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热门推荐
你的位置: 首页 > 读书笔记 > 读后感

端午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2 10:02:28      郭淑妃

端午观后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情节而产生代入感,观后感就是对所看过的作品概阔总结自己的感受,撰写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作品更深层次的奥妙,如何写出作品名的观后感里的重点呢?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以下最新关于“端午观后感”的范文,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建议你保存下来!

端午观后感 篇1

《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对家乡节日的怀念,对家乡的端午过得和外地的不一样的情景,从而烘托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作者列举了家乡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什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等等,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之情,更加突出了作者那种流居在外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这些朴素的习俗,给人们带来了童年那么多的乐趣。

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许多美妙的话要说。如果没有故乡情结,没有超脱而自由的心灵,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食这些美味的食物呢?

作者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他在介绍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家乡的特产鸭蛋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详细地介绍家乡鸭蛋的结构、与外地鸭蛋的对比,鸭蛋的作用,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只要保持一颗热爱家乡的纯真的心,就会对家乡倾注一腔热血,家乡的山水、人物、风情习俗,都会深深第烙印在自己的头脑之情,终生难忘,成为挥之不去的、魂牵梦萦之情。

我想,我以后不管远走**,哪怕的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我以后不管是荣华富贵,还是一贫如洗,也不会丢弃对故乡的依恋。热爱家乡的山川,热爱家乡的花草树木,传承家乡的文明和谐,沐浴家乡的文暖,回报家乡的耕耘之恩!

端午鸭蛋,吃你的美味;端午节的鸭蛋,尽情享受你的家乡!

端午观后感 篇2

导语: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接下来,让我们来为您解读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河自杀。他周围的人到河边去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

然后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在每个角落放上枣子或花生,以防米饭溢出来。饺子包好后,和鸡蛋一起放在大锅里,慢慢煮一下午。饺子煮熟后,打开锅子,香味四溢,竹叶飘香,粽子的香味,渗入鸡蛋里,让人忍不住多吃了。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过去医疗不发达,一些弱者和残疾人被蚊子叮咬后会死亡,所以把艾叶放在门上有驱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

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把它绑在一厘米长的扫帚上,然后用一些小贝壳把它染成各种颜色。中间有一个小洞。用五颜六色的线把小贝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好运。

中国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也有很多种。纪念活动有屈原、龙、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

其中,龙舟赛最具特色。激烈的比武场面,犹如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我们几千年。

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端午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德清,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上菖蒲和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做粽子是家常便饭。浓浓竹叶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红豆棕一个个都是虎视眈眈!

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在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将端午节作为国家遗产向联合国申报。我很惊讶。我觉得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个耻辱。端午节是中国的。我们怎么能让其他国家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

看了《我们的节日》,那一个个传统、有趣的节日,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节日》一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端午观后感 篇3

刘润灿

读了很多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端午的鸭蛋》无疑是更具有吸引力!作者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通过一枚高邮鸭蛋来抒发他强烈的思乡情。

细细地品读,原来高邮鸭蛋产自高邮著名鸭种――大麻鸭,高邮人又善于腌制,高邮鸭蛋远近闻名。我们大连靠海,也生产鸭蛋,大连有名的是庄河黑岛鸭蛋,高邮鸭蛋和大连黑岛鸭蛋大不相同:高邮鸭蛋的油是红色的、黄也是红色的,青是白色的或青色的,黄嚼起来像石灰,只有淡淡的咸味;而黑岛鸭蛋的油和黄都是黄色的,青只有白色的,黄嚼起来特别细腻,而且味道很咸,得就着粥吃。双黄蛋在我们这里很稀少,是个稀罕物。

高邮人的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高兴的时候还把鸭蛋从络子里掏出来吃了,这是我们这里没有的风俗。

我没吃过高邮鸭蛋,但是大连的咸鸭蛋是我的最爱,把冒着油的蛋黄倒入热腾腾的白粥里,鸭蛋黄的鲜香味在粥中慢慢散开,我会用筷子轻轻地搅啊搅,直至粥变成了淡黄色,我便迫不及待地端起来,一股脑地消灭掉,然后对着笑眯眯的姥姥说:“再来一碗!”

端午的鸭蛋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一枚小小的鸭蛋,蕴藏着无尽的乡情乡味,作者瞧不上他乡的咸鸭蛋,这源于他对故乡深深的爱。高邮鸭蛋是好,也许在我的黑岛鸭蛋面前,他只能屈居第二了,“月是故乡明”,蛋是家乡香,哈哈!

端午观后感 篇4

《鲁迅端午节读后感》


在读完鲁迅先生的《端午节》之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个故事交织着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关切与对人性的思索,其中的感慨与痛苦仿佛一股清流,让人不禁沉思。


《端午节》是一篇短篇小说,以鲁迅独特的笔法将中国端午节的风俗与社会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而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的妻子——维茜。她作为异乡的媳妇,对端午节一无所知,但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在这个庆典的背后,鲁迅先生却揭示了一幅社会的阴暗面,展现了人们贪婪、虚伪、自私的本性。


小说以一只热闹的雀鸟的视角展开。这只鸟与几只笼子里的蚯蚓形成了微妙的联系,而这些蚯蚓则成了一个幕后的统治者。雀鸟发现了蚯蚓们暗中操控着整个社会,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蚯蚓置身于社会的阴暗角落,以它们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利用人们贪婪的心理,妥协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取而代之的是虚伪和背叛。


