶已半边瘫痪,要躺床上的事实,而照顾他的人是70岁爸爸,我们实时的添加了轮椅+活动床。
中风的1年时间,是爸爸让奶奶过上的善终生活的1年,我们是经常当奶奶是小孩养,哄,奶奶也发脾气丢水杯、不肯吃饭
都挺过来了
我是经常与她面贴面,鼻对鼻的,然后说她发脾气不对
就那样!在今年的7月的一个早上,爸爸打来电话,好像奶奶不行了
我也还没有这个准备
再次心里空荡荡的回到家里,奶奶安静的坐在轮椅上,睡着了家人都围着她,说着今天还吃个早饭手还暖的我拿起她的手!双手握着她只有骨头的手,想着我要把我的能量给她,我要她醒过可是我的行为很快被四婆拦了回来,不准我那样做我什么都不能做儿子一直都是摸她的脉搏来确认她的实际情况
因为她就是只是睡着了到了儿子告诉我,太婆没有脉搏了,爸爸告诉我她手都硬了
我没有很多的文采去描述书中所说的体会,可是确实从书中得知道那些在我心里疑惑,肯定,方向
常识观后感【篇8】
艾伦默里
在今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拜读了公司下发的由《华尔街**》的副总编艾伦·默里著作的《管理的常识:萃取全球120年管理思想精粹》一书,作者从现存的管理知识、研究和实践中提炼出精华,按照管理者们最常提出的问题组织主题并给予解答,以简单明晰和较为实用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以故事以及其他类似故事里的经验教训,将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整合起来,毫无保留的呈现给我们读者。本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管理、领导、激励、员工、战略、实施、团队、变革、财务常识、全球化、伦理、自我管理等方面阐述基本概念,介绍了这些方面最具活力和实用性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我对各章节的体会如下
第1章——管理。管理只不过是四件事: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如果你想在管理岗位上取得成功,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你不能掉以轻心的四个问题,什么,什么时候,怎么,为什么。
本章中的许多例子表明,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第2章——领导力。愿景式(visionary)、辅导式(coaching)、亲和式(affiliative)、 民主式(democratic)、标杆式(pacesetting)、命令式(commanding)六种不同类型的领导力,最优秀的领导者不会总是选择某一种方式,而是会在几种方式之间来回游移。哪种最能满足当下的需要,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
一个成功企业的领导者是谦逊和专业的混合体。他更像林肯和苏格拉底,而不是巴顿或凯撒。
第3章——激励。卓越的领导者必须了解自己的追随者。什么能对他们产生激励?
他们想得到什么?害怕什么?什么让他们坚定不移?
你怎样做才能让他们为了事业竭尽全力?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管理研究所应该回答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工作?
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管理风格。若想当好一位领导者和管理者,你心中对这个问题最好有个清晰的答案
第4章——员工。招聘有三个决定性的考验,考验人们的诚实、智慧和成熟。“诚实的人会讲真话并信守诺言。
”于智慧,他清晰地表示自己看重的并不一定是教育程度,而是“一种强烈的、带有智慧的好奇心,还有广博的知识,从而具有在复杂的世界中领导其他聪明人或与其他聪明人共处的能力”。至于成熟度,韦尔奇认为这与人的年龄毫无关系,而是“一种感觉,看一个人能否承受压力、挫折或者走上歧路的风险,能否同样欢喜和谦卑地享受成功”。 业绩评估应该是一种双向的对话。
评估者必须承认,老板在员工绩效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5章——战略。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是找到前进的道路,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管理者应该确保团队清楚自己的战略、任务和一路上必须实现的短期目标。
第6章——执行。将你的愿景、战略以及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让公司沿着预定的道路前进,不要偏离或停滞。
第7章——团队。团队是现代公司的核心单元。现代世界的复杂性意味着需要跨部门的团队合作。
作为一名经理,你经常会发现,如果没有不直接向你汇报的员工的帮助,你根本无法实现你的宏伟目标。
第8章——变革。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是现代管理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展望管理的未来,以及管理层必须努力适应这些快速变化的原因。
第9章——财务常识。管理者需要用到一些财务工具并掌握使用。如果你不掌握这些金融工具,你将反过来受制于它们。
第10章——走向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管理者将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需要一个全球化的视角。
第11章——道德。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好一样重要。
第12章——管理你自己。现代公司组织不再是终身制和父权制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他们可能不会在同一家公司度过整个职业生涯。这使的关理你自己、你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你的个人品牌变得更加重要。
作为管理者,如何有效地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帮助下属制定工作计划,如何进行计划管理,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监督,并按计划进行过程实施。管理者,必须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必须具备几个主要要素:工作内容、工作实现、约束条件、步骤、达到的目标等。
制定的计划要有可行性,计划不是拿来交差的,而是用来执行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没有很好的制定有效的计划。
