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资料库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经典

发表时间:2024-08-05 08:07:57      艾青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经典。

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在我们沉浸体验的同时,心中的想法自然层出不穷。这时不妨去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一下自己的观点,撰写观后感要有真情实感,真实将心里的感情流露出来。对海量信息进行了整合和汇总呈现出这篇“电影莫扎特观后感”,本文仅提供参考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1

向大家推荐一部影片,《莫扎特传》,该片讲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本片于1985年获得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八个奖项,并且获得了最具价值影片奖。无论是情节,还是编剧,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最完美的电影。

第一次听到莫扎特先生的作品是某次夜里开车的时候,某个广播电台,一个专门播放经典音乐的节目,流畅的山路驾驶感受和优美的旋律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我就忘乎所以地寻找关于这首曲子的一切,后来才知道,那是《DieZauberflte魔笛》,那是莫扎特,那是连我这样粗俗不堪的半文盲都觉得优美动听的旋律。

真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和歌剧,和西方古典音乐会产生什么交集。我一直以为只有两只蝴蝶和冲动的惩罚,只有庞龙和刀郎才是属于我的音乐,只有丁香花才是我的天籁。就好像我总是觉得蹲在街头吃的北京饭店的大雪条,小时候淌着口水舔的冷狗和人头比冷气店里的哈根达斯好吃一样,毕竟,那是童年的味道。可忽然间,我听到了莫扎特,听到了魔笛;于是歌剧和古典音乐就这样穿越到了我那再也找不到冷狗和人头的生活中。

我依然还是在听周杰伦,依然还是听那些什么榜上的流行歌曲。但偶尔那么一刻,我会把《FürElise致爱丽丝》,会把《PianoSonataK331,3.Allaturca》这样的钢琴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会一次又一次地聆听《DieZauberflte—DerHolleRache魔笛》,还有那无法忘怀的《SwanLake—Scene(Act1)天鹅湖》。我的音乐就是这么复杂,我甚至还会听梵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怪吧。

写着写着就漂移—跑题依然是我的风格,那些怀疑我的文章是转来的人可以放心,绝对原创。

看了《莫扎特传》,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才知道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对手。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与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从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到去世所发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对皇室贵族及官员的驱逐鄙视下从不放弃作曲,而是愈挫愈坚。在他指挥曲子的时候,来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挥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结束后,鼓掌的却寥寥无几;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曲子,却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被音乐学院的院长撕掉了;因为官员们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背着皇帝拒绝莫扎特加入音乐家协会,对他置之不理。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我很佩服他这种意志坚定的精神。在看到莫扎特只听了皇帝很不熟练的弹了一遍萨列里刚刚新作的曲子,就能够就能够背着弹下来并且还灵机一动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变得非常完美时。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种超人的才华。再看到他为了写作,晚上连别人劝他,他都不肯去睡觉。他这种勤奋,为了职业可以废寝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动。

看完了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巴赫结尾的弹法。我很佩服莫扎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改变皇帝的规定的勇气,佩服他惊人的才华,佩服他的勤奋。我觉得我在练琴的时候缺的就是这种勤奋的精神,光顾想着玩,这回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学习,用我的才华和勤奋,铸就我的精彩人生!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真实。但是真实过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萨列里同样是个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许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萨列里逼死了莫扎特呢?我们要知道,这个电影里有着疯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这样的一位老师是绝对有一丁点胸怀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电影中最大的美感在于莫扎特的音乐,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认为这个故事片不能正确的表现莫扎特一生,因为他是没有意义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并没有值得注意的价值。莫扎特是个天才,但是却绝对不是个偷懒的天才。但是若是我这样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价值我就是罪大恶极。

但是我们不防认为故事讲的是真的。这位萨列里大师失败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认为上帝不公平,他多么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时期,每个人的出生本身不带有不公平性。我们难道要羡慕音乐神童莫扎特吗?还是要嫉妒这个已经死了几百年的作曲家?不会,天才是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乐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电影天才威尔斯对照,你为什么要羡慕世界首富的儿子?

