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 > 读书内容笔记

2024东京一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5 17:45:55      菲儿

2024东京一年读后感。

无论何时,阅读都可以进行,无需任何工具或约定时间地点。读完一个作者的作品后,我们内心对生活的理解也随之增加。读后感是思考、理解和体验的过程。现在编辑为你介绍的是东京一年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1】

《东京一年》这本书的编排很像是一个三明治。第一部分是作者在东京游历一年的所记的日记,最后一部分是同时期拍摄的一些照片和短评,夹在两者之间的是一篇小说《雨男》。也许这样的编排是作者的苦心孤诣,期望读者能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更为立体的了解日本。遗憾的是,读书无法像吃三明治那样将三层食材同时塞入口中。当我不得不一层一层的将这个三明治吃完后,我感觉这个三明治的面包似乎有些平淡,所以作者在中间夹上了一些馅料,可馅料的食材又没什么底气,所以它也不敢骄傲地表现它的存在。但至少这个三明治还算新鲜,作者也还年轻,未来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之前对本书的一些评论都把重点放在了日记上。所以,我打算聊聊对书中的那篇小说的感受。

小说取名《雨男》,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女孩和日本男人之间的故事。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一个据说是日本的妖怪故事《雨女》:

雨天,一女子立在雨中,如果这时候有男子向她微笑,示意她共用一把伞的话,那她就会永远跟着他。此后,男子就会一直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因为普通人难以抵挡这么重的湿气,所以不久就会死去。

我猜测,这篇小说正是作者依据这个传说打造出来的。作为女性作家,作者把妖怪的形象改写成男性,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了故事情节,从而有了这篇《雨男》。

改写他人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创作是司空见惯的做法,无可厚非。毛姆就直截了当的表示小说《面纱》的灵感来自于但丁《神曲》中的意大利传说。但《面纱》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毛姆塑造人物的能力。毛姆永远只写自己身边的人,他小说中的人物过于真实以致于惹上了官司,不但赔了钱,还几次修改角色的姓名。作为小说家,收到这样的传票应该比文学奖的获奖函还要得意吧。蒋方舟似乎还没有惹上这样的麻烦,祝愿她早日获得这至高的荣誉吧。

小说虽然脱胎于《雨女》的传说,但作者并没有让主角在故事里灭亡,相反的,被雨男缠上的蕊生,很轻易地放弃了抵抗,彻底拥抱了一辈子的阴冷潮湿。从头下到底的雨让整个故事湿答答的,雨水中透出作者无奈和认命的态度让我有些唏嘘。这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女子的手笔,同年的易安居士说不定还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全书的第三部分中有一张蒋在电车里的特写照片,她自嘲道

我喜欢嘲笑知识分子的装腔作势,结果被抓拍时,还是露出了忧国忧民的表情。

一位承认自己不曾经历过沧桑的青春丽人的脸上却时时表露着忧国忧民的神色,还真有些耐人寻味。(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2】

只是在奇葩说和圆桌派上看到了她,之前不是很了解,可能是家庭或者性格的原因,她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话语中有种历经人间冷暖的透明质感,对于日本社会的描述,和我印象里的日本人生活差不多,也有些不同,之前对于人本手工文化的艳羡,想着有机会可以去日本看一看,现在,不知是心如死灰的心境还是别的什么,没有了太多期待感,越来越喜欢这种记录生活式的书籍,可以给自己一种看似对话的假象和欣喜,又或者去从别人生活里找到平凡的安慰感,在尝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自己对抗,然后妥协,半推半就的往前走着,好像是这一旅途的旁观者一样,然而自己却不是很清晰,就像大雨模糊了自己的双眼,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清。

对结尾后面的小故事,觉得意由未尽,喜欢开头,也喜欢过程中的阴翳,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只是觉得它应该比较适合来形容我看故事的感受。

在异国他乡长久体验一番,才能够专注与自己吧!周围太多热络的东西,容易让人忽略自己,也容易迷失。就像现在正在转换角色的自己,有时候会觉得是从一种绝望到达另外一种,让人长久低落。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3】

东京一年读后感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一直对东京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然而,仅仅通过旅游指南和网络上的图片是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城市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和生活,我决定在东京生活一年。

我抵达东京的那一天,心情异常激动。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巨大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独特的交通系统。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令人难以置信。我租了一间小公寓,开始了我在东京的新生活。

东京的生活方式是如此不同于我在其他国家和城市所经历过的。首先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和便利。地铁和电车密布城市,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快速的交通手段。每天早上,我和成千上万的上班族一起挤进拥挤的地铁车厢,感受到了“鱼鳞状”的乘坐体验。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欣赏东京人民的纪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东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到处都弥漫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创造力。我发现街头巷尾都有许多有趣的小店和咖啡馆,展示着当代艺术和设计。这些地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年轻的当地居民,他们在这里交流、创新和放松。我总是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漫步在街头,发现新的艺术品和小吃。

美食是东京的另一个亮点。无论是传统的寿司店,还是潮流的咖喱餐厅,每一顿饭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每当我到访一个新的餐厅,我总是能在滋味中感受到东京的多元文化和创新。尝试当地传统菜肴如烤鳗鱼饭和炸鸡皮,我体验到了日本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用心。

东京的四季变化也是我在这里度过一年中最美妙的事物之一。春天的樱花季,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园野餐,欣赏樱花的美丽盛开。夏天的炎热天气让我流连在青年时尚区域的露天咖啡馆,品尝冰凉的饮料。秋天的时候,我登上高台观景台,眺望大片红叶,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冬天来临时,圣诞节和新年的装饰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欢乐和温暖的气息。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真正了解了东京人民的善良、纪律和奋斗精神。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庭中,我总是受到友好和礼貌的待遇。东京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人们充满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

通过这一年在东京的生活,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东京以其千姿百态的景色、美食和文化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回到这里,重新体验东京的精彩和魅力。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4】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24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的课程教学,似乎并不是很讨喜,而作者蒋方舟,怎么可以从七岁就开始写,然后出版自己的书?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东京一年读后感【篇5】

人们把落叶踩回宿舍,觉得可以这样度过一生。不穷的单身女学生是最理想的生活。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中,恐怕一个作家越清醒,他就会越好。其他职业的成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克服脆弱。只有作家才不需要生活在由自己的缺点所建立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读《东京一年》,2024年11月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一门从小学就开始教的课程,似乎并不令人愉快。作者蒋方舟怎么能从7岁开始写作,出版自己的书呢?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不能在我的脑海中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我真的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和东京。

读完这本完整的书,对名胜古迹、景点、饮食等旅游相关话题的介绍已经落后。重要的是,日本的文化和人性,甚至种族、历史等话题都将占据大部分的心灵空间。原来,这是优秀作家看事情的视角;原来,这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意识。

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亲身体验生活的许多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并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与现实之间探索,在虚实之间徘徊,对我来说,是写作的最大魅力。

——蒋方舟《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

2024年11月27日唐山葵花居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