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资料库

康熙王朝观后感十三篇

发表时间:2024-08-09 10:04:16      香雪儿

康熙王朝观后感十三篇。

如果您对“康熙王朝观后感”感到好奇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适合您,在如今网络发达的现代,很难见到让自己感触颇多的影视作品,每个人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都会有所感受。这时应该选择认真的去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认知,更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您是否对撰写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依旧保持疑惑呢?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

看完了由陈道明和斯琴高娃领衔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总想记下点什么,哪怕只是记下里面的几个熟悉的人名来也好。怕多年以后忘记这些许感悟,于是写下此文。

不只是喜欢每集结束后的那首歌里唱的“把江山扛在我肩头那一刻,就决定我男儿本色”、“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也不只是喜欢那句“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太多让我难忘的东西莫名地时常萦绕在心头。即使电视剧拍摄的不是太真实,但我宁可相信一切就是那个样子。历史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只要从历史中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真善美,明白了我们之前不明白的道理,这就足够了。

最难以忘怀的是里面的几个人物。

先说里面的中心人物:康熙。康熙这个人物由陈道明饰演真是太合适不过了。陈道明的形象就是我心中康熙的形象,他从八岁不得已登基开始就表现出他天才的帝王才能。古话说人各有志,他的父亲顺治一心向佛,当最爱的妃子死去之后万念俱灰当了和尚这几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暂且不说是非功过,至少他找到了他的归宿,在寺庙里做着水稻的研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贡献,这是后话。

康熙这人聚大气、大智和大勇于一身。除此之外,康熙的独特的用人之道也堪称一绝。康熙一生先后战鳌拜、平三番、攻台湾、亲征葛尔丹,政绩卓著!先后重用了很多原本是布衣平民的人。他隐姓埋名师从伍次友,小小年纪学到了很多治国之道,他赏识了上万言书的李光地;相信了执法严明的吴六一,尤其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地重用了傲气十足的姚启圣;包括在被贬期间还历时多年为康熙绘制了大清地图的周培公——这些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出身贫寒,有的甚至没参加过大的考试就被康熙破格录用,而正是他们为康熙的繁荣昌盛的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正是因为康熙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才使这些人像金子一样的得以发光!康熙的政治才能、用人之道让人拍手叫绝!即使是奸臣,在死之前,康熙也是用尽其才才杀。

另外几个人物,四大辅臣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沙哈。四大辅臣中鳌拜的侵权夺政似乎在预料之中,历史上一切功高盖主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嫌疑或举动。而在一些重大议事上,面对鳌拜的强权、康熙的年少,苏克沙哈和遏必隆的不知所措,索尼的称病相推、求全自保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然而,之后的索额图、明珠等人却在尽心尽力辅佐康熙了几十年之后因为贪心不足、欲望升级导致最后上百封奏折弹劾他们,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果,他们终究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下场,情节安排中戏剧性地让他们在牢里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仰天哭笑,无济于事。然而,与此相反的如李光地、姚启圣——他们就能准确定位自己,李光地时常铭记自己的那“三尺黄土”,姚启圣也在功成名就时自动隐退,多么高明的想法和做法!再就是淡泊名利的济世、刚正不阿的康熙的老师魏承谟、冒着生命危险参奏吴三桂的朱国志、为收复台湾立下了不朽功勋的海霹雳施琅、忠臣陈廷敬、良将图海、机灵小太监小毛子等等,因为他们的美好形象,这些人物真是让人记忆犹新!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和皇帝一起玩大的魏东亭,到了耄耋之年的两人依旧亲密无间,撅着胡须笑谈往事,多么美好的友情啊!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里面的几个女人。首先是孝庄皇后,她忍辱负重,不惜下嫁给权臣多尔衮,好不容易盼到顺治当上了皇帝,没想到顺治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心灰意冷,放弃皇位。孝庄尽了最大努力劝说顺治也没能挽回,只好又含辛茹苦地扶持孙子康熙坐上皇位。这种为了理想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精神令人震撼和敬佩!绝非常人所能做到!孝庄的个性当中带有浓烈的冷静、坚韧、大气,说起话来忽而漫不经心,忽而自信满满,忽而又掷地有声、敲山震虎!康熙因为裁撤三藩的决策失误准备退位,孝庄教训并鼓励康熙的片段被斯琴高娃演绎得尤为精彩!孝庄说:“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哪!”这句话说出来真是铿锵有力,彰显出十足的皇家气派!孝庄最过人之处在于很会琢磨别人的心思,宫廷中各个关键人物,只要有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孝庄的眼睛。孝庄到处培养亲信,安插眼线,表面看一付漫不经心的样子,实际上却是下足了工夫。以此为基础,孝庄非常懂得抓住人心,懂得处理关系,分析问题精道准确!孝庄喜欢把问题和局势分析得很清楚了再择机而动,机会不成熟就蛰伏起来。比如孝庄出宫祭祖期间,听闻康熙要提前亲政,准确的判断出康熙必败。康熙亲政后谋划要擒拿鳌拜,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成熟,不仅支持,还密掉五万精兵。康熙力排众议执意撤藩,孝庄又准确判断出时机不成熟,吴三桂会反。这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卓越的才能!难怪鳌拜对孝庄的评价是又老又辣,抵得上十万大军。此外孝庄在领导艺术方面还很擅长平衡之术,利用下面人之间的矛盾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康熙亲征葛尔丹的时候,风烛残年而又卧床不起的孝庄让人隐瞒事实,最终孤独死去,为的是让康熙安心做事,多么伟大的女人!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辉煌成就,孝庄一手栽培了康熙,她又是康熙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后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世的每个母亲学习吗?另一个女人:容妃。从万人敬仰的容妃娘娘到刷洗马桶的“容老婆子”,这无疑是从天上到地狱的一个过程。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呢?康熙把和容妃生的女儿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为的是国家的和平和安宁,容妃怎能理解得了一个男人的心痛!康熙最宠容妃,他对容妃不仅有宠爱,更重要的是,康熙一段时期里视容妃为知己,对容妃无话不谈。然而,从对容妃说“我想和你说说话”的信任和亲近到“我最讨厌女人干政”的斥责和疏远,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男人的“变心”过程。