莫扎特说过一句话,“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这是我想表达的。中国报纸上总是会出现很多的天才,高考满分,哈佛天才。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最后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音讯。成名早并不定好,孔子就并不是年少成名,当然历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却并不一定。但是要求问心无愧不是吗?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4

莫扎特传,但是题目确没用他的最为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没用他的名字adeus.因为这部电影不是讲述莫扎特是个怎样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对世界有多少贡献,而是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看这个疯疯癫癫的人。

这部影片并不是关于莫扎特这个人的传记,而是对人性人世的探究。萨列里一生严格律己,不碰女人,刻苦作曲,为人圆滑使得他很受宠。当他觉得自己被上帝眷顾时,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小子确作出让他瞠目结舌的音乐。他认为上帝在嘲笑他,他永远得不到上帝的宠幸,这使他选择对抗上帝,除掉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为己任。

在另外一方面,莫扎特非常有天赋,但是就从他父亲出场的一幕就告诉观众他和父亲的关系。他父亲一身黑衣,站在台阶上逆光处,向他展开双臂,要吞噬他一般。莫扎特虽然表面对父亲毕恭毕敬,但是他从心里害怕他父亲。不管在化妆误会父亲的双面面具还是家里斜眼盯着他的画像,莫扎特一直生活在父亲的监视管教之下,即使他父亲已经死了还是不能脱出这份阴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萨列里的父亲就说你想让我把你当猴子一样牵着到处表演么!这也映射了幼年莫扎特和父亲的关系,父亲一手遮天,莫扎特当年不过是父亲手下的猴子。到维也纳之后虽然莫扎特表面上脱离了父亲,但是家里依然挂着父亲的画像,他心里的畏惧也没有减少。

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杀了莫扎特,其实他只是火上浇油,纵火犯还是莫扎特自己。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又爱又恨最终在两人合作《安魂曲》时化解开,那时他才真正明白平庸的含义,他才对自己的平庸释怀,因为他看到了莫扎特为自己的天才付出的代价,人生是公平的。

最后萨列里忍受着一天天被人们遗忘,而莫扎特连享乐的机会都没有。最后的安魂曲,献给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5

当我随着萨列里的思绪在人群中找寻莫扎特,看到了那个有些疯痴癫狂的年轻人身影时,内心是狂吼抗拒的。无法接受。我心目中的莫扎特,应该是尽管说着嬉皮无赖的言辞,放荡不拘地和女孩打闹嬉笑,举手投足间仍然散发着优雅的光环。毕竟他是莫扎特啊,写出清澈浪漫天籁之音的莫扎特。而不是那个“嬉笑着,思想肮脏的怪物,刚刚还在地板上打滚”和有着刺耳怪笑的马戏团猴子。

但当我忍住抛开个人执念看完整部电影时,一切都完全不同了。Mozart那双孩童般清澈的眼睛,随指尖流出的天籁之音同他创作音乐时眼神中散发光彩,洗涤了我的心灵。

总觉得这样的mozart似曾相识,想来想去,原来是宝哥哥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同样的行为乖张怪癖,痴痴傻傻,懒得理会世人的说词。对世界真挚的彻底,爱即是爱,不爱即是不爱,所以只肯对自己热爱的事物诚赤认真,对一切世事俗物不予理会,连假装都懒得。让你又爱又恨,哭笑不得。

然而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宝哥哥的任性,是因为生为大户人家的少爷,家世雄厚,社会地位显赫,又深得宠爱,更像是一种“恃宠而骄”。而mozart的任性轻狂之下,是深深的无奈。

Mozart从6岁起便跟随父亲四处演出。面对形形色色地位显赫的观众,却鲜有人能欣赏他的音乐。大家想看得更多是他的技艺,或者说是冲着天才的名号而来想亲自验证,想出形形色色刁钻古怪的方法,就像片头让年幼的mozart蒙着眼睛弹奏钢琴之类的。没有人真正的理解和热爱他的音乐,没有人真正因为他的音乐而平等的尊重他。是的,mozart是马戏团的猴子,因为观众对待他深爱不已的音乐,更像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观看猴子耍出的高超技艺。

youdon’tknoozart显得少年老沉,而长大后却又变得似顽童般。”在太早的年纪经历了人情世故,自然会变得老沉。而之后的癫狂,我理解为是看透世事后,放弃了向世界求爱。既然世界无法认真待我,我又何苦活的太认真?所以mozart狂妄自大,沉溺于宴会酒色,没有金钱观念,夸张的笑声——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但他从没有放弃音乐,因为音乐是他真正所热爱的,是他生命中最后一片净土。为了这片净土,心甘情愿把自己关起来没日没夜的创作。对待自己的音乐他有着百分百的偏执和自信。什么都无所谓,但在音乐这件事上绝不肯妥协。mozart演奏完毕后去寻求旁人的认可,眼中闪烁的光芒,像个渴望得到父母承认的小孩。音乐大概是他对人世最后的求爱。

