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书笔记八篇。
一篇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的赞赏和评价、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评论、对作品中的价值观和观点的分析和思考、对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的感受和领悟等等。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作品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读后感的方式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希望这篇"《复活》读书笔记"能对读者的学习和思考产生帮助和启发。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请将它分享给你的社交圈,让更多人受益!
《复活》读书笔记 篇1
《复活》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讲述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之后,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我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女主人公锒铛入狱后的颓苍白无力――“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映衬出了男主人公犯下罪恶后导致的杯具,仿佛是对之后他的“复活”先抑后扬。
有人认为,《复活》是为玛丝洛娃而写,她从青春的美丽年华到狱中被冤的阶下囚,再到法庭上的重逢,最终是男主人公对她的付出,她却不敢、不能理解男主人公的再次的爱,她变的成熟了,她不想拖累他,她经历了起起落落得意精神重塑。
也有人认为,《复活》也为聂赫留朵夫而写,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往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我,承担自我所犯的过错,从而完成精神的重塑。
一个人做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变自我,不去进行一次精神的“复活”!
《复活》读书笔记 篇2
暗无天日的监狱、衣衫褴褛的犯人、腐朽的上流社会、黑幕重重的**机构、草菅人命的法庭、荒芜破落的农村……翻开《复活》这本书,可以说我的心情是压抑的,因为作者笔下这沙俄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实在是太过触目惊人。然而,我还是为**的曲折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为两位主人公内心最美好情感的“复活”所震憾。
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原本是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对生活和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却陷入了混乱的上流社会;另一个原本是一个美丽纯洁活泼的女孩,却被聂赫留朵夫肆无忌惮的残暴所破坏,最后被迫沦为妓女。他们俩没有交集,但因为一场官司在法庭上相遇。玛斯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这引起了法庭陪审员聂赫留朵夫的良心。
他决心为玛斯洛娃的上诉赎罪,并计划娶她。上诉失败后,他甚至陪同玛斯洛娃前往西伯利亚流亡。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的灵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净化,都实现了道德的复兴。
虽然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个****,但他那种勇于“自省”的精神让我佩服。他深刻地分析了自己,反思了自己的堕落,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在新的生命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实,我们也常常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不知不觉丧失了斗志与追求,甚至有时会沉湎于玩游戏的快乐中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所以,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洗心革面,做一个好的、进步的青年!
《复活》读书笔记 篇3
大家都说:书是无穷的財富,书是聪慧的原动力。最初的我觉得:书中的专业知识十分关键,如果你读过许多书,学得许多专业知识,之后你也就能够事业有成,得到许多金钱与名与利。
可是,我已经更改了我对书的了解。
就在前不久,我的表姐向推存了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最初我顺手翻了翻,看这书中一幅插画图片都没有,因此便顺手仍在一盘。直至昨日,我确实没事儿可干了,才想到亲姐姐暑期赠给我的那本《复活》。最初,我只想随便看这部说成讲什么的,但是,到之后,不知道如何的,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
这本书确实是太美丽动人了,原文中的诸多精美的片段描写及其认真细致的心理状态描绘都要我陷入进来,而且不能自拔。自打那一天中午看过一小段以后,就一直被它吸引住了,无聊的时候看,用餐的情况下看,夜里趴床边的情况下也看,乃至尿尿的情况下要看
《复活》是意味着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托尔斯泰写作的最大造就的一部著作。小说集根据地主的义女玛丝洛娃的被辱、沉沦及其被下狱、别放逐的不幸,及其和主角涅赫留朵夫的繁杂历经。这书勾勒了农奴制改革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宽阔景象。
杰出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评这本书:《复活》是赞颂人们怜悯的最美的诗――最真正的诗,书中展现了卑鄙与德行,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心态、镇定的聪慧与仁德的同情去观查。
如今,读了了《复活》以后,再次理解了对书的观点:一本书的精义取决于对人会的风采,取决于书身后这些杰出、颇具生活哲理的大道理,取决于可以把人吸引住得心神不安、取决于可以把人痴迷得茶不思饭不想。而并不取决于读书以后能得到这些金钱。
我只告知大伙儿一句:书是自身读的,并不是为他人读的;知识是给自己学的,并不是为成长赚要多少钱而学的。
记牢:请大伙儿多多的读书,由于这种专业知识能够使你受益终生!
《复活》读书笔记 篇4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
在此书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西蒙松结为伉俪。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启示。
《复活》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生活画面,高度的艺术概括;心灵描写:描写内心的矛盾斗争,怀疑、探索的痛苦。丰富多样的对比手法,揭示心灵世界的肖像描写,辛辣的讽刺。
1、结构,流浪汉小说结构,聂赫留朵夫的奔走,情节随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开,不同于《战》、《安》。
2、非小说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经常中断情节,进行长篇大论的议论,类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细节描写,如对监狱的描写。(WWw.JZd365.coM 迷你句子网)
4、三种形式的批评方式,非小说因素正面批评,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心灵感受,通过人物的命运批判,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复活》的写作背景是19革命前夜的俄国社会,在这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中,“审判者”代表着资本主义、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掌握生死大权,制定法律,控制着整个俄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在书中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人物进行讽刺: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大腹便便的”、“纤细的双脚”。
此书名为“复活”,但这不是肉体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正如书中说的“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同样是人,却有高低贵贱,出生在官僚贵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乐、压榨底层人民的权力,就如森林中凶猛冷酷的虎豹,书中一位律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见他们不能不感激涕零,因为我没有坐牢,您也没有坐牢,我们大家都没有坐牢,那就的感谢他们的恩德。至于要唬夺我们每人的特权,流放到不很远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过的事了。”其中的“他们”就是检查官和有权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这话真是让我深思,如果“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那还要法院干什么呢?这法院不正是统治阶级剥削百姓的平台吗?真是讽刺!而底层人民就只能听天由命、苟延残喘,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就如森林中不堪一击的弱小动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玛丝洛娃代表着这些底层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听着审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审判者扯淡、空发议论却不得反抗,结果被错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声痛哭、大呼冤枉:“我没罪,我没罪啊!”“这是冤枉人,我根本没那个心,连想都没想过。我说的是实话啊!”但无人理睬。
在《复活》中,这个黑暗社会出现了一丝曙光,是精神复活产生的光芒。聂赫留朵夫本来也是审判者的一员,但是他与其他审判者不同,他曾有过纯洁的时候,肮脏的灵魂中仍然存有纯洁。而玛丝洛娃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结果上当受骗。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些都说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精神上就会“复活”。
另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生不学习,也可以适当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好 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希望每一个有幸阅读本书的同学,都能寻找到前进的动力!