这部电视剧看完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还有以下四个情节:一个是陪伴康熙长大并一直深爱着康熙的苏麻拉姑最终没能对康熙说出爱这个字,就圆寂了。只因为她对孝庄承诺过只把康熙当弟弟照顾,多么善良的举动,多凄美的结局!再就是伍次友对苏麻拉姑的那份欲言又止的爱情。最终只得在苏麻拉姑含泪的一句:“你怎么不向皇上要我”的痛苦的怨语中抱憾!无论伍次友当时是不是怕被杀头,也无论是不是伍次友生性懦弱,但这一段还没开始就夭折的爱情故事让人久久难以忘却!第三就是被大阿哥爱上的草原女儿却爱上了皇帝,心痛无比的大阿哥胤褆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献身父皇!第四处:当康熙的爱女蓝齐儿在奉父皇命远嫁葛尔丹时,原本极不乐意的蓝齐儿就在高大粗犷的葛尔丹抱在怀里的那一刻,她愿意了。仅仅因为葛尔丹一句:搂着脖子,否则摔下去会摔坏你的。或许这部电视剧对历史做了一些处理,但是这一段多么真实而可信!葛尔丹的那句话难道不是包含着深深的爱吗?像对待瓷器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女人——这表现了这位草原汉子粗犷背后的多少柔情蜜意呢!蓝齐儿最终爱上了葛尔丹,即使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再回北京了。

回忆这一切,想着这些人,我想:如果电视剧是虚假的,我宁愿相信一切是真实的。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又去粗取精地高于现实!把现实中最美的和最丑的展示给后人看。

正所谓:做人有苦亦有甜,是非善恶分两边。戏里戏外真也假,忠奸美丑后人辨!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2)

《康熙王朝》观后感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本名。它不仅是清朝少有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起点。

他在位六十一年,八岁登基,十四岁掌权,六十九岁就死了。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彪炳青史的功勋与政绩;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然而今天细细地看完之后,我却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感受康熙帝。自古“一将功成万古枯”,他的功勋与政绩,牺牲了很多人生命与幸福,像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忠臣良将周培公、远嫁葛尔丹的蓝齐格格还有死后受封仁孝慈皇后的容妃。

其实很多时候他并不是想这么做的,但是为了大清的基业他不得不如此!

他是一个皇上,也是一个父亲和丈夫,在二者之间做选择的时候总是把皇帝这个角色放在第一,这也吻合他当初的承诺----要江山而不要美人,不学他的父亲顺治皇帝。为了杀死鳌拜这位权倾朝野而又有谋逆之心的大臣,他不得不牺牲掉明知是忠臣的苏克萨哈这位辅政大臣,用他的头去暂时安抚势头正盛的鳌拜;平三藩,讨伐吴三桂,他也是处理得小心翼翼;为了朝廷的稳定,他不得不将汉臣周培公冷藏而安抚那帮有权有势的满臣的心;为了换取几年安定的时间好全力收复台湾,他不得不把他最心爱的蓝齐格格下嫁给葛尔丹,明知道以后一定会双方兵刃相见的那一天;为了罢免不成气的太子而故意冤枉并非矫诣欺君的容妃,将其发配宗人府而屈死在马桶旁。所有这些,关键是不能和人说话,只能装在自己心里。

其中,委屈和痛苦只能有康熙这样的人来承担。而其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也是为了大清朝,而并非他自个儿的小家庭。

康熙高超的用人心术,所有明知赴死的人在最后对他也并没有过多怨言,这中间除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外,强硬中透露着权谋,平易中体现着威严。在千叟宴上,康熙向他的敌人们敬酒,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假冒的却也兴风作浪的朱三太子,他并不是祝他们死得安灵,而是企盼他们来生再与自己为敌,那种豪气把帝王之风展露无遗,让人深深振撼。

男人的胸怀是靠委屈撑大的!是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岂能追缠在儿女情长之中啊,如果在人的一生当中追求的目标是事业第一的话,就应当学学康熙,运筹帷幄,谋定而后动,将所有委屈和痛楚都深埋在心中,在世人面前展现一个真男人的血性风采……!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3)

电视剧《康熙王朝》是一部十年前放映的片子,主要讲述康熙帝在位时的故事。其中,有这么一小段镜头,让我难忘。

这一小段的情景是:康熙在朝堂里,面对互相倾轧的权力斗争,以及险恶的形势被搅得心烦意乱,十分震怒,因不便放浪形骸失去天子威仪,愤然离去,回到寝宫之时,对着皇妃后宫们,一顿咆哮……

不知这是作家二月河在创作康熙王朝里边就有的,还是后来编成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加入,总之,为塑造出一个大气磅礴但又有血有肉的康熙帝来,写(拍)进这么一小段插曲,我觉得起到了点睛之笔。

作为皇帝天之骄子,权倾四海天下,中原放马,踏遍万里河山与疆土,处风口浪尖之上紧握住日月旋转,有着大海一样的气魄,直把整个江山重担扛在肩头;作为男儿本色,不怕面对冰刀雪剑风雨的搏击,可以坚忍,但在躺下时,一样把自己的忧伤抚摸,一样有儿女情长,一样对着自己最亲的人,发泄出最强烈的心之苦呐喊……

动物世界里,为争夺地盘领地,以及占据统治地位和猎食等,凶猛的动物进行着殊死的追逐、搏斗、撕咬……,它其时的处境是为最艰险、最艰难和最困苦,但不是它最弱的时候,最弱的是在它搏击之后,对着被咬过流出淋漓鲜血伤口,自己静静地在舔舐之时。此时,极易遭受外敌的侵入和被再攻击,心也最痛的时候,最需要族群或同伴的呵护,渡过这一艰难关口。