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活的太纯粹,太一尘不染,不似活在人间。他所钟爱的妻子知道音乐对他的重要性,可悲的是却也从未真正理解他的音乐和才华,直到他死去后,才意识到一切。我喜欢每次mozart演奏时,妻子在一旁沉醉地观看的镜头。可她终究只是个要活要生存的世人,若是相信mozart的才华,又何苦为了得到宫廷的一席之地和钱财而把绝无仅有的乐谱丢在地上,选择脱衣献身。从这一刻起,她和mozart的矛盾就显示出来了。她不似mozart,像精灵般靠音乐就可以过活,她只是个凡人。

而这世界终归是凡人所有,人类的卑劣本性又是从来容不得与自己不同的人。对待那些散发耀眼光芒的人,人们从来都是若想要得到又触碰不得,只能团结起庸才的力量,浇灭那刺眼的光芒,似乎才能显得自己不那么渺小,才能活的更舒服些。最后,影片中的mozart,这个不似人间所有的音乐精灵,终是逃不过世俗的魔爪,死在了庸才和金钱手里。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6

当我随着萨列里的思绪在人群中找寻莫扎特,看到了那个有些疯痴癫狂的年轻人身影时,内心是狂吼抗拒的。无法接受。我心目中的莫扎特,应该是尽管说着嬉皮无赖的言辞,放荡不拘地和女孩打闹嬉笑,举手投足间仍然散发着优雅的光环。毕竟他是莫扎特啊,写出清澈浪漫天籁之音的莫扎特。而不是那个“嬉笑着,思想肮脏的怪物,刚刚还在地板上打滚”和有着刺耳怪笑的马戏团猴子。

但当我忍住抛开个人执念看完整部电影时,一切都完全不同了。Mozart那双孩童般清澈的眼睛,随指尖流出的天籁之音同他创作音乐时眼神中散发光彩,洗涤了我的心灵。

总觉得这样的mozart似曾相识,想来想去,原来是宝哥哥啊。“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同样的行为乖张怪癖,痴痴傻傻,懒得理会世人的说词。对世界真挚的彻底,爱即是爱,不爱即是不爱,所以只肯对自己热爱的事物诚赤认真,对一切世事俗物不予理会,连假装都懒得。让你又爱又恨,哭笑不得。

然而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宝哥哥的任性,是因为生为大户人家的少爷,家世雄厚,社会地位显赫,又深得宠爱,更像是一种“恃宠而骄”。而mozart的任性轻狂之下,是深深的无奈。

Mozart从6岁起便跟随父亲四处演出。面对形形色色地位显赫的观众,却鲜有人能欣赏他的音乐。大家想看得更多是他的技艺,或者说是冲着天才的名号而来想亲自验证,想出形形色色刁钻古怪的方法,就像片头让年幼的mozart蒙着眼睛弹奏钢琴之类的。没有人真正的理解和热爱他的音乐,没有人真正因为他的音乐而平等的尊重他。是的,mozart是马戏团的猴子,因为观众对待他深爱不已的音乐,更像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观看猴子耍出的高超技艺。

youdon’tknowwhereyouare.Here,everythinggoesbackwards.Peoplewalkbackwardsanddancebackwardsandsingbackwards.莫扎特第一次出场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玩笑,似乎真正道出了他的心声。“6岁起便随父亲四处游历演出,这些经历让年幼的mozart显得少年老沉,而长大后却又变得似顽童般。”在太早的年纪经历了人情世故,自然会变得老沉。而之后的癫狂,我理解为是看透世事后,放弃了向世界求爱。既然世界无法认真待我,我又何苦活的太认真?所以mozart狂妄自大,沉溺于宴会酒色,没有金钱观念,夸张的笑声——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但他从没有放弃音乐,因为音乐是他真正所热爱的,是他生命中最后一片净土。为了这片净土,心甘情愿把自己关起来没日没夜的创作。对待自己的音乐他有着百分百的偏执和自信。什么都无所谓,但在音乐这件事上绝不肯妥协。mozart演奏完毕后去寻求旁人的认可,眼中闪烁的光芒,像个渴望得到父母承认的小孩。音乐大概是他对人世最后的求爱。

