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所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顺利的推进原本拟定的教学计划。写教案时有什么可借鉴的模板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
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喜欢)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
”,“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如百草园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鸟之趣),又有人物赏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写作意图的探究)。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丑小鸭》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始终围绕“假如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真正的丑小鸭,而非天鹅,故事会怎样发展”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的回答有三种情况:一、丑小鸭永远是一只被同伴讥讽的鸭子,可能某一天会想不开,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这一回答马上遭到学生的质疑,认为与原著中丑小鸭的性格不符。二、丑小鸭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把它变成了高贵的天鹅。这一回答被认为是想象丰富,体现了童话的艺术特点。三、丑小鸭仅管不是白天鹅,但它内心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奋斗会使它成为一只丝毫不亚于天鹅的美丽的鸭子。课堂上,学生们为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让学生进一步设想丑小鸭是天鹅蛋的条件不变,但缺少了对美的追求和奋斗之心,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在两个问题的对比中,终于真正理解了作者这样设置情节的意图——不论你出身如何,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课的教学尝试证明,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有效的主问题能使课堂走出“满堂问”的传统误区,也能使课堂避开“万能问”的尴尬模式,从而起到“牵一发即可动全身”之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又有人物赏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二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这堂课采用的是1+X的模式,将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丛书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整合的主题为崇德修身,躬行君子。这堂课我依照单元目标,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二是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传统美德。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了阅读中略读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初步掌握略读的方法,品人物的美德。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略读环节,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所选事件,划分文章层次,学会总结概括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事情。切实落实从教读到自读的教学理念。从课本延伸到丛书,让学生学以致用,概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叙述叶老先生的事件。
二、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主,有效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热烈的师生互动交流下,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有效激活,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环节一中让学生先自主略读概括事件,再展开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概括到位。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作者所选的事件虽小,但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先生的为人,每一件事儿都值得我们用心感悟。所以这节课,在精读环节,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由课内走向丛书,从而多角度认识叶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遗憾。在感悟品德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害怕时间的不充足,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而是急于把答案抛出来,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来说,是不成熟的做法。其次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语过于单一,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
这是我初次的尝试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我在不断的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在阅读的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相关推荐
[热门]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900字通用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热门]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900字通用”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1】
终于结束了自己第一节汇报课,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第一次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上课,忐忑又紧张,害怕自己因为紧张漏讲了内容,也非常好奇各个老师对我课堂如何点评。上完课之后,其他老师也给我提出了一些意见,综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我也自我总结了一下。
1.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我这种新手而言,为了上好一节课还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讲解表达知识点,如何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一个老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懂,整个知识点都会一头雾水。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会起哄。因为心情比较紧张,所以导致上课的时候有一处的确是出现了语言表达的错误,学生也一听就出来了,让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后的日子里,的确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从容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的场面,更要加强文字表达艺术。
2.时间利用能力
在上完该节内容的时候,还有剩下一点时间,我便让学生去做练习。有老师就建议我,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再把课堂总结读一下,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总结的时候也是用几分钟回顾一下一节课的内容,对知识点的记忆的确是不够深刻,让学生齐读一下总结,可以让每个人都开口去读,不多不少都能进入一些学生的脑海里面,而有一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也能在同学们齐读的时候,那些知识也不知不觉跑进耳朵里。所以我觉得在上课时候剩下一点时间,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这一点时间,让学生得益更多。
3.课堂控制能力
这节课为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制,学生在课堂中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还会有小惊喜。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课堂下一个个踊跃举手的同学让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为同学们举手得太积极了,所以课堂出现了一点点骚动,尽管我说安静他们也很快安静了下来,但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的能力还要继续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上课的内容。黄主任也建议我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尽量空出一点时间让一些反应慢的学生能够有时间去思考。主任说得非常对,如果连续提问,一些学生还没做第二道题的时候我已经提问了第二道题回答的同学,那其他没做的同学就会失去做练习的兴趣,真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建议。
4.学生作业的反馈
在上完课之后,我批改了两个班的对应练习。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对我的课堂的一种反馈,它会告诉我,我的上课方式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例如这节课有涉及到“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引起。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导致的不同环境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的课堂,还需要反复加强某些知识点,可以使用注意语气去提醒学生,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多强调几次。还有一些应该讲解到的内容还是有所缺乏,我意识到这是由于我掌握的考点不够多的缘故,以后我备课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做多点练习,从练习中发现总结该节考点,并扦插到我的课堂中去。还有就是有些学生甚至连非常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学生在我的课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说我这节课还并不足以去吸引学生,提起他们的兴趣,我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除了上好我的课,还要去多点关注那些上课走神的.学生。
这节汇报课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上得也是比较顺利,但是自己的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后能不断从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里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课堂。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2】