提这两件事,就是让女性明白,血雨腥风、刀锋蝗箭他不怕,一旦唤起了他的血性儿,场面再大也敢于拼斗,男儿流血不流泪。但在他因受伤而舔舐破口之时,你可以什么也不要做,只要你静静地不去惊扰他,理解着他,为他送去宽慰鼓励的一句话,这些就足够了。设若,他在外心烦意乱回到家时,你可暂时不要过多的追问为什么或去叨扰,假使亦如康熙皇帝般地对你发火,你可尽量的去理解和包容,因为,他会对你咆哮呐喊,那是他刚烈的性格使然,而且,他觉得你是他最亲的人,也是他最可靠的人!这就像皇后面对天庭震怒而咆哮的皇帝,静静地说给后妃们听的一句话:他这是心苦呐。

你能理解么?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4)

董鄂妃咳嗽着出场了,她的身上,带着浓重的封建女性的奴性。她是依附着顺治而生,她重复着说自己一生的遗憾——没有给顺治留下一个皇子。或许她只是单纯想“认子冲邪”,她想要活下去,因为她拥有顺治的宠爱,她不想就这么去了……

廷试-试过玄烨的才华,顺治的王位候选人,玄烨的未来。睡在龙椅上,并且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

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人。

玄烨说,汉人的文化也是天言。这无疑让顺治帝很恼火,可是,玄烨说的难道真的就没有道理,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正因为玄烨的话掷地有声,玄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行森刮目相看,也让顺治下了立储之心。

“满汉”,这是一对矛盾又共生的存在。如何才能处理好?我想玄烨一直在想。只有满汉文化的融合,才能使人民真正享有安定和幸福。

这也是康熙生涯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这是顺治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最终走向佛教的根源。行森大师说:

“皇上只因尘缘未了……”好一句“尘缘未了”,这唯一的尘缘就是暗指董鄂妃吧。而随着董鄂妃的仙逝,果然,顺治帝了绝尘缘,皈依佛门了。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天子是“天之神器”,是神的代表,他的权力就是天在行驶权力。

顺治帝说自己“前世真的是一名僧人”,那他就真的是了。他可以利用这一点,不管整个清朝,逃进佛教。有人质疑,可是没有人敢真的做出什么。

这是“神意”,更是“圣意”。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苏麻喇姑以一首诗赢得了孝庄的赞誉,并以这首诗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是梅就非雪。这就是她人生的写照。她不仅是宫女,她代表的更多,象征的更多,矛盾得更多。

《康熙来了》中对苏麻喇姑的误读是比较多的,但是苏麻喇姑的确是康熙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吸引后人关注的女人。她不仅是康熙的宫女,而且像姐姐一样,关心康熙。在儿时缺少母爱和父爱的情况下,苏麻喇阿姨从未放弃,始终陪伴着康熙,给了他最忠诚的爱。

玄烨得了天花,佟妃跪求佛祖,孝庄耻笑她骗佛祖:“有些事是注定的前世因缘,求是求不来的。”孝庄应是不喜这位佟妃的。

前两集中,就有几次直接说到佟妃就是一直想当皇后,而此处更是暗语,告诉佟妃,她这辈子是没有这个命得,因为上辈子没有修来这个因缘。虽然后来佟妃当上了皇太后,烜赫一时,但还是应了孝庄的话“求是求不来的”,她果真没有皇后的命。

尽管这部剧有太多的历史伤痕,但仍然不能阻止这部电视剧成为大众的目标。想必,除了演员的演技,剧情的设置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看电影时老是猜故事情节。

这样容易搞得看的过程中没有一点惊喜。《康熙来了》也不落窠臼,尽管只看了几集,剧情还是被我一一猜想了出来,惊喜少了很多。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这部电视剧。

但是,受众喜欢这一类气势恢宏的史诗类电视,那么,就让《xx王朝》飞一会儿吧!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5)

康熙,有人说他是明朝的国王,有人说他是时代的皇帝。他似乎是一个伟大领袖的象征,但人们对他置之不理。他也是人,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

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

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 ,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没有哪个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

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在当时,清朝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峙。他在等待机会。

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

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

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当部长一次又一次地来报社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学习。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

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样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也是清朝的国王和臣民。

临走前,他离开了龙车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康熙的大多数孩子幸福得多。

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6)

千古帝王━━圣祖康熙于1722年龙驭归天!

掩卷《康熙王朝》,令我思绪万千。历史的开端已经过去了近三百年。当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康熙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人敬仰。

他八岁登基,当时正是清朝初年,百废待举。可怜的顺治皇帝希望这位美女给八岁的康熙留下一片狼藉。胜勇的康熙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平三藩,三十二岁收复台湾,三次御驾亲临西征蒙古,一生中,大大小小,亲临战阵七十余次,终于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业兴旺的局面。

记得毛主席曾评价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一代开国明君,也都做出过开天辟地的大事,但与康熙比起来,我总觉得后者无**治武功,都堪称前无古人!

康熙一生奉行“以孝治天下”。此举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臣子的父母去世,都得回家丁忧,守孝三年方可再回朝复职。

就连他自己也不例外:孝庄皇太后仙逝,康熙非要守孝三年不可,只因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才听从了张廷玉之言,以日代月,以27天顶了三年的服孝期。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不正与康熙之举不谋而合吗!

当然不是也让国家领导干部回家丁忧三年,但古人就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德”与康熙的“孝”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君子志士的活生生的事例,也正因为有如此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才敢理直气壮的站在联合国舞台上倡导“和平”,我们的人民也都必恭必敬的信奉“以德治国”的信条。其实,就国家和我们学校而言,道理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提出了“德育生活化”,就是把道德教育溶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接受现实的教育,它比起我们课堂上的说教的功效是事半功倍的。我们生活的社会有法律制约,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有一个“道德法庭”在暗中制约着我们的生活,而这个“道德法庭”更能保障我们的生活,更能使我们向更远的目标迈进!

康熙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独特的用工机制密切相关。首先,康熙在没有通过任何科举考试的情况下大胆地开始使用新人,就像今天一些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水平而不是文凭。书中的周培公就是这样。

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只因科举中的人为因素。是康熙微服私访时偶遇才得以被重用。也正因为有了周培公,康熙才得以顺利平三藩;也正因为有了周培公,才使康熙在后来的亲征葛尔丹战役中没被索额图陷害致死。

由此看来,国家兴盛,人才第一。其实一个单位又何尝不是这样。我校近几年人员流动颇大,又加上竞争机制的启动,中间似乎出现断层,这个时候,我们既要向前人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又要充分用好年轻教师,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热情高涨的他们是很希望在工作浪潮中搏击一番的,做错了有何妨!