《复活》读书笔记 篇5
合上《复活》的最后一页,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卡秋莎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与之间的蜕变。她像一朵纯洁的百合,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然而,她最爱的太阳突然灼烧了她,她枯萎了,堕落了,在随即来到的八年黑暗下飘摇。卡秋莎,一个多么不幸的人,她完全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她爱过、恨过,抗争过,但是输了。她的人生走向低谷,黑暗。
多么可怕的俄国社会!无能的皇帝与贵族们,在用法语卖弄;举行聚会时,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已让无数个卡秋莎掉进黑暗的深渊!
但是,人性中那微小的希望之光,带她慢慢从黑暗中解脱。
涅赫柳多夫,她曾最爱的人,向她忏悔,为她的冤案奔波;监狱里友善的囚徒,还有一个个热血青年、革命者,使她冰冷的心首次感到了温暖,她的精神,开始慢慢复活,他的人生终于开始上升,上升……
她转变了!她终于从一个狭小的茧里解脱,她终于蜕变成一只蝴蝶,在革命鲜红的花海中穿梭,她,真的,蜕变了!
卡秋莎,她的一生,是坎坷多舛的;但她的复活,又是那么令人激动!她没有贵族妇女奢华的穿戴,但她拥有一个纯洁的内心;她没有上层社会的生活,却真正的,看透了生活!她经历的苦难、她身世的悲惨,终于转化为她破茧的动力!涅赫柳多夫、费多霞、帕芙诺芙娜……一个个在她眼里美好的、光辉的挚友让她领悟:这才是生活!这才是她应该拥有的生活!
我想,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我们跌倒过、失败过、错误过,但我们,应该转变,应该回到我们应有的生活里去,而不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卡秋莎,她的身世我们可能不会经历,但读卡秋莎,读马斯洛娃,读托尔斯泰的心,我们更能感受到:复活!在黑暗中永不忘记光明,在光明中,完成蜕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转变?
其实,每个人就像一只蝴蝶。在破茧时,如果没有无尽的挣扎,就没有美丽的翅膀,没有它美好的后半生。正是有了转变,你才会拥有一对鲜丽的、硬朗的翅,带你飞翔在,湛蓝的天空里。
《复活》读书笔记 篇6
看《复活》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小说有点儿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从第一部的中段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JN却不知羞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让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助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间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同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小说可以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此,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决不是作者自己凭空的想象,他通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复活》读书笔记 篇7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
在此书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西蒙松结为伉俪。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启示。
《复活》的艺术特色:广阔的生活画面,高度的艺术概括;心灵描写:描写内心的矛盾斗争,怀疑、探索的痛苦。丰富多样的对比手法,揭示心灵世界的肖像描写,辛辣的讽刺。
1、结构,流浪汉小说结构,聂赫留朵夫的奔走,情节随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开,不同于《战》、《安》。
2、非小说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经常中断情节,进行长篇大论的议论,类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细节描写,如对监狱的描写。
4、三种形式的批评方式,非小说因素正面批评,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心灵感受,通过人物的命运批判,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批判性。
《复活》的写作背景是1905年革命前夜的俄国社会,在这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中,“审判者”代表着资本主义、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掌握生死大权,制定法律,控制着整个俄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在书中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人物进行讽刺: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大腹便便的”、“纤细的双脚”。
此书名为“复活”,但这不是肉体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正如书中说的“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同样是人,却有高低贵贱,出生在官僚贵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乐、压榨底层人民的权力,就如森林中凶猛冷酷的虎豹,书中一位律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见他们不能不感激涕零,因为我没有坐牢,您也没有坐牢,我们大家都没有坐牢,那就的感谢他们的恩德。至于要唬夺我们每人的特权,流放到不很远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过的事了。”其中的“他们”就是检查官和有权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这话真是让我深思,如果“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那还要法院干什么呢?这法院不正是统治阶级剥削百姓的平台吗?真是讽刺!而底层人民就只能听天由命、苟延残喘,任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就如森林中不堪一击的弱小动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玛丝洛娃代表着这些底层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听着审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审判者扯淡、空发议论却不得反抗,结果被错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声痛哭、大呼冤枉:“我没罪,我没罪啊!”“这是冤枉人,我根本没那个心,连想都没想过。我说的是实话啊!”但无人理睬。
在《复活》中,这个黑暗社会出现了一丝曙光,是精神复活产生的光芒。聂赫留朵夫本来也是审判者的一员,但是他与其他审判者不同,他曾有过纯洁的时候,肮脏的灵魂中仍然存有纯洁。而玛丝洛娃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花言巧语,结果上当受骗。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些都说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精神上就会“复活”。
另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生不学习,也可以适当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好 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希望每一个有幸阅读本书的同学,都能寻找到前进的动力!
《复活》读书笔记 篇8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