今天早上的教学任务是“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为了课上的活动能更好进行,课前我对学生的课桌重新布置了一番。第三节上课铃一响,我和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走入教室。受到课前一件事的启发:某位学生带了个酷似口香糖的小玩意来到班级,在这玩意上有静电,用以恶作剧。我以此为例,请一位遭到恶作剧的学生来讲述当时他的动作,并指出此学生缩回手的反应为“缩手反射”。接着请了一位学生上台示范“膝跳反射”的过程,由此引出反射的概念并根据挂图介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此时发现学生的表情比较茫然,显然难以理解反射的整个过程。我接着出示了“膝跳反射”的模型,通过模型让学生了解了膝跳反射的整个过程,再请刚才示范的学生讲述发生“膝跳反射”时他体内的发生的事情,在我在引导下他最终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解了一遍。提问:反射对人体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根据课前恶作剧的例子思考。由些说明一个反射所需时间很短。接着安排学生完成活动:测试“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时间。先介绍活动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两点注意事项:
(1)请参加学生闭上眼睛,避免分心;
(2)注意力要集中,但也不要过于敏感。请20个学生(10个男学生10个女学生)在课前安排好的位置上围成圆圈完成活动,测试次数共10次。
根据测试结果请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完成一次“握手——握手”反射活动中,体内发生了哪些事件?
(2)比较10次的测试数据,有怎样的规律?影响反射完成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如果测试人数再增加或减少数10人,测试数据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4)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足球守门员,面对射来的点球也常常扑空。对此作出解释。根据讨论结果,我作出了结论:完成一个反射所用时间很短,因些人体能够比较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的过程。最后总结: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此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并大多数能理解反射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此节内容较为抽象,如能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几个例子,效果应会更好些。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3】
1、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改变原有的教学中的教师过多地参与教学的状况,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件事情来完成。
2、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生互议中、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注他人。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在主动的求知中有所收获。
3、课堂上给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5、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集中,很适合学生集中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知识在书本中的交待也较清晰,适合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6、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学习,本应该是一个用实验来介入的知识,可是由于自身的的能力有限以及一些较具体的教学实际问题等,将其改变成了对知识的应用,这有其不到之处,如果能通过这个实验来介入血管内容的学习也许学习效果会好,但是我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致肯定会很高。
7、生生互议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我感觉有些短,如果学生要是真正地交流的话,这短暂的`2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基于以往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虽不太可能,但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感,能抓紧时间来交流,不到之处将在自学检测中得到补充,这样一来,弥补了交流的不充分,还节省了一点时间。
8、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怎样能让这生生交流变得有实效,而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是我的困惑之一,也是我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解决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4】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三种血管的特点加以区别人体血管,部分学生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整个教学环节富有层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得以升华。
2、教师教学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状态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过程( )中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每一课时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优势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3、教师教学除了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观察并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4、教师设计教法时能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设置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每课时教师设计的教法显得雷同,留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部分学生不能自始至终关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
5、针对本节课内容较多,学校具备的模型较少,如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在以后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不仿根据教材特点也设计成板块式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培训每组小组长使组长可带领本组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6、本节课知识内容分为了四个板块:血管、心脏、血液及血液循环,在四个板块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够精简,使得四个板块内容被分割,显得教学内容有点散乱,反映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还不够细致、到位。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5】
1、设计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直观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导入,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血管对人体的重要,同时以巧妙地提问自然地引入到知识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时,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顺利了解了人体的三种血管;通过课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
2、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提问,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有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从谈话交流到启发思考,从自主探究到巩固拓展,从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教学的重、难点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分解,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本节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6】
本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其二是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探究实验—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测定)。本节课我运用CAI课件和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通过图片资料和录像片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和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做憋气(30 s)小游戏,引出空气对人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本节课我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布置学生预先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事先做个调查,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图片;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学生利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与课本的“资料分析”一起进行讨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室学生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通过讨论和实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烧的垃圾、汽车尾气等都是污染大气的祸源,它们时刻袭击着我们的呼吸道和肺,使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让学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但在上课时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调查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关于“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资料很少,几乎没有人调查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致使最后要由老师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由此得到的教训是,……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7】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讨论、或展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8】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理解人体新陈代谢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这些管道来完成的。