磨磨棱角就会成为明天的“周培公”。重用年轻人是为了长治久安,“用人不疑、知人善任”,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都能把工作做好,只是时间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人的优势,牢记缺点。

如索额图,身为国丈又身居宰相一职,还是太子的外公,二人之下万人之上,老谋深算,处事圆滑。他利用职务之便贪赃**,还企图弑君篡位,可见其居心叵测。这些康熙都在心里记着帐,之所以不动他,是因为国家毕竟还要发展,暂时内还要靠他们。

直到索雷图老了,另一批新势力成熟,他才被软禁终身。其实我想:这并不是“卸磨杀驴”,利用索额图是为了国家大发展,监禁他是善恶终相报,更是给后人看看,这样有过巨大贡献的人尤且如此,后人该如何做官呢?

不更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吗!取人之长而避人之短是门学问,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一个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康熙以德治国,崇尚善良和威信。

其实这一点与前面的“以孝治天下”有联系。康熙皇帝善于利用人才,善于发现其长处,更可贵一点还在于康熙能让这个人终生为他效命,忠心耿耿,以死相报。周培公是个例子,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只因是汉人,最终并没获得相应奖励,而被安置到冰天雪地的辽东,环境的不适而病入膏肓,即使这样仍不忘大清社稷,临死还为平叛葛尔丹定下长远计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培刚对康熙的感情,也不难看出康熙对臣民的深厚感情。周培刚死的当晚,康熙整夜守夜。利用魏东亭更是例子。

擒鳌拜忠心可嘉;守海关一心为国,一生为了康熙无半点个人私心,但康熙却时不时给他点颜色瞧瞧,赏罚分明。在康熙决定继承人的安排上,他将生与死两道密旨集于隆科多一人身上,才使众皇子的夺权之争以雍正的即位而结束,不至于骨肉相残。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这些都已成为过眼烟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些功过都有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因素,也有其后人的评价。

天下一统乃一人之天下,生死荣辱只是一句话而已,乾纲独断。即使有“大清律”,那里边的绝大部分也是那一个人认定的,也是因为那一个人在特定时候而可以临时改变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不可能某一人说了算,我们学习康熙,就是吸收他利于我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在我们工作中得以应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更辉煌的业绩!

康熙朝只能说是前无古人,但一定是后人!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7)

场景一:大雪纷飞,万物萧瑟,周沛公病卧榻前,奄奄一息,数盏昏黄的孤灯扑闪在一张硕大的地图上,十年心血终成此图,而他要将这心中江山赠与待他恩如纸薄的康熙,可想这垂死之命曾率三千家奴踏平了吴三桂的几十万铁骑,而到鸟尽弓藏之日,却来到这冰天雪地,寸草不生之地,未知天命却已姗姗离去,未见恨然知天下,山山水水待王清。

场景二:蓝齐儿远嫁他乡,容妃却因为一句“老祖宗说,太子不可费。”而被贬西宫,干尽脏活。女儿回家省亲,暂时的雍容华贵带来的却是更长久的悲凉,一个深秋的黎明,天夹着寒意,一身单衣的容妃,刚开始一天的工作,身边的马桶掉落了,一个又一个,带着对家庭温暖的无线憧憬,容妃就这样走了...一个女人对幸福家庭的渴望,难道这也错了吗?和棺的那天,康熙拍着她的棺桘,只说了一句:“我不能把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推上皇位呀!”小家为大家。但情又何可堪?

场景三:涛声拍案,咸咸的海风吹皱了心中的苦涩,姚启圣挂着两行浑浊的老泪将先人的骨灰点点的洒向大海,不远处是跪成一片的农民,“乡亲们,为了收复台湾,迁界禁海吧,那里的庄稼地比这里大两倍,搬不动的东西我们用官府的车载着,走不动的老人用轿子抬着,三年以后这里还是你们的......老叫花子求你们了”一生从未畏惧皇权,面对天下的百姓却生生的下跪了!三年后,江山一统,一颗赤子之心却从此背上了一个千古不孝的骂名!

周沛公,容妃,姚启圣....他们有的不是对皇权的敬畏,而是一种至死不渝的信念,为此,他们放下了个人恩仇,孝道,甚至是性命

江山,家庭,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念。

天地无数有情事,世间满眼无耐人。

人物苏麻:她过早入宫,将后宫冷暖,红颜枯骨看的透透的,老祖宗都赞她“晶莹剔透心”再加上她本身淡然质朴的天性,使她能干受寂寞,远远的旁观宫中的繁华烟云与血雨腥风,洞若观火而保持沉默,她轻轻的绕开一个妃子黄花委地的命运真正成了后宫的隐士, 她的伶俐与善心使她得以善终。她很清醒,她对皇上的爱发乎情而至与礼,总含着若即若离的温情,却不沉迷纠缠,试想,若苏麻真当上妃子,那麽她就是后来那个悲剧的容妃,她始终将皇上视作主子,这是她的底线,而这一礼教规矩,源于苏麻与孝庄太皇太后的不解之缘,孝庄的意旨,成全了她的命,不要忘了,除了姐姐,苏麻在皇帝心中也成为了孝庄的影子,两个女人都已不同的方式给年幼的康熙毫无保留的关爱。孝庄给了丫头永久的庇护,也留给她终身解不开的心结。就这样,苏麻独守着心中的温存,只有在命不久长之时,才在纸上写下了她深爱一生的人是她的弟弟康熙,一语道破一生的隐忍,旁人也为之恻隐,但即使这份爱只能见于纸上,苏麻最终还是把它烧了,只告诉皇上自己写了信又亲手烧了,就像苏麻对皇帝的爱,不能说,一说就是错,直至最后一刻。

影片的权术之争,为官之道,在现实的企业当中可以借签吗?与稻盛和夫在活法里面倡导的精神冲突吗?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8)

