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后感合集。
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才好呢?这些情节会引发我们进行深思,使我们产生新的想法。而观后感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表述自己内心的感情,看完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也是一种锻炼,这篇优秀的“美术观后感”编辑一看便知道有大用处,文章内容只供您参考使用!
美术观后感 篇1
《德国美术教育》的读后感7提要: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关于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德认为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德国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以下因素的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学毕业外,还需要2-3年的时间专攻教育理论,这可以通过教学时间来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
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结合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程,取的教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2、 在美术教学中注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关于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
”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我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作业的效果。我应该在未来的课堂上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既能传播学生的思想,又能产生好的作品。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美的潜能,尊重学生对人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选择。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只有弱化教师的权威,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美、表达美。
4、 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
显示兴趣的内容促进知识掌握,而不是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一些地方博物馆,参加一些传统节日,并结合这些活动来表达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喜爱的东西。比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绘制不同时期的汽车造型;汽车比赛场景;周日登山活动;制作狂欢节面具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生活经验,丰富知识,并能生动地反映在画面上。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德国艺术教育还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非常清晰,学科色彩非常浓厚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围绕着最高的教育目标。学生不仅要学习会画技能,还要培养创造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将艺术造型的理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与各领域的活动相衔接。
德国对艺术教育及其理念的理解深受我国艺术教育的启发,值得我们借鉴。自
美术观后感 篇2
美术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一种普遍的、立体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
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
③ 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动性,相互配合、相互配合,促进教学活动由不适应向适应发展;
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
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对于一线工作来说,我做以上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去看和理解呢?通过艺术教学的实践,我有了一点体会和收获。美术是我从小最喜爱的一门学科。
为什么我会喜欢呢?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快乐,使我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或许有人会说是这也是要有天分的,可是你对它都不敢兴趣何来的天分可言。
所以我觉得只有喜欢了才会愿意去学。
通过美术的学***养其他的能力,这样一点一点的都会全部的带动起来。
美术观后感 篇3
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美术观后感 篇4
利用端午小假阅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发现本书的第一章《走进基础教育天地》到第四节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基础美术科学体系”无疑对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新手”带来了一手资料,这套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成果也为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辅导指引了方向。
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大多数是需要教师来引导并开发的。为师者,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多给予他们自由和尊严,重视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开放性课堂则是主动让学生去参与、探究、创作同时并反思。就小学美术色彩认识课中,我尝试采用游戏式教学策略,强调活动的参与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来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回忆教学《色彩的冷与暖》这一课时,教学知识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色彩会呈现冷或暖的视觉效果,并能感受冷暖所传达的情感,如果采用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理解色彩的冷暖,就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美术课便失去意义。我以游戏的方式“水温的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更具说服力。首先每个小组准备太阳等事物,同学们会在心理上对自己暗示往往会说出黄颜料杯子的水温较高。最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分析出现这样答案的原因,在游戏中直观感受色彩的冷暖,同学们玩的开心,学的用心。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还记得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一课时,恰巧遇上学校分发运动服,于是即兴导演了“给小猴穿衣服”的游戏。“给小猴穿衣服”时,先拿出小猴玩具询问同学们:“如果小猴今晚被邀请去参加服装大会,想穿红色的上衣,穿什么颜色的裤子合适呢?”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环节有的同学设计了一款“红褂子,绿裤子”,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说:“真难看,真俗气……”就这样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达到了高潮。借机,告诉学生:“可别一笑了之,虽然我们平时不会这样穿,走在街道上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如此着装的!”紧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衣、食、住、行色彩搭配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只有协调好颜色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生活的品味,获得美的享受。为了检测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回家后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我的世界》,按自己的心愿想法设计理想的家居环境,将自己喜爱的房间进行色彩搭配、美化装饰注意色调的整体与和谐。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运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趣味性、实用性、感受性和表现性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更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开放是为了融合,游戏是为了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学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方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同学们喜欢,课堂就会生动绚丽。