如何激励下属也是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许多员工的离职往往与此相关。在具体的激励过程中,绩效好的员工往往得不到激励,态度好但总体绩效好的员工往往得到激励。在激励过程是,由于企业在设定激励制度是没有与被激励对象深度沟通,导致激励的力度没有效果,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例外激励并不是员工想要的,比如员工重是精神激励,但管理者使用金钱激励,方法不合适。
在激励理论中,目标期望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者最具指导意义。它还可以充分体现管理的本质意义,即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健康发展。
学习本书,也是希望再次对管理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思考的过程,本书中一些观点和案例表明其实管理的本质必须要回归简单、回归实践、回归人性的思考,因为管理是科学,有规律可循;因为管理是艺术,面对的是不同性格、价值观的人。
常识观后感【篇9】
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老梁的观点看似比较中庸,一般没有直接指责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缓缓剖析。[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所以一听到〈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阅读的感受只有阅读之后才能体味,我想告诉你的是读《常识》,你不会后悔。
常识观后感【篇10】
想了很久该如何写这本书的书评,该如何写关于告别。套用一句话,看过了那么多书,却从来学不会告别。记得《朗读者》中一期节目就是关于告别,有短期的家人朋友分离,这类告别;也有从此再也不见的告别,匆匆一别已是天人永隔。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告别的过程完美而没有遗憾,希望最最美好的记忆可以伴其永生,希望自己能够满足而平静。
然而有些时候,面临亲人重大疾病前的告别,所说的都苍白而无力,亲人就在我们身边,死亡却在眼前,是选择不惜一切地救治,还是姑息治疗?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想也不想选择前者,没有任何理由。我也看过很多对待癌症等治疗手段,放化疗失败的病人,拖着如破布般残破的身体,躺在床上双眼无神地等待终结的一刻。那时候,我认为,医院是必须要采取手段的场所,无论结果如何的尝试,都是向死而生的努力。而对亲人的无法割舍,更是促进我们做出即使插管,上呼吸机也要维持生命的理由。
可是,你有想过病人自身吗?书里面针对病人自身,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描述。娓娓道来我们的很多努力措施往往没有达到目标,反而剥夺了病人在人生最后一程身而为人的尊严。这也提醒了医生们,除了直接地提出各种治疗手段,更应该做的事询问病人“你害怕什么后果?你担心什么?你为了活下去愿意做出什么牺牲?”这几个问题,甚至也是我们应该与年迈的老人们商讨的问题。在他们意识清醒的时候,了解他们的担心和忧虑。人和人不一样,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我们是人而不是兽。有的人愿意在家中安静地睡去,有的人担心不能再吃冰淇淋,不能看电视,有的人担心自己会残疾,会成为家人的负担。那么为了活下去做出什么牺牲呢?是愿意坐着轮椅替代走路吗,是愿意使用吗啡止痛好在家里的床上安睡吗,是愿意延缓治疗先去环游世界吗?是的,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我们不能够替代别人做出决定,即使是我们的亲人。
这种残酷的告别,我们从来学不会,甚至逃避,不去涉及不去思考,以为这样可以不负责任,做一只埋头沙漠的鸵鸟。然而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是向死而生,每一步都更走近死亡,无论惧怕与否,谁也避免不了。我们自身也终将成为老人家,也终将面临去养老院或者需要人护理的地步。或许我们也会生病,或许也会面临匆匆的告别,这一切到来时候,希望我们都能做好准备。
看多了太多奋斗的鸡汤书,却很少看到这样一本详细解说正视衰老与死亡的书。这是我由衷推荐给各位,希望大家都能用心看完的一本书。也许有的地方看的太过压抑,其中病例的病痛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一家家的亲人们如何患病,如何恐惧,如何释然,如何放手。然而我会停下来,走到阳光下,眯上眼睛感受温暖。或者打电话给家人,倾听他们的声音。等到轻松的时刻,再来继续完成阅读。衰老与死亡是个严肃的话题,但不是个沉重的话题,想一想我们都会老,然而也会有新生。羁绊由此延续,爱由此传递。
常识观后感【篇11】
这是一本五六年级的合本,全书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知识。比如说他们的服装,他们的特色小吃---它让我仿佛来带了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我的身边全部都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们。
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他们的很多东西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一些文化,一些体育运动,都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看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的民族知识,开扩了眼界,它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所有所有的人。
我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一些认识,包括他们的起居,他们的生活,我想,假如现在让我到一个少数民族中去,我也会很快适应它们的生活的。
这本书,让我和少数民族的人们不再遥远,他们离我是那么的近,仿佛我们已经生活在一起很久似的。
感谢这本书,让我接近了各个少数民族,让我看到了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们。
我仿佛穿越了高山,穿越了海洋,来到了少数民族的世界。
我好像忘记了我汉族人,我是汉族人吗?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满族或者苗族的小姑娘才好。
这本《民族常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一个引路者,把我引到了少数民族姑娘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