因此。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由于心脏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心脏的结构观察,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教学挂图、以及结构模型等加强直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的动脉的搏动,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静脉)等,使学生对动脉和静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明确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为学习能量的供给、人体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初一学生缺乏相应物理和化学知识,因此对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的原理难以理解。另外,在测量血压过程中,如何断定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值,作为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习测量血压也是本书内容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挂图、投影及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通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对于实习测量血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样落实比较好:
一、要让学生牢记好相关知识:
1、区分动脉、静脉,
2、认识心脏的特点: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动静瓣;动脉与心室相连,静脉与心房相连。
3、血液循环总是从心室出发,回到心房。
二、从需要出发,理解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
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不停地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代谢产生的废物带走,而人体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去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所以必须依赖循环系统运送。
1、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而能量又来自组织细胞中有机物分解,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氧气。所以细胞中有机物必须不断补充,且氧气含量总是很低;
2、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有机养料、氧气含量较高,血液中的有机养料就会扩散到组织液中,再由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内,氧气会直接扩散到组织细胞中。而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血液中。所以,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会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中为什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跑出去呢?因为当血液流经肺泡壁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二氧化碳会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气浓度又远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气会跑到血液中来,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把这个原理跟他们讲清了,他们才能理解经过体循环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及经过肺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才能记得牢。
三、讲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环,如血液流经小肠、肾脏时血液成份的变化。
我想如果落实好了上述问题,关于血液循环这个内容及习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学生都会不觉得太难了。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9】
1.本节课有2条主线,明线是帮助小A找出身体的问题;暗线是渗透学习事实性知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学习事实性知识的一般过程,即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最终对实际过程形成完整认识,并以概念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2.本节课在设计时本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本节课的设置是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降低问题难度,层层深入,将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验证出来的,也更加容易记忆。
4.本节课知识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也需要注意分配把握,否则可能很难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5.学生的小组学习讨论中,需要确保学习的高效性,讨论的有效性和课堂的有序性,避免过多意外因素。例如我们有一组同学在讨论肾脏内部结构第4问时,“分别”的含义理解不清;在数据分析时,过于依赖课本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数据自身的分析,这样都使得讨论缺乏有效性。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10】
我所讲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信息的传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既需要掌握前面所学的神经系统的知识,又是后面学习信息的处理的重要基础,因此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针对自身的优势条件认真的设计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技术熟练,使教学程序比较流畅。由于精心的制作了课件,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了很大帮助,使教学内容结构清晰、简洁、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间的探究活动,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学生在学习中也体会到了乐趣。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主要有: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但是重点并不是很明确,因此使效果大折有些问题学生本身思考就能完成,我却让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交流完后,我只做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发挥出学生探究交流的效果,使这种探究活动显得有点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我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只集中在前面几个学生身上,对于后面一直举手的同学照顾不到。对课堂的掌控还不到位。
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比较拥挤,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无法全部完成,造成课堂秩序很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对于设计的问题,学生回答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有些不知所措。由于前面的环节运用的时间过多,在课堂练习时时间就比较紧,使练习的效果比较差。
面对以上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对于不足我会找原因,逐步克服,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篇11】
回顾本章的课,全章的知识没有全面梳理,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链,让知识更系统化,使教学更趋于流畅和完善。(是遗憾)
现在推行的是教学当堂达标,一节课下来有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课堂测试来评价(同步学习)。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乐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高的水平。不过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同学们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能很轻松地填完(同步学习),但也有的同学填得很吃力。
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的布置很重要。但是生物学,知识零碎,选择题较多,因此多留简答题,预先在各种材料中把有价值的简答题选择下来,经过裁剪、粘贴复印下来,把有价值的题集中保留下来,一举多得。(这一点很好)
整章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新的教学规律;要求教法上有创新;知识点上有发现;组织教学有新招;解题方法有突破;启迪得当;训练到位。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确实不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让探讨和创新成为习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案撰写是老师自我训练,自我激励的重要工具,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的资料,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A.课后练习一、二、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上完了这节课,走下讲台,心怦怦直跳,双腿发软发抖,我完全还沉浸在那课堂紧张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感觉不尽人意。也许是因为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及朗读的指导不够。
