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 > 读书内容笔记

史学读后感_系列7篇

发表时间:2024-04-01 18:04:48      艾青

史学读后感(系列7篇)。

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持有一定的怀疑精神,不盲从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结论。通过提出疑问、思考并找到解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评判和对比。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进步,变得更加自由。

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全面地考虑作品的各个方面。首先,我们可以谈谈自己对作品中的主题和观点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我们可以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例如语言的美感、逻辑的严谨性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背景设置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提出自己对作品的批评和建议。

总之,一篇作品读后感应该综合考虑主题、观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思考。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谢谢!

史学读后感(篇1)

根据委员读书活动安排,3月,我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通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的以学习促进工作的提升。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党史教育四本指定学习书目之一。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全书对党所走过的道路、经历的复杂斗争、遇到的艰难曲折、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作了恰当的梳理和反映。尤其是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该书在系统勾勒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理论发展史和自身建设史。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以及所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创新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全书反映的艰难探索、宝贵经验,无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同时也深刻地告戒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此外,该书全面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我参加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按照省委市委政法系统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本人观看了安徽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英模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本人深受教育,要向英模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思想大洗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精准发力,抓实学习教育环节,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

本人深刻认识到,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局党组要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坚决扛起教育整顿主体责任,作为局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推动教育整顿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向英模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警察队伍训词精神,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加强纪律规矩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向英模学习,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司法行政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

下一步,我将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把党史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学习结合起来,切实学深悟透、学用结合,更好的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发挥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史学读后感(篇2)

《历史学家的技艺》应该算是我历史学专业的入门书籍,书虽薄,但或许承载的却是布洛克一生的研究。布洛克被誉为年鉴学派的开山祖师,此书即是布洛赫不同于传统史学观念的新史学观念的大致汇总,很遗憾布洛克未完成此书,未完整的阐述完他的“革新”史学观念便英勇就义。

书中观念、理念多多,有关历史的种种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历史相关的历史证明,历史表达等等等等。很惭愧,我没有十分良好的读书习惯,也还未培养起足够的史学耐心,去啃,去钻研,去提问。我只是懵懵懂懂地开始阅读,再似是而非地合上书,似懂非懂。

从个人视角而言,“历史”已经变了。“历史”不再是高中历史书上的那些零散的确定的一二三事,“历史”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了;“历史”不再是那四本书上的黑字可以任意把玩,“历史”是一个巨人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思维方式,它有自己的起源发展——这是史学史,它有自己的实证方式……;“历史”不再是高考中的一个科目,“历史”现在在社会中,在国家中,在人类中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历史”已经变了,跳出应试教育,它以全新的姿态立于我的面前。

《历史学家的技艺》在我对“全新的历史”感到迷惑时,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形式出现了。它让我明晰“历史已变”,坦白说,它也加剧了我的困惑甚至让我感到困顿与挫折,因为我并没能完全读懂这本书。当试图弄懂却总是有始无终时,于我而言,困顿与挫折是一定的。看不懂,因为太新的观念又太多了,复杂且令我懵圈。

我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史学教育,并且思维模式停止在高中阶段,也仅是在此时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浅薄与短见,我的固步自封,我的愚蠢,大学开学两月余,也许很多细枝末节之处藏着教授们的历史观念的教导,而我未听未觉未思,毫无改变,毫无长进。那么此时,《历史学家的技艺》就更像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一语”,告诉了我“历史学”大致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再是高中课本的知识积累了。

总而言之,《历史学家的技艺》是一本史学观念,史学理论,年鉴学派的入门书籍,从书中阐述的具体内容而言;于我而言,《历史学家的技艺》告诉我历史已经不再囿于应试教育了,你应该梦醒了,你应该有所改变了。

史学读后感(篇3)

近日,通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让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多年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绩,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自身实际,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是拥有一颗责任心。就是勇于担当,敢负责,有事能办事,遇事不怕事,青年人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尽心尽责的有作为,提前思考,处处为领导分忧,工作中瞄准先进,对照一流,做到不满足于工作干过了、任务完成了,要重实效,多去总结。工作中要加快节奏,狠抓落实,对于领导部署之事要落到实处,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责任心。

二是拥有一颗进取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一步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共产党人奋发上进的一颗进取心,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我们该如何做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但我想首先是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公司发展壮大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所在,坚定正确的信念,执着地向前,这样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立足本职去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拥有一颗进取心,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三是拥有一颗平常心。作为一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劳动。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培养自己健康向上的情趣,从思想深处时刻警惕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纪律等错误思想。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经历风雨,艰苦奋斗才开创伟大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永远跟着党走,跟着共青团组织走,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展示自我,担当起改革发展的重任。