很老的片了,不过我最近才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没看过,很多人说《康熙王朝》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我想,对于一部以小说为蓝本的电视剧,追究其历史根据的做法本来就是挺可笑的。更何况,这部电视剧让我流下了久违的泪水,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拥有家庭和国家的男人的艰辛和痛苦。毫无疑问《康熙王朝》是成功的。

自小,有个可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当皇帝,可真的当了皇帝,肩头的重担你能担得起吗?担起来了,又能像先古明君那样担得千古流芳吗?某种意义上,皇权的争夺也是实力的考验。能够夺得皇位者,他本身就是实力超群之辈。

然而,爱新觉罗玄烨,大清国康熙皇帝他不是。作为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玄烨并非实力超群,而是被硬生生地命运扯上了皇位。可怜八岁玩龄童,天降万古千斤重。胜似一叶孤舟草,皇城内外会心中。可正是父亲和皇太后的支持和鼓励,加上自己的发奋努力。玄烨竟没有被压垮,反而越来越喜欢上了重担生活。康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说他幸运,那是因为有孝庄这位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女人站在他的背后。说他不幸,那是因为康熙年间发生了最多的事端,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不过也正是这些人成就了康熙皇帝,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成就了他的盖世英名。

然而,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康熙是失败的。女儿两次摔砸父亲的礼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那种伤心痛苦却又碍于皇帝尊威无法动容的无奈和悲凉。同是碍于九五至尊的金口玉言,直到容妃死,都没能得到康熙的召回。向自己的妻子认错,这在常人眼中无比正常的事情,在一个帝王身上却难之又难。正如最后老年康熙所说:她扎得太深了,不想拔出来了。除了给死后的容妃还原全部的荣耀和加封皇后,这位丈夫再也无法补偿给自己这位贤惠的好妻子任何东西。可怜容妃贤良中惠,确看不到宫内勾心斗角,可怜容妃直言不讳,却瞧不到皇帝的心头痛苦。

容妃是了解康熙的,康熙也是了解她的。可到头来正是这相互之间的了解和默契。让容妃再未得见康熙一面...如此贤惠的妻子,当真古今罕有。康熙啊!你还是幸运的!

不过陈道明将千古一帝的康熙诠释的很有霸气,康熙更是一位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

康熙的一生从智拿鳌拜开始平三藩荡葛尔丹降台湾驱除俄国好一个成功的皇帝但是如此荣耀的背后是他废掉2儿子的无奈是他违背孝庄密令的叹息是他离开最喜欢的女人的伤感留下了一行泪,男人很累。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9)

今天下午看完了《康熙王朝》,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是什么时候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可是这次居然流泪了,而且是三次,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感性了,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只能说我变了,以前的自己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是看到周培公在康熙勤政后第一次去盛京的时候,在生命垂危之际向康熙进献他花费十余年的时间制成的康熙年间最精确的地图,这展示出的是一个臣子的忠心,需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在平叛三藩叛乱中开始崭露头角的,这时的康熙才刚刚将鳌拜解决掉,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当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康熙帝要开始收复台湾了,其间十年时间康熙将他发配盛京,事实上周培公并没有过错,如果非得说有错的话,那也是他是汉族人而非满人,说到底是这个原因,并不是什么功高震主之类,周培公也知道的,确实是人才,可惜可惜,他是康熙最得力的臣子中最早离康熙而去的人。

第二次,蓝齐儿被康熙的一道旨意嫁给不知是谁的准葛尔的大汗葛尔丹(虽然葛尔丹知道蓝齐儿是谁)的时候去老祖宗那里哭诉的时候,两个人的对话,还有之前康熙与容妃之间的对话,整个的过程让人心疼,作为皇室成员是拥有普通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但是却不能拥有一部分普通人可以拥有的爱情——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从这个程度上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做普通人,因为很多普通人也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感情,他们也会被现实无情的分开。但最可悲的时,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即使是皇帝最心爱的女儿也做不到。后来,康熙两次为葛尔自己出征。第二次,大哥亲手杀了葛尔丹的头,送给康熙。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下嫁给自己的敌人,在女儿爱上那个男人并为他生儿育女后,父亲将敌人杀死了,换句话说是让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女婿,使得自己的女儿最终成为了寡妇,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度过那漫长的一生,虽然后来看到蓝齐儿过得还不错,但是她有多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没有人能代她体会其中的甘苦。

第三次是蓝齐儿在几年后将阿密达养大**,自己在某年生日那天开始从乌兰木通启程奔回京城去探望自己的父皇和额娘,当时他的父皇已经将他额娘从贵妃贬为刷马桶的丫头,人下之人了,原本想要做下景就好,却偏偏被蓝齐儿知道了,当时的场景也让我难过以至泪下,蓝齐儿当时就想返回乌兰木通,但是被她的额娘拦下了,最后带着委屈离开了他的母亲,之后就立即向他的父皇告别,临走前将他的父皇刚刚给他的八音盒摔了,表示决裂之意,而这让康熙更加恨容妃,以至于68岁大寿的时候,魏东亭对他说,看来看去怎么少一个人,也只有他敢说了。

所以潸然泪下就在这里,不自觉地就动情了,可能描绘的不是很细腻、精彩、动情,但是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会有所触动的,我相信这次自己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和之前的那一次是完全不同的,我想自己以后还是会想看这部电视剧的,说实话,自己还想要买一部纸质的全套书呢,等着以后自己来实现吧。

最让我心疼一段是张廷玉准备去漠北大营送粮食前去苏麻喇姑那里问他有什么要对皇上说的吗,他说自己说不出来,也没有给皇上上过折子,张说,那是写信,不叫折子。可是写好以后,已经塞进信封里了,却又就着身边的那盏蜡烛将信烧掉了,里面写的内容是“苏麻一生只深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弟弟——皇上,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因为皇上还是她的主子”,还是隐忍,隐忍了自己活着的一生,还要将自己的最深的爱隐了,怎能不疼,所以他早逝,只晚老祖宗一个时辰。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17:36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0)