原本在备课时我对这方面已经有了预设,但面对陌生的学生及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时,我基本没有了预设的帮助。比如当学生听完录音后就该展示小黑板让学生划分句子节奏及标出生字词的音,同时把通假字等内容指出来,这样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读节奏,又了解了文言知识。然而,这一切都被我当时的紧张混淆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
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较少:
诵读原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却只是让他们小组读课文,齐读的太少。没能很好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从而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但是,回头再好好想想,我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虽有不足,但自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
1、努力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初,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后来进行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立性融入小组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说实话,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浅!也许,这够我一生享用,也让我随时警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为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语文老师而奋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小说,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围绕养猫,写了“我”养三只小猫的故事。文笔朴实,自然,三只小猫的性情通过细节描写,跃然纸上;感情抒发由淡而趋浓,真挚感人。小说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论事,养猫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读,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基本的上课思路清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及时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结构完整。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讲第三只猫的时候与一二两只猫的联系不是很全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的评价总显得有些千篇一律,重点不是很突出,再则,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是要更注意严密性。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帮助真的很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第一单元的教学即将结束,我像以往一样布置学生回家自主复习。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这份作业不知从何着手,所谓复习早已被学生简化为大量的习题试卷,什么是输理知识脉络、归纳学习要点、提高整合能力,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了,伴之产生的是学习的严重依赖性和自学能力的丧失。基于上述学情分析,我在第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又补上了一堂单元小结课,希望“授之以渔”,让多数学生从中学习一点整理归纳的方法。小结课的设计思路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做法,设计如下:
一、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的脚步体验成长的滋味。
我们从_____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领略到“朝花夕拾”的乐趣;从_____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回忆了一段“城南旧事”;从______笔下的《丑小鸭》身上明白凭着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丑小鸭最终也能蜕变成白天鹅的道理;从______那儿学会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保持镇静”,从______那条《未选择的路》学到了面对选择既要敢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从______的《伤仲永》的故事中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说明:本单元名家作品甚多,所以采用这种串联的方式复习文学常识,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识记一组雅词
确凿菜畦臃肿鉴赏觅食书塾倜傥脑髓轻捷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骊歌花圃叮嘱徘徊肿胀讪笑嫉妒丑陋
来势汹汹瞬息幽寂尴尬荒草萋萋伫立
三、品味几组奇字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说明:在这一环节,我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表达效果,做了一个拓展延伸:一个动作往往会因为表达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走”,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走”——醉汉的走是“踉踉跄跄”的,幼儿的走是“蹒跚”的,老人的走是“颤巍巍”的,考试100分时走路是“一溜烟”,被批评时走路是“灌了铅块”的,1000米跑完走路是“踩在棉花上”的。这道题不但告诉我们语言的品味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也告诉我们写作时的表达要依情境而变,找到最佳的那个字眼。
四、摘录一些美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什么关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学用一个句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六、重温一个句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字
2、翻译划线部分内容
3、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仲永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七、闲翻几本名著
回顾本月必读名著:《阿Q正传》《孔乙己》《城南旧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篇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喜欢)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
”,“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如百草园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鸟之趣),又有人物赏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写作意图的探究)。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丑小鸭》是一篇自学课文,学生始终围绕“假如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真正的丑小鸭,而非天鹅,故事会怎样发展”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的回答有三种情况:一、丑小鸭永远是一只被同伴讥讽的鸭子,可能某一天会想不开,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这一回答马上遭到学生的质疑,认为与原著中丑小鸭的性格不符。二、丑小鸭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把它变成了高贵的天鹅。这一回答被认为是想象丰富,体现了童话的艺术特点。三、丑小鸭仅管不是白天鹅,但它内心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奋斗会使它成为一只丝毫不亚于天鹅的美丽的鸭子。课堂上,学生们为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让学生进一步设想丑小鸭是天鹅蛋的条件不变,但缺少了对美的追求和奋斗之心,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学生在两个问题的对比中,终于真正理解了作者这样设置情节的意图——不论你出身如何,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课的教学尝试证明,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有效的主问题能使课堂走出“满堂问”的传统误区,也能使课堂避开“万能问”的尴尬模式,从而起到“牵一发即可动全身”之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这堂课采用的是1+X的模式,将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丛书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整合的主题为崇德修身,躬行君子。这堂课我依照单元目标,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写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二是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传统美德。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有效阅读过程,突出了阅读中略读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初步掌握略读的方法,品人物的美德。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略读环节,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所选事件,划分文章层次,学会总结概括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事情。切实落实从教读到自读的教学理念。从课本延伸到丛书,让学生学以致用,概括《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叙述叶老先生的事件。
二、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主,有效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在热烈的师生互动交流下,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有效激活,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环节一中让学生先自主略读概括事件,再展开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概括到位。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作者所选的事件虽小,但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先生的为人,每一件事儿都值得我们用心感悟。所以这节课,在精读环节,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由课内走向丛书,从而多角度认识叶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遗憾。在感悟品德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害怕时间的不充足,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而是急于把答案抛出来,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思考来说,是不成熟的做法。其次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语过于单一,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与不足之处。