史学读后感(篇4)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传统的历史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索未来的道路,它必须在理论或者方法上进行一定的突破,从而在新环境中走出一条稳健道路,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著作《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就是对当代史学的发展道路的记录。该书着重阐述了当代史学发展的趋势、一般方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共有7章,分别为“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探索新概念和新方法”“社会科学对历史学的影响”“历史学的新领域”“探究历史学的意义:国别史、比较史学和‘元历史学’”“历史研究工作的组织”“结语:当前趋势和问题”。该书抛弃了“欧洲中心论”的陈腐说教,也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局限,不仅论述了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同时也花大量篇幅论述了东欧、苏联、第三世界国家等的历史研究。当然,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立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沿,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历史学研究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

以往的历史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然而,当时间进入20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因为德国历史主义思想流派异军突起且不断扩大其影响,二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然而,马克思主义史学虽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因为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以及阶级斗争情况,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历史学一度陷入危机。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社会科学雪中送炭,帮助历史学完成了新趋势的建立。

首先,历史研究的社会化是指历史学研究摆脱了封闭状态,正如巴勒克拉夫在书中总结的那样到,20世纪的史学成果主要源于方法的创新,即历史学摆脱了封闭的实证主义研究,开始采用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去解决历史学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历史资料的时代已经到来”。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例说明的法国年鉴学派,他们所关心的是处于时代中的人类的全部活动,是“属于人类,取决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的一切;是表达人类,说明人类的存在、活动、爱好和方式的一切。”他们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一种“全面的历史”,以取代“事件构成的历史”。

作者认为其对历史学的贡献不在于历史观念的更新,而在于方法论上,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史料,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坚持历史研究工作的前提是提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如何才能实现”总体的历史学的实践问题。在年鉴学派等的主持下,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历史学。比如纠正了历史学固有的种族中心主义,加强对理论问题的重视,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等数量分析技术,等等。

其次,随着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法引入到历史研究,传统的历史体系得到更新。“从研究个别和具体转向研究普遍规律,是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尝试”,历史学家不再只去关心政治史,而是试着去关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于是,便出现了一下新的交叉学科和研究领域: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

最后,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也包括“历史学家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巴特克卡夫也认为,当代史学研究应注重时空方向的拓展,历史研究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断革新的。过去,我们的历史研究在对欧洲地区倾注了太多的目光,而忽略了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的历史探究,作为世界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所发生的史前史、殖民史、民族运动史、文化史等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历史学研究领域扩大,在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出现了新领域。

在时间上主要表现为史前考古方面。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以算是历史研究领域扩大的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对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都产生了普遍的影响,改变了他们对人类过去的看法。在空间上则表现为突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亚洲史、非洲史、拉美史蓬勃兴起,真正实现了“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通过作者的分析,可知突破“史学危机”就是要突破传统模式,对历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途径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引进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工作者也要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自身及研究的社会化,历史学才会重新焕发蓬勃的朝气,作文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

当然,在本书中,作者虽强调要摒弃“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但是也没能完全跳脱“欧洲中心论”史学观对自我的影响。他认为19、20世纪世界史学在方法论上的进步均来自欧洲史学的向外部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在历史研究上所取得的突破。

史学读后感(篇5)

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第一篇课文是:《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从古代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团气,就像一个鸡蛋,漆黑一片。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醒了,他挥舞大斧,劈开了黑暗,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后来,盘古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风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树木,将宇宙打扮美丽了。

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却很感人。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经一万八千年了,终于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踩着地。当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有树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阳和月亮,有风、有雨、有沃土……从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变得美丽极了!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名叫:《覆水难收》。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后来,周文王寻得姜太公,并封他为相。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我觉得姜太公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并没有大声骂吼自己的“原”妻子,而是巧妙的将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收回,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让马氏说不出话来!我还认为马氏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当姜太公很穷时,她自己头也不回的走掉了,而现在,姜太公成为了宰相,她马上“厚着脸皮”地“粘”着姜太公,让姜太公和她恢复夫妻关系,这明显是“嫌贫爱富”的表现!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读历史学成语下册》,很多精彩还在等着我呢!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我的名言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你会发觉自己天天过的都很充实!