二月河编著的康熙王朝已被拍摄为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很久以前我已看过。今年寒假,我终于安顿下来,准备看一看这部百万字的巨著。说来惭愧,我没有买到书籍,也许是如今的互联网太过于方便,我索性从网上下载了一本《康熙王朝(全四卷)》,最终,也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读完了前三卷,第四卷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虽如此,但意料之中的是,书籍和电视真的是大相径庭,看电视绝对没有读书那股沁人心脾和震撼人心的感觉。

读罢,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超凡脱俗。

此书分为四卷:夺宫、风雨、呈祥玉华、错墙。

首卷夺宫主要讲述少年康熙玄烨八岁登基,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通过制约、均衡四位辅助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孤立鳌拜势力,聘用良师伍次友,任用魏东亭、索额图、吴六

1、 苏麻喇姑等英明官员最终铲除了鳌拜,稳定了朝廷平台,巩固了皇权。内容很简单,但过程却一波三折。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很多道理:

1、玄烨八岁登基,至十四岁方才铲除鳌拜,这六年里康熙厉兵秣马、积攒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见,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大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2、索尼在世时,鳌拜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索尼的三朝元老、开国功臣、万人威望还足以让鳌拜心生胆怯,康熙也正好抓住了这一点,拼命拉拢索尼,娶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这样才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做事要抓重点。

3、索尼死后,鳌拜便无所顾忌,足见,除强不一定安邦,均衡各种势力才是安定之本,隐约之间,我也明白了当年乾隆不杀和珅之理,实乃怕纪晓岚、刘墉的势力得不到制衡会引来朝局动荡。四。苏克萨哈献出生命直接进行**,第一只鸟成为剑下鬼魂,成为皇室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不足叹息,以康熙角度来讲,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做大事有得必有失。

从苏克萨哈的角度来讲,过于锋芒不懂中庸之道必会惹祸上身。5、鳌拜,已经权倾朝野,但野心不改,最终伦为阶下囚,所谓人要知足常乐。6、遏必隆,为人谨小慎微,他的缺点在于不会站队,在关键的时候不排队,站错队,虽不致引来杀身之祸,但也注定了他今后的仕途平平。

7、伍次友,无心做官,甚得康熙宠爱,苏麻喇姑钟爱,原因无外乎他的博学多才与刚正不阿,由此可见一个鲜明的特点往往会是成功的开端。8、魏东亭,我仔细研究过,这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虽虚构,但同样可以折射出现实,虎臣是康熙的左膀右臂,在除鳌拜以及后面的定三藩上都功不可没,成功永远都需要朋友的跟随。9、苏麻喇姑,康熙的第一位老师,曾救过康熙的性命,功不可没却只能出家为尼,不是事先安排,也是必然结果,爱上伍次友,这已经触动了封建社会那根敏感的神经,看来,什么事还得中规中矩。

第二卷约为康熙八年。北方有点烧罗刹,西部则是葛尔丹擅自登基。南有三藩离心离德,东有台湾骚扰海疆。康熙沿着伍次友定的治国方略,先收东南,再平西北,任用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宝岛台湾。

图海与周培公携八旗劲旅,扫平西北隐患,魏东亭和武丹抓获假朱三太子杨起隆,挥师西南,三藩势力终得解除。且看其中韵味:

1、如果说康熙王朝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位贤臣出现的话,这儿就不能不提周培公。一番意外,他原本因避讳问题名落孙山,后因偶然得以赐进土出身,赏兵部主事衔。看来,成功不等于有能力没失误,机会还是很重要的。

2、康熙帝颁布政令,只要归顺的不仅不咎既往,还可加官进爵,唯有吴三桂不饶不恕。看来势力最强大了压力也会最大,也就越会成为别人打击的目标,天下第二也挺好,这句话正是中庸之道。3、盛世奖少罚多,乱世奖多罚少,打胜仗,不仅要攻克城池,还要攻克人心,把握人性的弱点,奖罚得当,没有成功不了的事。

第三卷玉宇呈祥。大清帝国一番血雨腥风之后,终于天下太平,如果说前面讲述的是宫廷争斗、国家大事,那这儿讲的便是民间疾苦。康熙十六年,连年下雨,黄河决口。人民在受苦。

康熙命河长靳辅治水。靳辅的下属陈潢陈·天一是一位治水天才。为了一次又一次地解决与于成龙的矛盾和纠纷,我们必须解决水灾。如周培公一言:不能安民,不可言撤藩;不能聚财,不可言兵事。

水患一解,连年丰收,国库充裕,扫平西北葛尔丹乃剑拔弩张。皇帝亲自出征的三平葛尔丹,终于迎来了康熙盛世。其中道理也是令人深思:

一。于成龙是个好官,但却成了勒辅治水的主要障碍。可以看出,好与坏只是一个想法。关键是能否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如陈潢临终时所说,于成龙是个好官,但他不会管这条河。2、勒辅出任治河总督,官至从一品,但干的却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最终治好了黄河却是一命呜呼。良弓藏走狗烹之事,看来连千古明君也不能避免。

3、陈潢一心痴迷河务,著有《防河述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的治水之道——治河先治沙。他留下了未了之事死了,却留有了事之法而活于世代人们心中。他的成功在于灵活性,类似的原则也和周培刚的用兵原则一样:

“孙子兵法乃千古不变的用兵道理,但敌我双方,皆读此书,却有胜有败。所以,不能死守兵法,要善于随机应变”。4、高士奇,我网上查过,这人善始善终,死后,被封谥号文恪。

好的结局是有原因的,就在于他的处事之道很有分寸,对人对事都能做到收放自如。

第四卷祸起萧墙,主要讲述的是乾坤定,众皇子争夺皇位之事,这一卷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看了个大概,但是其中韵味还是能参略一二:

康熙帝大兴***,这是他过之始,人无完人,当人一旦安逸下来,就有可能正在走向衰败。

趁年少,我们应多吃苦,敢闯敢拼,以十足的精神迎接百般挑战,就犹如康熙帝这恢宏的一生,大事小事堆积如山,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2012年2月15日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1)