这是我初次的尝试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我在不断的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在阅读的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正是这两个精彩之处让我突破了难点,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与鼓舞。
那么这两个精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课文内容。
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段,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我就打破了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找出地点、人物、事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做,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学生就对故事情节有了清晰的了解。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祥写,哪些内容略写,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确了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经过前面的铺垫,这已经不是什么难点了,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在悲壮之中感受伟大。
我首先这样问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悲伤,难过。”为什么而悲伤?我又继续引导。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有死亡之悲壮,作证之悲壮,还有失败之悲壮与世人之悲伤。了解了这么多的“悲”之后,学生就明确了这真是个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个伟大的悲剧呢?学生一脸迷茫。我就启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除了感受到悲伤、悲壮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有学生就说到了“感动”,我说“对”,我们一定被他们的某种精神感动了,那么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好,下面就仔细阅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做批注,从中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逐步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己为人,为了所爱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等等。
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所以,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要尽量给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思考,在主题把握上,要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教师只做好引导性,点拨式的指导即可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二
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本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不足:该课时所教内容较多,没很好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课文还比较生疏,这也许是我的预习工作没做好的缘故,学生自主质疑时抽生面有些窄,可能导致还有学生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且本文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如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又有人物赏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
耐心去打开潜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泉源, 教案的撰写可以激发老师的自我督促和自我激励,什么样的教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基于网友的需要,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1】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小说,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围绕养猫,写了“我”养三只小猫的故事。文笔朴实,自然,三只小猫的性情通过细节描写,跃然纸上;感情抒发由淡而趋浓,真挚感人。小说的“象外之象”超越普通的就事论事,养猫的平凡故事中浸透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解剖或深刻解读,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
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体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基本的上课思路清晰,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及时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结构完整。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讲第三只猫的时候与一二两只猫的联系不是很全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的评价总显得有些千篇一律,重点不是很突出,再则,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是要更注意严密性。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帮助真的很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2】
我今天顺利完成了《丑小鸭》的教学任务,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堂课自我感觉应该是成功的。提前备课,并参看别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应为“对丑小鸭经历的感想和认识”。前面的字词目标及内容感知目标如平时一样,但到了重点目标“丑小鸭的经历对自己的启示”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不仅回答踊跃,而且见解独特。像孙广红同学分析道:我们应该学习丑小鸭能以平静心态对待歧视、打击,朝着既定目标奋斗不止、乐观向上的精神;卢立鹏同学分析道:对自己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讽刺挖苦和制造麻烦的小人,我们不需要仇视他们,还可以去感激他们,因为,正是他们的歧视,才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懂事……学生们的这些纯真而又坦诚的思想,真的让我刮目相看,这样的效果,比老师把自己的观点读出来让学生接受强的多。
通过这课的教学,使我明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学生并给予学生机会。只有这样,不仅能让老师省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上进的能力。
把阅读、分析的权力交给学生,就是我上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3】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
《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
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5、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6、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4】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5】
与学生谈话,在了解学生如何度过星期天的同时,走进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在进行“速读课文你搜索到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基本上都能抓住文中的要点,只是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决定了学生在研读探究文本时需要探究合作。所以,我认为搜索、质疑、提升、发展、创新,成为提高学生成绩大面积丰收的阳光路。
学生在自己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质疑,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与观点有了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彼此交流。有相同的见解,有补充的意见,有发展的建议,甚至还有相反的观点。那么这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互相争执的过程,正是学生完善观点,拓宽见解,发展创新的过程,正是学生从文本中悟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知的过程。而这种被激活的思维,正是学生探究创新最可贵的,它常常能迸射奇异的耀眼的思想火花。所以从搜索信息入手,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质疑,再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探索、合作、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6】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教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7】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8】
第一单元的教学即将结束,我像以往一样布置学生回家自主复习。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这份作业不知从何着手,所谓复习早已被学生简化为大量的习题试卷,什么是输理知识脉络、归纳学习要点、提高整合能力,已经离学生越来越远了,伴之产生的是学习的严重依赖性和自学能力的丧失。基于上述学情分析,我在第一单元教学结束后又补上了一堂单元小结课,希望“授之以渔”,让多数学生从中学习一点整理归纳的方法。小结课的设计思路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做法,设计如下:
一、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的脚步体验成长的滋味。