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活的太纯粹,太一尘不染,不似活在人间。他所钟爱的妻子知道音乐对他的重要性,可悲的是却也从未真正理解他的音乐和才华,直到他死去后,才意识到一切。我喜欢每次mozart演奏时,妻子在一旁沉醉地观看的镜头。可她终究只是个要活要生存的世人,若是相信mozart的才华,又何苦为了得到宫廷的一席之地和钱财而把绝无仅有的乐谱丢在地上,选择脱衣献身。从这一刻起,她和mozart的矛盾就显示出来了。她不似mozart,像精灵般靠音乐就可以过活,她只是个凡人。

而这世界终归是凡人所有,人类的卑劣本性又是从来容不得与自己不同的人。对待那些散发耀眼光芒的人,人们从来都是若想要得到又触碰不得,只能团结起庸才的力量,浇灭那刺眼的光芒,似乎才能显得自己不那么渺小,才能活的更舒服些。最后,影片中的mozart,这个不似人间所有的音乐精灵,终是逃不过世俗的魔爪,死在了庸才和金钱手里。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7

影片一改把古典**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这部电影从萨利的角度反映了莫扎特的疯狂天才。

影片的拍摄地点是布拉格,这是导演的故乡,是二战中受灾最轻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许多作品的首映地。这部电影的布景和服装都非常华丽;至于演出,两位主演在拍摄过程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莎丽的演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2003年,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巴托莉发行了萨利里的作品唱片,证明了萨利里并不是电影中描述的那个平庸的人。

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埋在圣马可公墓的一座无名坟墓里。充满神密色彩的传说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莫扎特:天才,被上帝所爱,也被上帝磨练,所以天才的一面总是充满着别有用心的人。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根本超越理解,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只是写出脑中的**,一页接着一页,就好像在听写一样,而又是前所未有的悦耳,换了一个音符就不完美,换了一个音节,结构就会瓦解,这是上帝的天籁,我透过音符所构架的铁笼看到最纯粹的美。这是萨列里看到莫扎特原稿时的内心独白。

莫扎特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才能已经被无数次认可肯定,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却无比贫穷,就像他曾说的一样: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天才与财富无关,而是天才总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包围。

莫扎特有一种典型的艺术家本性。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他经常毫无心机的开怀大笑,他的眼神中有灵动却单纯的光芒。

他天真,善良,开朗,容易感动,爱流泪。他有一颗童心,像个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他似乎永远也长大不了。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他的才华不仅没有给他带来财富,而且还让他陷害和负债。

他曾申请成为国家作曲家协会会员,说实话,凭借他的才能,当一名普通的会员简直易如反掌,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才能,招来了几乎所有人的嫉妒,资质平庸的当权者不能容忍才华横溢的莫扎特,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千方百计阻止他向上攀升的道路,甚至剥夺了他为了赚钱糊口而教授学生的赚钱之道。

莫扎特的一生不光贫穷,还不被重视。虽然他的才能在生前已被认可,然而却仍没有得到重用,以为这是他自己的悲哀,他太过成功,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才华,所以他很骄傲,他单纯的同时也自大,他不把主教大人放在眼里,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坚持己见,只管伸不能屈,所以知道病死的一刻仍是为钱奔波。

天才,却贫穷的有很多。相比之下,毕加索一定有很多头脑,至少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价值。因此,很多人说天才不善于照顾自己。他们深谙自己的才能,无法自拔。这是他和他伟大父亲的悲剧。

对莫扎特歌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只知道莫扎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家庭。当我提道莫扎特时,我只知道他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他的生活,甚至他有什么作品。我从小就想学一些知识,但从小在**班上我就没教过我们什么知识,知识教我们唱几首歌,所以我对**知识一无所知,在**方面我应该算是个文盲。

对莫扎特的歌剧,我没法像那些专家一样对莫扎特的作品进行点点滴滴理性上地剖析,我对莫扎特的歌剧只能是在看了电影《莫扎特》之后,仅仅是个人感性上的认识。电影《莫扎特》中的**使我们依稀又看到了大师的背影, 找到了通往大师心灵的道路, 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那早已深入人心的经典**。莫扎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人类最丰富、最复杂的情感。