史学读后感(篇6)

关于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

记得刚入大学时,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第一次课上,白云老师便给我们提及了一部史学名著—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的《历史学家的技艺》(此为英译名,又译为《为历史学辩护》)。当时也没太在意,直到去年的十一月,碰巧在图书馆翻看到这部书(名为《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阵惊喜,随即借出。寒假在家期间,用几天时间看了一遍,收获颇大,然而书中也有些不甚明白的地方。

到了这个学期,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的赵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阅读一部西方史学名著并写读书报告作为期中作业,当时我立即就想到了这本书,当天晚上就去图书馆借了出来。不过直到十月才开始看,看完这第二遍后,还是意犹未尽,觉得这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不断收获的,也即常读常新之书。于是很想收藏一本以便随时翻看,可是这本书在市场上又买不到,最后决定抽时间把这部书的内容抄录下来,然而蹉跎近一个月,十一月下旬才结束,时至今日,始写读书报告。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

这句话出自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一书卷首的献辞中。这是一部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的法国境内的著作。布洛赫作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学者,在德国法西斯肆意侵略、奴役、蹂躏甚至蹂躏别国人民的时候,投身于反对纳粹的斗争中。

他亲身经历过“奇怪的战争”(事后他写有《奇怪的战争》一书),亲眼目睹了德军占领巴黎,后来随着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洪流来到了英伦。然而不久,他便只身返回了沦陷的法国,积极参与当时国内的“联合抵抗运动”,正是在这个期间,布洛赫着手于《为历史学辩护》的写作。不行的是,1944年也就是在法国获得解放的前夕,3月布洛赫被“盖世太保”(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逮捕,6月16日,在里昂(布洛赫的故乡)市郊的一块田地里,他被“盖世太保”枪杀······

布洛赫1886年7月6日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从小学习就很好。18岁时,他被巴黎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先后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1912年后,他在蒙彼利埃和亚眠的中学任教。

1914年一战爆发,布洛赫应征入伍,参加了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和马恩河战役,曾经历过一战中最残酷的“女士小路”争夺战。这次大战的切身体验对布洛赫日后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战争是后来布洛赫等人倡导的“新史学”的突破口。一战结束后,1919年布洛赫被任命到刚刚收复的阿尔萨斯(普法战争中被德割占)的斯特拉斯堡大学,1920年他以题为《国王与农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获得中世纪史的教席。

1928年,布洛赫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后来被史学界视为“比较史学的滥觞”,他所他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比较方法,使比较史学前进了一大步(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1929年1月,布洛赫和另一位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共事的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1878-1956)共同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二战后于1946年易名为《经济、社会和文明年鉴》),这标志着日后蜚声西方史坛、引领新史**流的年鉴学派的创立。布洛赫先后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192l一1936年)、巴黎大学(1937—1940年)、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年)等校,后期著作主要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两部代表作(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91年、2003年出版有中文译著)。

在《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中,他们指出了办刊方针: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是不尚方**的空谈,理论通过具体研究的实例来显示;三世借鉴前人的经验,同时立意创新,“拥有自身所固有的精神与个性”(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这样的办刊方针可以看作是年鉴学派的指导方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这本书题献给费弗尔的“献辞”中进一步将其总结为“长期以来,我们曾共同致力于拓宽历史学的领域,为了使历史学更富于人性而并肩努力”,这正是年鉴学派第一代领导人费弗尔和布洛赫的治史宗旨。

在《为历史学辩护》的卷首,布洛赫不无沉痛地这样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事?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如前所引),可以说,这是一部愤世之作,祖国的沦亡,纳粹的残暴,这一切无不严重刺激着这位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学者。同时,这部书也是布洛赫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为他所倡导的“新史学”思想的全面总结。

可惜,书未杀青,甚至可能没有最终完成,布洛赫便惨遭纳粹的毒手。法国复辟后不久,布洛赫的朋友费维尔将收集到的遗骸编成了一本书,使这部不朽的作品传遍了世界。该书译为中文仅有**万字,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布洛赫借助于自己长期以来的治史经验,旁征博引,以具体的研究实例向读者们阐述历史学的高贵价值和自己毕生的治史心得,娓娓道来,读来亲切有味。

正如他在“献辞”中所说:“当年,我们切磋探讨,推诚相见,真是获益匪浅,本书仍将体现这种活泼而和谐的韵味”。又如在书中“导言”部分布洛赫声明:

“本书并非完全,也不是主要为同行而写的。我认为,面对大众的好奇心,应当把史学的不确定性公之于世”。

在“导言”中,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提问(“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入手,首先指出历史在西方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继而向人们展示了历史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史学的主题和最终目的,承认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历史学还十分年轻,然而又不无乐观地强调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通过逐步开拓史学的广度和深度,史学将愈来愈显现出其自身的不朽价值。

在首章《历史、人、时间》中,布洛赫深入剖析了“历史”一词在西方文明中的含义,认为历史的最初含义即为“探索”,历史学是一门研究时间中的人类的科学,而非人们普遍所认为的“过去”,强调古今是相通的,“各时代的统一性的如此紧密”,反对那种割裂古今、过分突出近代而轻视古代的迂腐做法,提出把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当代,最后明确指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历史考察的问题。