我们从_____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领略到“朝花夕拾”的乐趣;从_____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回忆了一段“城南旧事”;从______笔下的《丑小鸭》身上明白凭着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丑小鸭最终也能蜕变成白天鹅的道理;从______那儿学会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保持镇静”,从______那条《未选择的路》学到了面对选择既要敢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从______的《伤仲永》的故事中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说明:本单元名家作品甚多,所以采用这种串联的方式复习文学常识,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识记一组雅词
确凿菜畦臃肿鉴赏觅食书塾倜傥脑髓轻捷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骊歌花圃叮嘱徘徊肿胀讪笑嫉妒丑陋
来势汹汹瞬息幽寂尴尬荒草萋萋伫立
三、品味几组奇字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说明:在这一环节,我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表达效果,做了一个拓展延伸:一个动作往往会因为表达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走”,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走”——醉汉的走是“踉踉跄跄”的,幼儿的走是“蹒跚”的,老人的走是“颤巍巍”的,考试100分时走路是“一溜烟”,被批评时走路是“灌了铅块”的,1000米跑完走路是“踩在棉花上”的。这道题不但告诉我们语言的品味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也告诉我们写作时的表达要依情境而变,找到最佳的那个字眼。
四、摘录一些美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什么关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学用一个句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六、重温一个句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字
2、翻译划线部分内容
3、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仲永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七、闲翻几本名著
回顾本月必读名著:《阿Q正传》《孔乙己》《城南旧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9】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
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说和做》【篇10】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10篇
如何规划一份优质全面的教案呢?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智慧的重要成果,“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相信我这些想法可以帮助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又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
我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矗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
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矗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得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3】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量的时间应该是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
(1)精心准备口语交际课。
每个单元一堂的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每一堂口语交际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在双向、多向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口语交际训练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词汇,而且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口语交际训练与阅读教学在机结合。
阅读教材是读写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材料,课文中常常有不少对话段落出现,而且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经典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让学生进行交际。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着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过去的教学经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我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看到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教训。下面是我对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的详细内容。
首先,我发现我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我课堂设计中并不总是清晰可见,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向感不强。另一方面,我有时候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我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的设计与组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反思到自己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每一堂课中,我都会遇到学生的沟通问题,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经过思考,我发现这是因为我没有充分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同感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更好地管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反思到还存在评价方式的问题。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书面成绩和考试成绩。这使得学生对于成绩的关注度远大于对于真正的学习。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得分数。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
最后,我反思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关怀。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作为教师,我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绪状况,给予他们情感的支持和关心。只有在学生得到充分关爱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通过对自己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的反思,我明确了自己需要改善的方面,也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改变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关爱。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反思与改进,就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语文教育教师,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6】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教学,虽然这篇这课文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现在教起来感觉,还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我反复的阅读课文,又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我的教学思路才算清晰。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说明文的教学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有更多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观呢?长路漫漫,我将继续去探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7】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六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8】
正式接触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两个学期,我发现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多给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那几个人,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规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七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们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9】
这个单元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它们均是作家奇思妙想的产物。四位作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飞翔,从人间到天上,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瑰丽神奇,如梦如幻,抑或光怪陆离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神思飞扬,忍俊不禁,叹为观止。教学本单元重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联想”“想象”和“夸张”的作用;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阅读和写作中让思想自由地飞翔。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地品味,或扮演角色体验,体会其生动优美的语言,进入其奇妙深邃的意境,认识其鲜明独特的意象,感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解读其含蓄深刻的思想。要注意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热情,培养其善良正直乐于奉献、顽强执着、诚实勇敢的品格,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实现以上单元教学目标呢?