正如在影片中, 莫扎特曾这样说道“ 我是一个俗人,但我的**绝对不是!”一样,在他的作品中, **与戏剧是一个整体, **赋于戏剧艺术活力与生命。因此, 影片《莫扎特》的**也着重的突出了这一点, 在电影所有个莫扎特**片断中, 歌剧**和唱段就占个囊括了莫扎特创作达到艺术顶峰的几部歌剧,它们包括《唐瑛》、《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魔笛》。

同莫扎特在一起,胸中便会顿觉清洒,洗却一切俗恶的浸染,不被万丈尘雾的漩涡所左右,在现实生活中,从纷繁杂乱中解脱出来,并非完全平静,而是获得一种惬意舒展的心情。

《安魂曲》被人们称为莫扎特的“天鹅之歌”,是莫扎特时代作曲家经常创作的**体裁, 它用以歌颂上帝、忏悔人生、哀悼亡灵。然而,莫扎特的未完成之作,由于他早逝,成为他最后的杰作和伟大生命的挽歌。**非常真挚、动人, 那种纯净的欢乐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的感觉依然清晰可见, 然而, 在这部作品中, 也充满了灵魂的悸动和不安给人一种处处被死亡笼罩的感觉, 名为安魂, 实际上却不安魂。

**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它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欣赏者自己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会。在欣赏《安魂曲》过程中, 更能体现这种感觉。莫扎特一生没有痛苦,直到穷困潦倒,只有纯粹的快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 全曲都使人感到天国光芒照耀着的感觉。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8

观影之后,给我的浅层印象是莫扎特处在的十七世纪欧洲的独特之处。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年,有短暂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中,判断盛世的标准是贸易发达,往来自由,人口上升,课税减轻。较于中国,欧洲呈现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荣的阶段。或许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这样的地方由盛,皇室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国王,教主对于音乐很重视,在自己身边聚集许多音乐家,宫廷乐师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国王会把让莫扎特留在自己身边创作作为对教皇的挑衅。

欧洲的party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亲从沙斯堡来维也纳找他,他选择了带着父亲去参加party,而不是在家里喝茶或者出去吃东西。要为聚会准备各种各样的装扮,除了装扮成小精灵,麋鹿,一些头盔诡异的吓人,就如他父亲和后面的萨列里都有带的死亡面具。在聚会上大家一起跳宫廷舞,无论男女老少,但阶级分化还是存在的。

萨列里作为影片的男二号,一直是一个充满忧郁的角色。他没有天生的音乐天赋,但对音乐却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让他得到去维也纳学习音乐的机会在他看来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来到维也纳,他倍加珍惜学习音乐的机会,成为了宫廷乐师,并且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和人缘,他常常拉拢其他的没有他地位显著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顾的拥有无人比拟的音乐天赋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处心积虑去讨好外界,却可以拥有萨列里怎么样都无法超越的音乐才华。萨列里也是莫扎特最忠实的听众,他把莫扎特的音乐认为是上帝的声音,是天籁,绝非出自人间。因此他恨上帝,恨那个曾经给与他音乐才华,却又借莫扎特的躯体发出天籁的上帝。萨列里和莫扎特绝对不是周瑜和诸葛亮,因为莫扎特是遥不可及的。这种恨更彻骨,更锥心。嫉妒让人发疯。

莫扎特的父亲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几个镜头转向了莫父挂在墙上的画像,莫扎特对其父亲的敬重观众不言而喻。萨列里利用了莫扎特对父亲的敬畏让他创作了安魂曲,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了,对丈夫不离不弃,为了家庭的生计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实在不食人间烟火,对过日子之事一窍不通,可怜了康斯坦丝为了莫扎特音乐被皇室赏识宁愿牺牲自己的美色,作为题外话,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萨列里一丁点儿都不想帮助莫扎特,只是以为要妻子以美色为代价可以吓退康斯坦丝,没想到她愿意为了家庭付出,不知这在更大程度上伤害了莫扎特。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致命伤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因为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样世间最宝贵的,其他地方一定会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间的奇迹,他只是一个正常人。若不问世事,会招来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规律,整个世界都与你作对。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得益于欧洲当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若在中国,我想人类将少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上一篇: 电影观后感作文必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