在第二章《历史的考察》中,布洛赫认为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认识,基本上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轨迹的认识,因为考察历史的形式多是间接的,历史学家只有依靠目击者的记录或是当时人的叙述甚至后人的再叙述等留下的种种证据和线索来叙述历史。然而,近代以来,大量的特殊证据——考古资料,为史学家直接考察历史提供了可能。这样,历史学家可以结合前人遗留的文献资料和新近发现的考古资料综合考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一点正和近代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的研究方法相一致。

接着,布洛赫强调,人们对历史的调查是有目的的。他提出了一种研究有问题历史的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和曲折反复的探索过程,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多种知识、能力和合作精神,才能在历史研究中取得有效进展。最后,布洛赫巧妙地结合实例,形象地勾勒出了作为考察历史的凭借—证据的流传情形,指出考察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认真深入地依据证据来考证史实。(676u.cOm 个人总结网)

在第三章《历史的考证》(这也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章)中,布洛赫首先详细地为我们描绘了考证学(考据学)在西方发展的源与流,指出长期存在的考据家与撰史者各自闭门造车、互不相能所带来的严重流弊,呼吁二者消除误解、抛弃偏见、坦诚合作以正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接着,布洛赫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史料观,他将史料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认为二者都需要加以考证,其中无意史料的可信度更大些,在考证出确是伪材料时要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这和陈寅恪先生的史料观相似:“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最后,布洛赫强调考据学是历史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辅助学科,“借助于考据学的不断进步,历史学将自豪地为人类开辟一条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崭新大道”。

在第四章《历史的分析》中,布洛赫比较了历史研究中的两种基本态度—评判与理解,指出评判的主观性及随之而来的冒险性,强调在历史分析中要更多地理解,“只有了解同类的其他事实,才能更好地了解任何人类事实”。接着,布洛赫讨论了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术语,如自由、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中世纪、无产阶级,并分析了历史阶段问题。最后,布洛赫指出和其他科学一样,历史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逼近现实的轮廓”。

在末章《历史的因果》(本章只有寥寥数页的内容,很可能是作者未完成或是遗失所致)中,布洛赫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原因、条件、动机、理由等造成历史事实的解释因素,并且提出了人的心理对历史事实形成的影响,认为“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事实”,人类本身正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因此,“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

以上大致从书中的各个部分对内容作了简单梳理,下面试着分析一下本书所体现出的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 历史学的地位及功用。

(以下所引凡是未注明的均出自本书的“导言”部分)

从书名《为历史学辩护》,我们即可感知布氏生活之时代历史学地位之不妙。西方的历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鼎盛时期曾经大放异彩,之后的整个中世纪,神学垄断了整个文化领域,史学很难有什么成绩,地位就有点微妙了(一方面,中世纪文化凋敝,神学支配一切,所谓史学也扭曲得不成史学,另一方面,正如布洛赫所言“**教就是历史学家的宗教”,被**教奉为圣书的《圣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史书,所以说史学地位之微妙)。逮至近代文艺复兴之兴起,古典文化之重现,史学逐渐重新回归世俗社会并以再次人为中心,这才有了起色。

随后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粉墨登场,史学之复兴可谓是蒸蒸日上,整个19世纪被称为是“历史学的世纪”。尤其是以莱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确立了史学的学科地位。然而,历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

流派纷呈的背后是壁垒森严、各执己见、自以为是、排斥异己、固守一隅、互不相能,不同的史学流派的史学观始终没能跳出狭隘片面的怪圈子。这正体现了历史学外在的繁荣下是内在的不成熟性。正如布洛赫所说“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历史学面对的是广阔的人类社会生活场景,历史研究决不允许画地为牢。

史学读后感(篇7)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党史学习资料》,再一次回顾了党的发展历史。我们从小学历史中学到了党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党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开始、与世界同步、与世界接轨的发展历程。这一次学习、回顾,带给我新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党史学习资料》,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和坚定信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在战争、国家改革与和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组织始终是:

1、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也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前进的灯塔。

从风雨交加的旧中国建党,到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经验,再到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组织和党员在走上这一步的几百年里,作出了无数的牺牲和努力。在《中国党史学习资料》中,一个残酷的战役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平淡无奇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但是到最后这样平淡的语调,却留下了许多深思。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以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体现了一种以中国人民幸福为基础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们为拯救天下为己任、身先士卒,我想除了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觉性、历史自觉性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鼓励,以及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所具备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样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人民第一,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根据党章,我们党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危险在于脱离群众。这也为我们党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了模范。

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果也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实践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党的发展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奋斗的过程,是共产党人和群众统一战线为中国未来奋斗的过程。作为中国大学生和党的积极分子,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继承党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