太原志达中学八年级尹千舟

圣君八岁登龙椅,铲除鳌拜稳国脉。巧收宝岛平三藩,诛蒙古国泰民安。

——题记

闭上眼睛,脑海里弥漫着崇敬。心已被康熙大帝所俘获,唏嘘不已。

玄烨幼染恶疾,幸得存活。八岁登基,又四位辅政大臣辅佐。鳌拜矫旨,不料至十四岁方才铲除鳌拜,这六年里康熙厉兵秣马、积攒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康熙亲政后,北有罗刹略地烧杀,西有葛尔丹擅自称王。南有三藩离心离德,东有台湾骚扰海疆。康熙沿着伍次友定的治国方略,先收东南,再平西北,任用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宝岛台湾。

图海与周培公携八旗劲旅,扫平西北隐患,魏东亭和武丹抓获假朱三太子杨起隆,挥师西南,三藩势力终得解除。康熙和皇朝的带动下,三平葛尔丹,终于迎来了康熙时代的局面。康熙晚年,九皇子争宠,大阿哥,原太子都被囚禁,祸起萧墙,康熙终定太子胤禛(后乾隆),后驾崩。

看完之后,我新潮澎湃,心生数念:1、苏克萨哈舍命直谏,出头鸟成为刀下鬼,成立皇家争权的牺牲品。不足叹息,以康熙角度来讲,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做大事有得必有失。

从苏克萨哈的角度来讲,过于锋芒不懂中庸之道必会惹祸上身。2.、盛世奖少罚多,乱世奖多罚少,打胜仗,不仅要攻克城池,还要攻克人心,把握人性的弱点,奖罚得当,没有成功不了的事。

3、做事情要分主次与先后,正可谓“家有千件事,先紧紧的做”。做事情有计划,逐个实行,一定能办成!4,、当一个人一旦安逸下来,没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就有可能走向衰败。

从沉思中醒来,回望自己,我决定:趁年少,我多吃苦,敢闯敢拼,以十足的精神迎接百般挑战,就犹如康熙帝这恢宏的一生!

写后小记:看书知历史,想自己。让我有机会亲近历史名人,品味人生!

《康熙王朝》讲述了康熙一生的统治变故。

在第九章中,“康熙二十年左右,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迫不及待,欲早撤藩。结果康熙的祖母孝庄在燃眉之急劝说康熙。”

其中,孝庄此言:“每个人都有雄心,而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至吾过目,深有所感。不错,那些成大业,力大功者,不都是靠自己耐心地学习,思考中得来的吗?

哪一位没有雄心?无一人。可他们又大功告成了吗?没有。其原因,仍在于耐心不足。学***心,无所不成。

我国唐朝诗人李白,儿时,十分聪颖,却不爱学习。一天,他来到河边玩耍,见一位老大娘正在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走上前去,“老大娘,您这是在做什么呢?”,“我呀,要把这铁棒磨成针啊!

”李白闻此,顿时感慨万分,受到极大启发。于是,他努力学习。几年后,他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诗仙”。

鲁迅,他也有雄心与耐心。他学习、思考、创新、持之以恒,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鲁迅在别人夸奖他是天才的时候,他反驳说:

“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

为了发明科技作品,爱迪生耐心地做了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实验。最后,他终于取得了世界级“大发明家”的美称。爱迪生曾说:“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同学遇到困难缺乏耐心而失败了。我也是一个有雄心无耐心的人。我想当钢琴家,也想当科学家。

但是,练钢琴时碰到了困难,做作业时碰到了难题,我烦躁不堪,难以坚持,结果成绩平平。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这是人生的真谛。今后,我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有耐心,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尽快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从小到大便十分酷爱文学历史,前几天偶得《康熙王朝》这本历史**,便一气呵成读完了它。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印象最深的是他小时侯的康熙。他的祖母,孝庄皇后,教他很好。书中的细节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感触和思绪。

翻开《康熙王朝》的第一页,历史便回到了那大清国开国的风云之际,那血与火、情与爱的激情年代。公元1661年,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为帝,而将大清江山这副担子放在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肩上,确实是太重了。为了使玄烨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孝庄太后有责任担负起养育、保护和培育孙辈的重任。

如果以一个教育家的标准来衡量,孝庄对孙子玄烨的教育显然比儿子福临的教育更成功。早在玄烨继承皇位之前,孝庄就已经对玄烨进行教育、培养了,后来康熙对皇子们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距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祖母的督教对玄烨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起有自关重要的作用。

是的,要是当年的玄烨没有他的祖母的教导。很可能玄烨不会成为历史上修行实践最长的皇帝,也不会成为后世的皇帝。在我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孝庄对他的教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离不开玄烨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做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应该坚持,而不是放松。事实上,人天生一辈子都是好人,但为什么有些人以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有些人只能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这是教育与非教育的必然结果。正如《三字经》所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大家熟悉的周处除三害也是老者悉心教导的结果。

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就已经十分关心朝廷大事,想提早亲政,可此时,四位受顺治帝嘱托的辅政大臣中,首辅、三朝元老索尼已经病逝,另一位辅政大臣舒克萨哈已被权臣鳌拜所害,朝中的大权有鳌拜一人独掌。康熙若是提前亲政鳌拜就不得不还政于康熙,这让鳌拜十分不满,就千方百计的阻挠康熙亲政,还怀有黄袍加身,篡夺皇位的野心,此时,对这一切洞若观火的孝庄出来指点康熙,教他要对付鳌拜这样的权臣应该智取而不是力敌。因此,康熙就照孝庄吩咐的学三国刘备韬光养晦,假装每天都与小侍卫玩摔跤,不理朝政,这让鳌拜很是高兴,对康熙也就放松了警惕。

终于康熙在一次单独召见鳌拜之时,就命侍卫将毫无防范的鳌拜拿下,关进了大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智除鳌拜。

纵观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除了鳌拜、旧金山、平台湾、葛尔丹。这些都不得不让人们佩服这位千古一帝。

但正是这样一个好皇帝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我认为教育是当今社会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衣食住行都不亚于。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不仅有责任教育我的学生,也有责任教育其他青少年,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同时也想送他们一句话:“慎独”就像康熙说的:

“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同时这也是我们伟大领袖刘少奇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就像许多教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老师在与不在都是一个样,一样遵守纪律,刻苦学习。

看完了《康熙王朝》,我十分欣赏孝庄文皇后的英明、果断,巾帼不让须眉辅佐三朝皇帝的国人之处,但让我更为钦佩的是她成功的教育,她为大清王朝教除了一位旷古明君,一代圣祖,而我们人民教师也应该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好下一代,不求个个都教成为“康熙大帝”,只求为祖国的可持续发展,繁荣昌盛尽一份绵力。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2)

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这让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纠结了很久。所以只能看过《康熙王朝》,我去抒发一下个人观点。

《康熙王朝》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准确来讲,是支持多于批评吧。喜欢它的人大多为陈道明的演技所钦佩,而批评它的人则对充满漏洞的历史问题感到愤慨。

举个例子:第二集中,孝庄对索尼说了一句:“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

”懂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孝庄”是大玉儿死后,康熙封她的谥号。一个人活着时,如何称自己的谥号呢?

当然,这些都是跟我的主题不相关的旁支。就本次的主题,我总归该讲点隐喻、象征之类的东西。康熙——年少登基,十四岁亲政,智擒鳌拜,裁撤三藩,三征葛尔丹,收复台湾。

这样一个皇帝在他小时候对祖先的光辉也是不同的。

开片就是小时候的玄烨在太监们的伺候下,在湖面上滑冰,看上去很开心,也很“春风得意”,呼喝着奴才们。可是,联系康熙亲政后一系列的大动作,不难知道,康熙的帝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开片的场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这象征着康熙的“如履薄冰”——在他的前半段帝王生涯中,一路征战,小心翼翼地应付内忧外患。

紧接着,我们的“孝庄”太后出现了,伴随着孝庄的出现,让我感觉到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是怎样的魅力与魄力。孝庄一边修剪着花花草草,一边对着佟妃说:“你呀,别看这些花开得茂盛,那也是盛极初衰啊。

”又说:“你看,那盆花多好看啊,今儿好看,明儿好看,今儿比明儿好看,一天比一天好看。”这盛极初衰的“花”想必就是在暗示董鄂妃命不久矣。

染上天花的董鄂妃果真熬不过病魔,撒手归去,也带走了顺治。而这盆“一天比一天好看”的“花”,或许是指佟妃,也或许是说孝庄自己。因为顺治皈依佛教,玄烨登基,唐妃自然成了太后。

没执掌到凤印,当个皇太后也不错。而孝庄也帮助玄烨开启了康熙盛世的不朽。作为一个古代妇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孝庄,她修剪的是花草,又不仅仅是花草。在这个王朝,顺治管理着朝廷,孝庄“修剪”着后宫。她明里暗里地对这些后宫中的“花花草草”提点、打压着,她修剪得越来越顺手。

廷试-试过玄烨的才华,顺治的王位候选人,玄烨的未来。睡在龙椅上,并且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

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人。

玄烨说,汉人的文化也是天言。这无疑让顺治帝很恼火,可是,玄烨说的难道真的就没有道理,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正因为玄烨的话掷地有声,玄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行森刮目相看,也让顺治下了立储之心。

“满汉”,这是一对矛盾又共生的存在。如何才能处理好?我想玄烨一直在想。只有满汉文化的融合,才能使人民真正享有安定和幸福。

这也是康熙生涯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这是顺治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最终走向佛教的根源。行森大师说:

“皇上只因尘缘未了……”好一句“尘缘未了”,这唯一的尘缘就是暗指董鄂妃吧。而随着董鄂妃的仙逝,果然,顺治帝了绝尘缘,皈依佛门了。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天子是“天之神器”,是神的代表,他的权力就是天在行驶权力。

顺治帝说自己“前世真的是一名僧人”,那他就真的是了。他可以利用这一点,不管整个清朝,逃进佛教。有人质疑,可是没有人敢真的做出什么。

这是“神意”,更是“圣意”。

尽管这部剧有太多的历史伤痕,但仍然不能阻止这部电视剧成为大众的目标。想必,除了演员的演技,剧情设置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3)

浩瀚的历史书卷,随手翻开的一页,都是珍贵的回忆。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兴衰历程,用简单的文字是道不明的。单看这个朝代在位的皇帝的作为,康熙不愧是他人评说的“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康熙帝出生的时候,正是清廷刚站稳脚跟的时候,但是偏偏他的父皇因为董鄂妃的离世万念俱灰出了家,将偌大的朝廷交给了年仅八岁的他。本来朝廷已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幼主登基,需要辅政,这就让好不容易的朝廷再次有了裂痕。以鳌拜、遏必隆为首的强权派,以赫舍里索尼为首的中立派,也有以苏克沙哈为首的反对鳌拜的派系。大清朝此时边境不安,内部又在搞分裂,这对于年幼的帝王来说真的非常不易。

好在,康熙帝有一位疼爱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孝庄是一位很睿智、很有谋略的女人。在孝庄的帮助下,康熙帝赢取索尼的孙女,让康熙帝有了强而有力的后盾。此后,康熙帝在祖母和辅政大臣的帮扶下,打散鳌拜党,平定三番,扫除边疆隐患,成为外族人人赞颂的“阿木古浪汗”。

《康熙王朝》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格色彩,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不论是被欲望蒙蔽了的鳌拜,还是鞠躬尽瘁、有企图心却知进退的索尼,或是以稚童之龄接手飘摇朝政的玄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只不过,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康熙走得是治理天下的仁君之路,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至于其他的人物,孝庄、董鄂妃、顺治帝或是佟佳贵妃,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总体,《康熙王朝》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很震撼,感叹身处后宫人的无奈,感叹女子不易的同时也钦佩她们的睿智、果敢,也感叹朝堂的争斗,才明白做好一个官员真的很不容易,做人做事都要谨慎小心,目光长远。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不仅有好的东西让我们去学习,更多的是我们要从失败或者其他方面找寻突破口,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上一篇: 淘宝评语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