美术观后感 篇5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在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实践研究,结合艺术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经过近20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本书作者总结了她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倡导意义和作用。杨先生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每向前一步,他都充满了国际艺术教育的风云变幻。同时,他也不忘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人文条件。正如杨老师表示的:
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儿童艺术教育的道路。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情况,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学科理论,反对用模仿教学法压制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杨老师都洋溢着一种爱,正如她在书中指出,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
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此外,杨先生的艺术教育和实践是严肃认真的。这本书有二师多万字,涉及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杨元庆多年努力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分析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心理特点到构建开放式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实践。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本文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出的教学艺术。通过对前两章的理论和实例的**,杨老师让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的确,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促使人们进步。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相信我们的艺术教育一定能开出更多的艺术之花。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开辟了一术教育的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观后感 篇6
美术展观后感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术展览。这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题材。整个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艺术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我被展览的规模和布置所震撼。展览场地巨大,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装饰和灯光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艺术中。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空间,透过布局和设计,展现出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些作品被悬挂在墙上,给人一种悬浮在空中的感觉;有些作品被置于地面上,让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还有些作品以投影的方式展示,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整个展览的布置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其次,我被展览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所感动。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用心血创作的结晶,背后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故事。有些作品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抽象的画风和激烈的色彩表达了情感的强烈。还有一些作品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和自然的颜色呈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观看这些作品,我仿佛能够读懂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展览也让我意识到了艺术对社会的重要性。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倡导和引导社会进步的工具。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艺术家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如战争、贫困、环境污染等。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这些作品使观众反思现实中的问题,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艺术家们敢于用他们的艺术作品触及社会的痛点,用他们的声音代表那些无法表达的人。展览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家与社会息息相关,他们扮演着提醒和引导社会的重要角色。
最后,整个展览让我对艺术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理解。艺术不仅仅是画笔和颜料的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思考了别人没有思考过的,用他们的艺术作品改变了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艺术不仅仅存在于美术馆和画廊,它无处不在。无论是一幅画作、一部电影还是一首音乐,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载体,唤起我们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这次美术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仅欣赏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还从中获得了对艺术和创造力的新认识。展览不仅是观赏艺术作品的机会,更是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时间。通过欣赏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激发内心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我相信这次展览会成为我艺术之旅的美好起点,激励我更加投身于艺术创作和追求。
美术观后感 篇7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一场名为“视界”艺术展览。展览的地点是一个现代化的画廊,里面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来自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之手。在这个展览上,我看到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水彩画等等。这些作品的创作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富有表现力,展现了现代艺术家的创意素质和成就。
首先,我被展览中的一幅油画深深吸引了。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自然风景,夕阳的余晖更衬托了整个画面的温馨和浪漫。油画中的颜色非常的鲜艳,色彩的调和充满着生命力。看着这幅画,我的内心被轻柔的阳光所抚摸,甚至有熟悉的感觉。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油画的技巧,创作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作,让观众感到视觉上的愉悦。
展览中的雕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件雕塑是用金属材质亚光表面制作而成,它的形状很抽象,但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当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件雕塑时,它好像会展现出不同的情绪,这也正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件雕塑的制作工艺显然是非常的复杂,但它的形式和色彩的构成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简洁的美感。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一些创新性的作品。其中,一件用台式机零件拼制而成的立体雕塑尤其引人注目。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的重组,艺术家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态。不仅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美感,还展示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整个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有表现力强、具有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且艺术作品的奇妙魅力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些艺术作品的背后,是无尽的艺术探究,是艺术家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更是无尽的想象力在翻涌。
通过这次的艺术展览,我感觉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也更加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贵重非常的艺术品或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它还具有考古历史价值、思想启迪价值等等方面的资源。这场关于视觉的艺术展览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这些作品的灵魂将会永存,伴随着观众的一生。