作为现代读者,很难想象在一个节日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丑陋的一幕。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似乎忘记了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名利和利益。而这个传统节日,本应该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温暖的重要时刻,却被以虚伪和贪婪为代表的蚯蚓所统治,变得毫无温情可言。


这个故事带给我深刻的思考。生活在一个现实而残酷的社会里,这个社会不同于鲁迅写作时期的社会,但人性中的贪婪、虚伪和自私仍然存在。是否还能保持真诚、友善的本性?是否还能找到真正的人情味?这是我在读完《端午节》之后的思考。


而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将这些深刻又沉重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借助于一个小小的节日来表达他对社会的忧虑与不满,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他的笔下有人们的贪婪、有社会的冷漠,更有对温情和人间美好的向往。


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鲁迅先生通过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其中的一个微小细节,勾勒出了一个拉开了帷幕的社会画卷。这个画卷里的人物或许与相似,或许与的心理一样阴暗。但正是这个画卷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


通过《端午节》,我看到了社会中诸多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所需要去面对的挑战。不能停留在对社会的愤慨和抱怨中,而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持真诚和善良。正如鲁迅所说:“不是悲观地看它怎样,而是看它甚么性质,如何来达到目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端午节》是一篇思想性极强而又耐人寻味的作品,它引人深思的主题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我不禁为之震撼。通过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和对人性的透彻思考,《端午节》不仅是一篇闪耀思想光辉的文学作品,更是带给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温情”和“真诚”不仅仅是需要追求的,更是亟需在当下保持的。

端午观后感 篇5

王浩宇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终会回到她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花小草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河流奔向它。只有在故乡这个养育过我们的地方,才能找到心灵上的寄托,故乡永远是我们的牵挂,我们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他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真棒,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甚至对于他有写不完的趣事。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最令人是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了。汪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赞叹感慨的言辞,描绘出金黄流油的鸭蛋。看得人真是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来到高邮尝一尝汪先生赞叹不已的咸鸭蛋。

汪先生把他的一切的爱都集中在这一颗颗小小的鸭蛋上,所以这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对故乡的一份情结,没有这样超然自在的一颗心,是很难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这些的滋味。

端午观后感 篇6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端午观后感 篇7

林子毅

怀着好奇又羡慕的心情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似乎有些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家乡的特产――鸭蛋!说实话,看到作者描写的一吃起来嘴上流油的咸鸭蛋时,我都忍不住猛咽了一下口水。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五花八门的,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贴五毒、放黄烟子等。其中黄烟子是我们这儿没有的,不过我对它可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既不好吃又不好玩儿,说不定还很呛人呢!

最诱人的还是那高邮的咸鸭蛋。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吃咸鸭蛋,每次剥下蛋壳,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清,用筷子往里一插,一下子就会有许多油涌出来,那油说不出是红色还是金色,反正闻起来香味扑鼻,把这些油滴到米饭上,那个滋味就别提有多好啦!这可是我最爱的下饭菜之一。

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双黄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北方的双黄蛋特别少,真是吃到一个足可以炫耀一整天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我猜生于水乡高邮的汪曾祺先生一定体会不到吧?这也是他们那儿双黄蛋太多的坏处吧?也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

不管怎么说,高邮的鸭蛋对汪曾祺先生来说一定是一种美味、一种幸福,不过汪先生对家乡的喜爱一定不止于此吧?这片土地带给他欢乐的回忆,他对家乡――高邮,一定充满了热爱,就是只有高邮才能带给他灵感与创想,才会让他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

端午观后感 篇8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

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

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文字和流水,如家风和宝藏,表达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对故乡的怀旧之情,在自然和质朴中。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它不仅是一幅民族风俗画,更是一首生命赞歌。

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鸭先生对鸡蛋的感情可谓真切、足,甚至。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二】

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笔者的家乡,有很多种节日,如白螺子系、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号、放黄烟等。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诱人的高邮咸鸭蛋,它又薄又富油。孩子们还把鸭蛋和鸭蛋复合物挂在一起,给美味的食物增添了许多鲜艳的色彩。

而作者描述的一切,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找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作者汪曾祺是江苏扬州人。俗话说,不管书是什么,我是江苏扬州人,高邮是扬州市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有高邮咸鸭蛋的味道。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朵红花。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我奶奶也在端午节给我做了一个。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还有荸荠、棕红糖、豆冻和红烧鹅。我不记得其它人了。原来童年进的我,**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美好的事物,不要等到以后,去翻遍记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观后感 篇9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于人性的探究,还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振兴。其中,鲁迅的《端午节》一文,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实主义的刻画,让读者深有体会。

文章开始,作者首先描述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通过对于端午节的概述,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个节日的含义和历史渊源。同时,作者描绘了人们在这个节日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等,这些都是端午节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但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着重描绘那些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现象,比如商家将节日变成了商业营销的工具,追求利益的人们将这个节日变成了买买买的狂欢,而忽略了节日本身的意义。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叹,一个美好的传统节日,被商业化和功利心渲染而失去了本质。

正如鲁迅在《端午节》中所指出:“七情六欲,这是人的弱点。然而,举行端午节,还是可以使一部分人克服这种弱点的,却在现在是在太危险,幸而还有一些龙舟、粽子、艾叶可以提醒人们。”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反映了他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他借助这个节日,呼吁人们要保持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要重视人文关怀,帮助彼此。

总体来说,《端午节》这篇文章,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消失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如何坚守信念,如何恢复文化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入思考。

端午观后感 篇10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上一篇: 鹬观后感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列表

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