一、引导朗读、感知、品味,激发想象力,增长语文知识。本单元课文文质兼美,朗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人事物景宜在朗读中感知,优美的语言宜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意义宜在朗读中解读,语文知识可在朗读中掌握,良好的语感可在朗读中增强,整体把握、独特体验等语文能力可在朗读中提高。在感知、体会、解读中,想象力可以得到调动和激发。朗读采取教师范读,教师带读、师生分读、学生朗读、自由选读等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在意象的感悟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提升想象力,看到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精心设计好多媒体可件,并安排好演示的最佳时间。在“引入”的环节就演示课件,在激趣上也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这样往往会局限甚至代替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在意境、意象、构图、色彩等方面,难以跳出课件已展现的“框框”。在学生朗读、感知、品味、想象的基础上演示多媒体课件,则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产生发展需求,提升想象力。还要让学生明白牢记:不管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怎样高飞远翔,始终只有一个目的—表达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愿望。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运用想象力,培养良好情操和良好品格。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感悟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认识感悟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用抑扬顿挫、高底缓急、感情色彩鲜明的声音,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朗读,去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演绎故事,塑造形象。要感动他人要先感动自己,这就要求朗读者除了认识感悟理解,还要产生真情实感,并移情入文,移情入事,移情入人,移情入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初一学生不可能一不到位。教师必须重视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形成学生美好情操与良好品格的过程。对未担任角色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学习观摩、培养兴趣、找到差距、被感动、被教育和提高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
四、本单元课文与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距离,有些语句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如《蔚蓝的王国》中的“……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启发引导,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如果“跳”过去,则会影响对课文的完整理解;如果由教师直接“讲”出来,则弱化了思维训练,也取消了学生阅读“过程”的美感体验。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10】
本学期我担任1.1、1.2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接触教学的时候,我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平时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通过实践,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当然学海无涯,在教学上我还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取得更好成绩。
不经意中,本学期也接近了尾声,在园领导的热情支持帮助以及同事们团结协作、家长的紧密配合下,我坚持以幼儿服务,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这一学期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课改精神,依照园计划,树立新的教育观。尤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新课程理念,树立开发,科学的综和课程。
我班本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插进了十几名新生,共有孩子29 名。这 29名孩子组成了一个班集体。懂睿涵.张子其 等幼儿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愉快地参加各项活动了;维嘉庆.孙欲熹.于艺 等小朋友在老师的提醒帮助下也养成了天天午睡的好习惯。幼儿在老师和保育员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也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现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使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我班的个别幼儿体质比较差,如 熹熹.菲菲 等小朋友身体瘦弱,经常生病。因此,我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对于体弱多病的,在生活上给予较特殊的照顾,平时留心他们在进餐的表现,户外活动中也特别关心他们,提醒他们多运动、多喝水。在日常生活中我还重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各种基本动作,并引导幼儿在与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幼儿园工作是保教并重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们相互配合,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活动,在每次户外活动和大型玩具中,更是加强巡视,排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注意个别提醒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俗话说得好“百般呵护不如自护!”所以,我们更重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教育,利用晨间谈话、周末讲评等时间,不时给幼儿灌输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提醒幼儿不做危险戏,不吃可疑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在园内进行的消防疏散演习和防伤害演习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都能有序来到安全地方。
三、实施课程整合,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四、听故事,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我发现不少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乐意发言,但却不能安静地倾听同伴或老师说的话;看电视、听故事的时候不能安静地看或听,常常会说一些与当前无关的话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于是我们利用音乐游戏、离园前后等时间引导幼儿安静地反复倾听故事,隔一段时间请幼儿来讲述故事,渐渐地,幼儿对听故事、讲故事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了。在培养倾听习惯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幼儿乐意与同伴交流,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如在每周五下午,我会组织幼儿们开展自评和互评红花活动,活动要求是自己动手吃饭可得一朵红花,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可得一朵红花,坚持午睡可得一朵红花,三个要求都能做到这周就可得到三朵红花。 幼儿们都希望得到红花,每次我都会一个一个的顺着红花栏名字鼓励每个幼儿自己说一说“上幼儿园哭了吗?要老师喂饭了吗?午睡乖不乖?”,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逐步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随着活动不断的坚持开展幼儿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倾听习惯培养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